《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昨天我们讲到“不相应行”。不相应行,是讲了外道的“无想定”。
“无想定者,想等不行”,这个无想定里边,就是想心所,“等”,等其他的心王心所;不行,就是不现行了。“令身安和故亦名定。”那么,既然是心王心所没有了,怎么叫定呢?定是心一境性,叫定。心也没有了,心王心所都没有了,那么,这个定从何来呢?它就是说“身安和故”,身得到调柔、平等、舒畅、调适,这个也是定的效应之一。虽然心的调柔是没有,但是身的有,那么也叫定。
“或云,此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想灭为首。”那么,既然是这个定,心王、心所都没有了,为什么叫“无想定”?不说“无心定”?也不说“无受定”?也不说“无作意定”?为什么突出这个“想”?那么,下边回答了。“云无想者”,这个无想定之所以叫无想呢,“想灭为首”,他是要修定的时候,就是要灭这个想的。
“谓此外道厌想如病”,外道认为想是生死的根本,对它好像是病一样讨厌它,那么,“忻求无想”,以为得了无想之后就证涅盘了。无想是“微妙”,那么,他修这个定的时候,以灭想为首,就是目的是为灭想的,所以得了定之后,虽然心王心所都灭掉了,从加行上灭想为主,叫无想定。那么,这个是外道修的定。一般说,无想定的人,他思想停顿了,那么,他以后从无想天下来就是很愚痴的,他因为思想不起作用了,经过长时期的休息了,那么,这个思想就钝掉了。所以说,内道不修这个定的,内道的要开智慧,他不能修无想定,那么,他也不以为无想是涅盘了,所以说,也不会走这个错误的道路。
下边,“灭尽定”,就是内道的圣者修的定。
灭尽定
灭尽定者,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染第七恒行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
“灭尽定者,令不恒行心、心所灭。”不恒行的,就是前六识。
“及染第七恒行心聚,皆悉灭尽。”第七识是恒行的,它是不间断的。
所谓“不恒行”,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在睡眠的熟睡的时候、休克的时候,这些心都灭掉的。那么,你眼睛不看东西的时候,眼识也没有,也就停下来了;耳朵不听,耳朵也停下来了;那么,鼻子不闻东西,鼻子在休息了;乃至熟睡的时候,意识,第六意识也休息了。这是不恒行的。第七个末那识,却是恒行的,总是执着这个阿赖耶识的见分是我了,它不会放下的。
那么,只有这个“灭尽定”能把它停一下,把它这个第七个末那识也是把它停下来了,它也是灭掉了。所以这个很困难,这是凡夫与外道做不到的,只有圣者,圣者一定要三果以上的,才能修这个定。所以这个定层次是相当高的。
盖修无想则作出离想,而灭尽乃作止息想。
他这两个修定的目的不一样。外道修无想定,因为以为修了无想定就会出离三界,就得涅盘了。而这个灭尽定,虽然他静的层次比那个无想定还要高,他把第七末那识也灭掉了,但是他不作涅盘想,“作止息想”,那是休息一下、停息一下,得到寂静的一个境界,让心静一下。所以说,他的出发点也不一样。
又无想唯凡,灭尽唯圣。
再一个差别,无想定绝对是凡夫,尤其是外道;灭尽定不但是外道没有,凡夫也没有,一定是圣者,圣者而且是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修。
乃二定之差别也。
这两个定的差别,主要这里说了两个。一个是无想定作出离想而修的,而灭尽定作止息想而修的;又无想定是凡夫修的,而这个灭尽定是圣者(三果以上)修的。这就是无想跟灭尽定的差别。
而相同之处前面说了:无想定,把恒行的心王心所都灭掉了,就是前六识的心王心所全部灭掉了;灭尽定同样,前六识的心王心所灭掉了,还进一步,把第七识的这个心王心所也灭掉了。
所以说,有同有不同,而最要的不同,无想定是外道修的,以为是出离三界了;而灭尽定是圣者修的,只是止息,把心里静一下。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还有这个第七识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这也就是学法相、不学法相的问题了,我们经常有些地方,看到,“念经不要用第六意识念,用第七识来念。”这个话好像是有这么说的,那么,我们这里说如果严格地从法相的这个界限说,第七识不能念经的,第七识念什么呢?我爱、我痴、我慢(师笑),念这个东西的。它就是把阿赖耶识抓住,就是我爱、我痴、我慢、我见,这个几个,天天念的是这个东西,它不念经的。那么,真正要念经还是靠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一个,做坏事又是它,做好事也是它,修行又靠它,下地狱造罪也是靠它。所以说,这个东西我们要把它用得好呢,成佛有余,用得不好呢,阿鼻地狱、金刚地狱。所以说,我们要把握住这个第六识,第七识是不能把握的,它行相很微细了,你感也感不到它有这个识在那里。
大抵于厌心种上,遮碍转识,不生功能,立此二定也。
这是相同之处,大致来说,厌患心,就是这个无想定厌患这个想,认为想是生死的根,那么,灭尽定就厌患这个心王心所它不寂静。从厌患心的这个种子上,产生一种功能,是可以遮止或者遮碍了这个转识,就是前六识或者灭尽定再加一个第七识,使它们不生起来,有这样一个功能,那么,就是安立这两个定。无想定,它从厌患想的心所的种子上,使前个六个转识不生;那么,灭尽定厌患那个心的动荡不定、不寂静,它就可以遮止前七个转识,都不生。从这个种子的功能就安立这两个定。
想受灭者,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立此名耳。
想受灭,就是想受灭定。想受灭定把心王心所灭掉了。“想受灭者,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立此名耳。”无所有处,这句话有点儿费解。我们说想受灭定,是依有顶的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修的。但是,无所有处的这个烦恼是断掉的。断了无所有处的烦恼才能够入非想非非想定,然后再修这个灭尽定。那么,第一次修的时候,以后其他的定也能修,第一次修,决定要这个非想非非想定才能修。那么,离开了无所有处的那些烦恼,那么,他就能够修想受灭定。这个定里边,受、想都不行了。
这个受、想是突出的。这个依《俱舍》里,生死的根本就是受、想两个心所。凡夫是贪着受用,他就造业,受生死。出家人执着这个知见,这么想心所的问题,斗争,这是知见了,都是互相地诽谤,也流落生死了。所以说,这个受、想两个心所是一个特殊的一个东西。那么,这里边把受想两个都把它灭掉了。在灭掉受、想所显的真理,就是所显的那个一部分的真如,就叫想受灭无为。
真如无为
真如者,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简于妄,如简于倒,遍计依他如次应知。又曰,真如者,显实常义。真即是如,如即无为。
那么,最后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无为者, 是“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什么叫真如?就是一切法的空性。真如是理,前面是事。在真如的体性里边,一切虚妄的、颠倒的都没有了,这叫真如。
什么叫真?“真简于妄”,不是虚妄的叫真。“如简于倒”,不是颠倒的叫如。如,就是那个样子了,如如不动就是像原来那样子,没有颠倒的,颠倒就不叫如了。所以说,真如两个字,就是简别于妄、倒。真,不是妄;如,不是倒。
那么,“遍计依他如次应知”。这个倒、妄都是遍计所执,这个要离开。那么,所显的那个真如,是圆成实性。在依他起上边把这个遍计执除掉了,那留下来就是圆成实性——真如的道理。所以说,又说“真如者,显实常义”,是真实的、常的,就是圆成实了,就是圆满的、成就的、实在的。真就是如,这个讲就是“六离合释”了。
“六离合释”的讲义没有出来,如果出来呢,现在这个《百法》都讲完了,可以把“六离合释”讲一下。那么,看能不能把它三门去联系一下,今天联系一下,是不是赶出来。赶出来,明天可以讲,赶不出来么,《二十唯识》的时候讲。
真就是如,持业释,两个东西是一个。“如即无为。”那么,如呢?如如不动,就是无为法。那么,就是真如无为。
上自一切法下至此,乃明百法,以答初何等一切法之问,毕矣。
“上自一切法下至此,乃明百法。”上面,从我们这个书的开头,书的开头是说,他是这么问的,他说是“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那么,他就问了“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把佛的话分了两段来阐明。“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从这里“一切法者”开始,一直到第六个真如无为,这里就是讲的“一切法”,就是讲百法,一切法有一百个法了。“以答初何等一切法之问”,这是在第三页的最后一行,“何等一切法”,这个第一个问到此为止,解答完了。
此下大分,明二无我,以答次问也。
再下边第二分了,就是答第二个问题:“云何为无我”。“何等一切法”答完了,从心王的八个识一直到最后个六个无为法,一百个法,就是所谓的一切法。那么,一切法,所谓一切法讲完了,那么,云何无我了。下边讲无我了。
无我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
说没有我的话,总的说分两个无我。哪两个呢?
此标章,下别列。
“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这个讲完了呢,《百法明门论》就讲完了。前面说的事,后面说的理。前面说宇宙的万法的事情,最后讲唯识的道理。
那么,第一个,“补特伽罗无我”。今天第一个讲得完。我们想今天下去,是不是把三门叫他“六离合释”搞出来。明天把“法无我”、“六离合释”好了,本来的话明天“法无我”一讲,半节课就讲完了,没有事情了,把“六离合释”讲一讲,也把一节课凑完一节了。
那么,第一个,“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无我
一补特伽罗无我。
梵言补特伽罗,唐言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即为能趣。当来五趣,名为所趣。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转,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言无我。乃补特伽罗,即无我矣。此所无即我,是为我空也。彼凡夫等,皆执心外,实有诸法。又执此法有实主宰。此说为无,无即彼空,无别体也。
什么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印度话,那么,我们“唐言数取趣”,这是汉话,“数取趣”。什么叫“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为所趣。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转,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言无我”。先说什么叫补特伽罗,然后说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我们汉话叫“数取趣”。数数去取那个趣,下边那个趣——五趣。五趣,我们说六道五趣,中间少个修罗,修罗是六道里边有,五趣里就没有修罗趣。为什么没有?因为修罗有几种:一种属于天趣的,一种属于鬼趣的,反正总是在五趣里边的。总之,修罗是附在里边,没有独立开一个趣。那么,六道就把他个别地安一个道了。这个修罗就是两趣了,天上有,天趣的有,鬼趣的也有。那么,所以说,五趣里边不独立立一个修罗趣。他天趣里边、鬼趣里边已经有修罗了,就不要再安立了。
那么,“数取趣”,数数地,就是不断地去取着那个五趣,就是五趣到处投生了。为什么投生的呢?就是造业了。起烦恼造业,他是能取,就是能投生的,就是这两个东西、因素。所投的趣,就是五趣了。所以“数取趣”,就是我们不断地造业,不断地到五趣里边流转生死,叫“数取趣”。
“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就是“数取”,为什么取呢?你不断地造业,不断地起烦恼,那就要取,就是数数地要取。你不取的话,你就不投生。那个地狱哪个要取了。但是你造了业,起了烦恼造了业之后,你不取也得取了。这个业的因,业感了这个果呢,就像这个磁石吸铁一样的,这个力量强了之后,吸,自然就合上去了,不要人去把它按上去的,它自己有这个能力把它吸住了。那么,地狱的果也是一样的,地狱的业造好之后,你说“我不要去”,不要去,他也去了。哪个情愿到地狱去呢?但是我们在去的时候都不知道的。
在《俱舍》里就这么说,他要下地狱的人,就假设要下热地狱的,他就感到周身发冷,冷得不可奈,那么,到处要找火,烤火,就看到一个地方有火,很暖和,他就赶快跑去了,一跑去之后,铁门一关,暖倒是暖了,但是暖得太暖了,烧起来了,那就是苦不堪言,但是跑不出来了,热地狱。寒地狱一样的,就感到热得不可奈,最好,我们说吃点冷饮,这个冰的地方去跑跑,那就跑到一个地方,都是冰山,很好,很凉快,赶快跑过去乘凉去了,一乘凉的话,冻住了,那也跑不掉了,那就是寒冰地狱了。那么,这些都是业报所感的。当然也有这个狱卒给你扔到地狱去的,也有,但是一般才去的时候,都是自觉的,自己要去。
我们说那一个是投猪的,他就是,他自己死掉了还不知道,中阴身在街上晃晃晃晃地在走,他还不知道自己死掉了,结果跑到一家门口,门开启的,里边是男的女的唱歌、拉琴,这个现在说的拉小提琴了什么了,好像音乐很多、很好听,他爱好这个五欲之乐,他很爱好的,看到这个门开启的就头一伸,伸进去看看,看到里边一大桌人在又吃又喝又唱,好得很,心里很羡慕,羡慕得很呢,里边人很慷慨地说:“哎!你进来嘛,参加我们的这个宴会嘛,也好嘛。”“哦”,他说,“你们叫我,找我来,我当然要来了,你们不叫我还想多看一会儿。”就参加他们吃了、喝了,吃了喝了一半,迷糊了,不知道了,眼睛一睁,好了,小猪胎,已经生猪胎里去了。养出来了,小猪一个。
那么,这就是自己要取了,哪个叫你取的了?那个迷掉了,你以为好,实际上你一个五欲之乐本来也是迷,骨头、肉、血、脓、大小便,你说好,好么你去好去,好到后来地狱去了。所以“当来五趣”,这个是能取么造业了。数数地起惑造业是能取;所投的五个趣,就是所取。“数取趣”就是这个意思,不断地造业,不断地流转五趣。
“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转,都……”虽然说你不断地在起烦恼造业,五趣里边受苦,但是有没有个主宰?没有。“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实在的,一个实在的、一个主宰的、一个自在的,一个作用,就是个“我”了,是没有的。那么,什么呢?业、烦恼、果,这三个东西,十二因缘,是起惑、造业、感果,就是这个五蕴在里边兜圈圈,中间找一个“我”出来,没有,这叫补特伽罗无我。就是说,我们说有一个常的、自在的、实在的、能够做主宰的这个东西来流转吗?没有,找不出来,就是五蕴。
我们说,一切有为法,这个《五蕴论》就是说把一切有为法都分析了,只有五个蕴。那么,我们说一个“我”,当然不是无为法了,无为法怎么会投生呢?有为法这个“有”就是说一个自在的、一个单一的、能够实在的、常的、不变的一个“我”,在一切有为法里边找,找遍了,没有。那就是说外道说的这个常、一、自在的、有主宰的我,离开蕴的,没有。离开蕴之外,还有个投生的灵魂、上帝了,什么这个,等等,神我之类的东西,再也找不出来。我们佛把一切法给你分析了,有为法只有五个蕴,此外都没有了。
那么这五个蕴,离开五蕴之外没有这个“我”了,五蕴里边有没有“我”?那么,很简单的,一般凡夫就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这个身体是色蕴,色蕴是不是你?色蕴有多少?十一个。十一个里边,色法,眼、耳、鼻、舌、身都是净色根,不起分别;那么,这个色境,色境里边,就是显色形色,显色有多少形色有多少,分了二十五个,声呢,可意声,不可意声等等,执受大种因声等等,又分了好几个,声香味触又分了好几个。哪一个是你?如果说都是你,那你有那么多了,你怎么叫你呢?一个“我”只是一个的,哪有那么多的我?所以说,离开五蕴没有一个“我”。
就在五蕴里边:你执色是我,也不是;执受是我,也不是;执想是我,也不是;执行是我,造作了、迁流造(作),思心所,就是我,我思故我存,这一类也不是。那么,这了别的心王该是吧?也不是,它是识,八个识。那么,一般人最容易执到的,就是凡夫最容易执到的,心是我。或者是这个色壳子是我,等等。有的哲学思想,思是我、想是我、受是我。那么,五蕴里边是有个“我”?也不是。五蕴是那么多,不可能是我。
这样子就是说,离开五蕴找不到“我”,就是五蕴里边也没有,所以叫补特伽罗无我,“乃补特伽罗,即无我矣。”里边,虽然流转生死造业,却是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在里边,这个就是“补特伽罗无我”。“此所无即我”,所没有的是“我”。“是为我空也”,那么,就叫“我空”了。
“彼凡夫等”——凡夫外道,“皆执心外实有诸法,又执此法有实主宰”,都说心的外边——“心外诸法”,心外边那些法是实在的,这些法有个实在主宰的“我”的。“此说为无”,我们这里说呢,佛说的是没有。没有,就是他空掉了,“我”空了。“无别体也”,没有的,其他东西都没有的。这是讲第一个,讲“补特伽罗无我”。当然这里介绍是很简单,我们以后学唯识里边还要详细地分析这个“补特伽罗无我”,还要论证为什么无我,那就有很多的依据了。
那么,今天我们把“补特伽罗无我”讲了,明天“法无我”,我就想把这个“六离合释”赶快把他去联系一下,明天能够印出来就印,印不出来我就念了。你们以后再拿讲义再说了。我把这个六离合释的名字写一写好了,名字写一写呢,把这意思就讲一道,那么,以后讲义来了之后,自己去看去了。那就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