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智品第七(1 / 1)

智即是道,道是灭因,前贤圣明道所成人,此品明智,述人所因道,先果后因,故次明之。

「智品」,智就是道。修道靠智慧,修了智,就可以证到择灭。所以说智是道,道又是择灭的因。在「智品」之前讲「贤圣品」,即什么人修这个道?道依托在什么人身上修?现在「智品」是讲人所修的道是什么道。先讲修道所成的果,就是有为的那些贤圣,再说果从何而来,从修什么道而来?从修智这个道来的。先说贤圣这个果,后说贤圣的因,就是智。

甲一 诸智差别

乙一 智忍见慧

决断名智——谓慧于曾见,方能决断,或所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说名为智。创见名忍——可见性摄,推度性故。

什么叫智慧?「决断名智」,「创见名忍」。这是从无漏的说,「八忍八智」,见四谛的时候,有八个忍、八个智。智、忍都是慧,第一次见面的叫忍。「可见性摄」,忍属于见,慧里有几种是见性的,世间正知、身见等五个见,都属于见。「推度性故」,有推度性的,叫见。

诸忍正起推度,意乐、加行猛利,故非智摄。(《正理》卷七三)

《顺正理论》有一段文,「诸忍正起推度,意乐、加行猛利」,这个慧起来的时候,它推度的意乐、加行非常猛利,所以叫忍,不属于智。「决断名智,谓慧于曾见,方能决断」,智,是第二次见面,有决断了没有见过,第一次见面还决断不了,已经见了第二次以上的,才能决断。这能够决断的能力,就叫智。或者,于「所见境意乐止息,加行奢缓,说名为智」,加行、意乐不像前面那么猛利,已经见过面,不是那么迫切了,所以叫智。

问:诸无漏忍何故非智?答:于所见境未重观故,谓无始来,于四圣谛,未以无漏真实慧见,今虽创见而未重观,故不名智。(《婆沙》卷四四)

《婆沙》里又说,「诸无漏忍何故非智」,为什么忍不叫智?重点在这里,「于所见境未重观故」,四谛的境,无始以来没有看到过,第一次见面,还没有第二次见,这个时候叫忍。「谓无始来,于四圣谛,未以无漏真实慧见」,从来没有以真正的真实的无漏智慧见过。以前由有漏的慧,依稀恍惚的,就像看照片,不是直截了当地见。无漏慧的苦法忍出现之后,就把欲界的苦谛真正地见到了,那是第一次见面,叫忍。「今虽创见而未重观,故不名智」,第一次见,第二次重复的观还没有开始,这叫忍。

忍,是属于见性的,推度性的。是对四谛的道理第一次见面,第二次还没有开始,只是第一面,这叫忍,不能叫智。总之,第一次见面的,叫忍;第二次见面以上的,能够産生决断能力的,叫智。这是无漏的慧。为什么有的时候叫智,有的时候叫忍?其主要差别在这里。

智、慧、见、忍,同体义别。推度名见,简择称慧,忍许名忍,决断名智。

「智、慧、见、忍,同体义别」,体都是慧心所,「推度」的时候叫「见」,「简择」的时候叫「慧」,「忍许」的时候叫「忍」,「决断」的时候叫「智」。体是同的,意义有点差别。

下边又引了一段。为什么原因?「忍许名忍」,在下边这段中,这个忍许是信,不是慧,我们再重新把它解释一道。

泛明诸忍略有四种:一、耐怨害忍(谓无瞋),二、安受苦忍(谓精进也),三、谛察法忍(谓慧),四、忍许忍(谓信)。今此所明是第三忍。(《麟记》卷二六)

颂:无碍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 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

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 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

「四无碍解」,第一是「法无碍解」,「谓无退智」,这个智不会退的。「缘能诠名」,就是缘名句文身。「此名句文,持所说义及生物解」,这就是法的意思,「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故说为法」。这个名句文身,有这个功能,持所说的义——什么意思能够持,能够使人家理解,叫法。为什么缘这个名呢?名句文有这个功能,所以叫法。法无碍解从依哪些静虑能生呢?「通依五地,谓欲界四静虑」,欲界、四静虑都能生。法无碍解,缘一切法的名句文身,所以属于十智的世俗智。

第二是「义无碍解」,「谓无退智,缘所诠义」,它不是缘名句文身了,它缘的是里面的内涵、意思。「通依九地」,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有顶。是十智或六智为体。假使一切法都包在里面,这个「义」通一切法的话,就是十个智为体。假使所诠的义是择灭、涅槃,就是六个智为体。用哪个智,跟前面一样,就看所缘的法义的范围。

第三是「词无碍解」,「谓无退智,缘方言词」,我们说法,一个困难的就是不通外语,洋人来听,听了半天听不懂,只好走了。词无碍解,如果英国人来就说英语;非洲人来就说非洲语;马来人来就说马来语;其他任何国家的人来,都用相应的语言对你说法,乃至鸟来说鸟语。词无碍解确实厉害。依什么地可以産生词无碍解?「欲界初静虑」,说方言是有寻伺的,所以要欲界、初静虑,世俗智为体。

第四是「辩无碍解」,「谓无退智,缘契正理无滞言说」,说话滔滔不絶,一个问难来,一连串地回答、反驳,听得你半句话也开不了口。这是「辩无碍解」。它缘的是契正理的无滞言说,毫无滞碍,滔滔不絶,不断地流。以前,五台山的海公上师说法就这个,如瓶泄水,「哗——」一连串的下来,我们都来不及吸收,他是没有断的,不要思考的,一说就滔滔不絶、接连不断。「及缘自在定慧二道」,缘自在的定慧二道,这定慧二道,就是能够生起辩说的因。它九地都有。体是哪些智呢?九个智。因为辩无碍是说法,不是缘无为法的,所以灭智要除掉。

这是四无碍解——法、义、词、辩。不要跟前面的「四无畏」混淆。

乙四 边际定

颂: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 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边际定」,也是一种定,可以延长寿命。它的体有六个,「四无碍除词,无诤、愿智、延促寿等边际」,四无碍里除掉「词无碍」,加上无诤定、愿智、延促寿,有六种边际。

什么叫边际?两个意思。「从一切地遍所随顺」,边际定是一切定都经过的。「谓从欲界加行善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入无所有处,次第逆入,乃至欲界;复从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从欲界修加行,到初静虑,初静虑到二静虑,二静虑到三静虑,一直上去,到有顶。有顶又退过来,从有顶退到无所有处,无所有处到识无边处,识无边处到空无边处,一直再退到欲界。这个定,从欲界到有顶,有顶回到欲界,再从欲界到第四禅,所有的定,顺的、逆的都经过了,这是一个「遍」。

第二是「增至究竟」,「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第二个「遍」,修第四静虑的时候,从下下品一直修到上上品,把第四静虑所有的都修完,修到最高的。有这两个遍。

边际定,有什么好处?通过修这个定,就可以把修的、培的福都回向,使寿命延长。假使不要增长寿命,也可以把寿命变福气,可以随心所欲,因为这个定的力量更强。前面的四无碍解、无诤、愿智,也都是要依边际定才能得到。四无碍解里,除了「词无碍」,其余三个无碍也是属于边际定的。词无碍是依边际定得到的,但它的体不是边际定。

边:言显无越义,胜无越此,故名为边。

际:言为显类义,极义。

什么叫「边」?就是没有超越了。「胜无越此,故名为边」,最殊胜,没有再超过它了,叫边。「际」,是「显类义,极义」,它在这一类里,最超极了,没有再超过的。反正边、际两个字,是没有再超过它的,没有超过这个边际的意思。边际定,是定中最厉害的定了。到此为止是「共圣德」,佛也有、二乘圣者也有的这些功德,包括无诤、愿智、四无碍解、边际定。

甲四 共凡德

乙一 六通

颂: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神境五修生 呪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呪 又加占相成

「共凡德」,从大体来说,前面五个通凡夫都有,所以说「共凡德」。但是实际上,六通里的漏尽通凡夫是没有的。其中前面五个通,虽然凡夫也有,但是层次高低大不相同。佛跟声闻也不相同,声闻跟外道又不相同。

六通的第一种是「神境智证通」。「神谓等持」,就是前面说的神足,就是定。「境谓行、化」,他的境是行、化两种。这个智证到的神境,毫无拥滞,叫「通」。通就是自在,能够通畅。这是解释什么叫神境智证通。

神境有二,谓行及化。

「神境有二」,神通的境界有二种,一种是「行」,一种是「化」。

什么叫行?就是可以飞行。飞行有三种:「运身」「胜解」「意势」。「运身」,假使要跑到远方去,可以跟飞机一样飞过去。「胜解」更进一层,很远的路,他心里想:很近。这个胜解心一起,就可以很快到。「意势」,心里想要到哪里就到哪里,这是最厉害的,佛就有这个功能。

「化」有「欲界化」「色界化」二个化。欲界的变化,「色、香、味、触」。色界的变化,「香」「味」没有了,没有段食了,只有「色、触」两种。这是神通的变化,都属于「神境智证通」里边。没有拥塞,就是很通。这个通就是自在、能够通畅。这是第一种,以世俗智为体,依四静虑。

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

神变的事情,有「运身」,就是「乘空行,犹如飞鸟」,可以在空中飞,像鸟、飞机一样,但是不要飞机,也不要靠两个翅,就可以腾空。南普陀一个学生,跑到外地去学法。他写信给我说,书上讲的神通很多,他都没有看到过,但是现在有两件事情,他亲眼看到。一个是腾空,他们亲眼看到,一位大德腾空。另外一个是石头上有脚印子,大德留个脚印在石头上,也是他亲自看到的。所以说腾空不是小说和神话。还有一个例子,这是印度修瑜伽的外道,他们要入「定」的。他们所谓入定就是心里专一,没有其他念,然后专心持一个咒,那样就能腾空。我们以前在厦门,有个很熟的菲律宾居士写信来,报纸上剪了一张照片寄给我。三个洋人,坐在那里,腾空,已经快接近屋顶了。就是说腾空是有的。

飞机是有浮动空气把它抬起来,鸟的翅膀是有空气把它抬起来,这用物理讲得通的。人是有重量的,地心有吸力,把人吸住的,人动也不动,盘起腿坐在那里,怎么升空了?所以佛教里的有些现象,用物理学讲有些地方是讲不通的。事实上是有这些事情,不是神话。运身,乘空行,跟鸟一样可以飞。

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

「胜解」,很远的地方,想它是很近,就很快能到那里。目犍连和舍利弗,他们两个是同参。舍利弗在补衣服,目犍连说佛在讲经,你赶快去。舍利弗说:「我还没补好,你先去。」拉了几次,舍利弗都不动,他用神通力来拉,还拉不动。你看舍利弗他智慧第一,神通比目犍连还厉害,有了智慧就是有神通了,他再怎么拉也拉不动。「好,好」,目犍连说,「我先去,时间来不及了。」等到目犍连用神通跑到佛面前,舍利弗早坐在那里了。这就是说,有智慧的人,神通要大一些。目犍连虽然是神通第一,但是舍利弗比他还厉害37。他想到哪里,就马上可以到。

意势,谓极远方,举心即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意势唯佛,运身、胜解,亦通二乘。

「意势」,只有佛有。「极远」的地方,「举心」就到,心念有多快,就有多快。这叫意势。「运身」跟「胜解」,是二乘罗汉也有的。舍利弗虽然厉害,跟佛不好比,他毕竟还要点时间,佛只要举心一念,我到哪里就到哪里。西方极乐世界,过十万亿国土,佛一个意念就到。神境通有这几种变化。以世俗智为体,依四静虑。

第二种「天眼智证通」跟第三种「天耳智证通」,两个连起说。一种是天眼,一种是天耳。天眼、天耳是所依的根(我们的眼、耳是根)。智是二个识相应的慧,眼根所依的识相应的慧心所,或者耳根所依的识相应的慧心所。这个智慧,「证于境」,这个境就是智慧缘的境,也就是眼、耳的境。「无拥名通」,没有阻塞,很远的能够听到,很远的能够看到。这就是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也是世俗智为体,也是依四静虑来的。

这里比较一下天眼跟肉眼有哪些不同,天耳跟肉耳也可以推想而知。

天眼有三,一生得,谓生天中。二修得,即此所说。三似天,谓由业得,如轮王鬼神及中有等。

什么叫天眼,有几种?一种是「生得」的天眼,生到天上,自然有天眼,这是生得来的。一种是「修得」,得了定之后,修出来的。还有一种,是业报得的,没有生到天上,人间的转轮王、鬼神,都有通。气功师的通就是鬼神加持的通。这是三种。这里说的天眼通、天耳通,指的是第二种,是最殊胜的、「修得」的通。

肉眼见近不见远,天眼远近皆见。肉眼有同分彼同分,天眼唯同分。(恒与识俱,又无缺坏故。)肉眼见前不见后,及不见左右,天眼前后左右皆见。肉眼见障内不见障外,天眼内外皆见。肉眼见粗不见细,天眼二皆见。肉眼见昼不见夜,天眼昼夜皆见。肉眼见明不见暗,天眼明暗皆见。肉眼有翳缺,天眼即无也。

修得的天眼通跟肉眼怎么比较呢?肉眼看得近,天眼看得远。天眼不但是看得远,远近都一样清楚,不像老花眼,远的还蛮清楚,近的看不清楚,要带老花镜。肉眼是看了前面看不到后面,旁边也看不到;天眼是四个方向都能看,能看前,也能看后,也能看左右,全部一起都能看到的。假使看一个茶杯,肉眼只看到茶杯外面,里面什么东西不知道。天眼是里面东西都看得到,墙壁外面的事情也看得到。天眼很厉害。

肉眼看粗的,细的东西看不清楚。肉眼看一滴水很干净,很清,一点也没有东西。一滴水里八万四千虫(微生虫),这是天眼看出来的。天眼不但可以看细的,粗的也能看。肉眼,白天看得到东西,晚上出去要点灯,不点灯就看不到了。天眼,白天晚上一样,没有光也能看。光明之下,也看得到,黑暗里也看得到。所以天眼比肉眼要厉害得多。肉眼会生病,或者是残缺;天眼不会,天眼没有残缺,也不会生眼病。

第四种,「他心智证通」,「智证他心,无拥名通」。无拥是能够毫无阻滞地通达他心,这叫他心智证通。有两种:有漏、无漏。五智为体,也是依四静虑。五智为体,当然是指有为的。过去一个公案。有个禅师,是皇帝的国师,功德很大,境界很高。后来,从印度来了一个梵僧,神通很大。皇帝就叫禅师接待印度和尚。印度和尚故意卖弄神通。禅师就问他:「你有神通,你晓得我现在在哪里?」禅师心想在杭州西湖,梵僧马上说你在杭州西湖游玩。禅师又开始想,不管他心里想到什么,梵僧都能说出来。然后禅师说:「你再看看我现在在哪里?」入了空定。梵僧用尽神通,不知道。就是他的他心通有限,不能知无漏的灭尽定那些空性的东西,他达不到的。这就是说,他的境界还低于禅师。如果境界高于禅师,他就入空性定了,可以说出来。禅师入了空定,他就没有办法了。

他心通四:一修得,二生得,三者咒得,四占相。

「他心通」,就是知他心。他心通也有几种:一种是「修得」的,就是修禅定而得到的,这是最好的一种。一种是「生得」的,生到天上,自然有他心通,人间没有生得的他心通。一种是「咒得」的,就是念一个咒,能知他心,外道有这个咒。还有一种,是「占相」,就是算命这一类的,也可以算出来他心里什么事情,人间有这些东西。

第五种,「宿住随念智证通」,知过去的事情,「于宿住事」,过去的事情,「随所忆念」,都能够知道,「无拥」,没有一点阻碍。这也是世俗智为体,依四静虑。

第六种,「漏尽智证通」,「智证漏尽(择灭),无拥名通,或漏尽身中,所有智证,名漏尽智证通」,「漏尽(择灭)」,烦恼尽了就择灭了。「漏尽身」,就是证到择灭的阿罗汉或者佛。或者智能够证择灭的,叫漏尽智证;或者漏尽身上所有的智慧,也可以叫漏尽智证通。证择灭的是六个智;漏尽身上所有的智,是十个智。漏尽智证通是「通依九地」,九地都有。

这六通,前面五通外道也有,后面的漏尽通,只是内道无学才有。「六皆解脱道摄,慧为其体」,这六个通都是解脱道,不是无间道。无间道只能断烦恼,不会有通。解脱道烦恼断掉了,有时间可以修通了。它的体都是慧,慧心所。

漏尽通及三明、三示导,虽不共凡,然五通共故,依总相说。

「漏尽通及三明、三示导,虽不共凡」,这里说共凡的功德有六通、三明、三示导,六通通阿罗汉(漏尽通通阿罗汉和佛),三明是阿罗汉以上的,三示导是佛的。那怎么说共凡呢?总的来说,有些是外道、凡夫也有的(前面五种共凡),叫共凡德。实际上,里边很多功德只是圣者有,甚至于三示导只有佛才有。

乙二 三明

颂: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我们经常连着说三明六通,哪三个明?一般是无学的三明。实际上整个的六通也是无学的,漏尽通就是无学才有的。

第一,「宿住智证明」。是宿住通,就是宿住随念通。「治前际愚」,前面的、过去的事情不知道,由这个「明」来知道。所以叫明,因为有愚就是黑暗,这个明就可以把愚暗除掉。

第二,「死生智证明」。就是天眼通。可以看未来的,死此生彼,「治后际愚」,后际的愚的黑暗,可以除掉,这是明。

第三,「漏尽智证明」。「漏尽通为性,治中际愚」,治现在的愚。「由明智断现在惑故」,由这个智慧的明来断掉现在的烦恼,治中际的愚痴。

《婆沙》问:何故六通,唯三立明?答:有胜用故,宿住厌前际,死生厌后际,漏尽忻涅槃。

《婆沙》有一行解释。问:为什么六通里只有三个通安三个明,其他三个通不安明?答:因为它们有殊胜的作用。有厌弃生死,欣向涅槃的特殊作用,所以只把三个通安三个明。其余通没有这个作用,就不安。如果一安的话,三明六通就是一个东西,也没有意思了。

这三个明,就是无学的「三明六通」的三明。真正来说,前面两个明不是真的无学,是有漏的;最后一个「漏尽智证明」,是真的无学,是无漏的。为什么叫明?能够「治三际愚」,叫明。

乙三 三示导

颂: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示:谓显示教示。导:谓引导教导。

「三示导」,就是佛或者阿罗汉教化众生的三个方式。什么叫示导?「示」是「显示教示」;「导」是「引导教导」,就是告诉、引导。

示导有三种,一种是「神变示导」,以「神境通为性」,就是显示神通给你看看。再一种是「记心示导」,你心里想什么,佛都给你说出来,「他心通为性」。最后一个「教诫示导」,「漏尽通为性」,就是教你怎么断烦恼,怎么修行。

这三种示导,教诫示导「最为尊胜」。前面两个当然也殊胜,但是跟后面比起来,不是最殊胜。这有两个原因,看表里。

第一,「非定由通,咒药亦成」,不是一定要用通的。佛、阿罗汉的神变示导都是用神通变化出来的,但是有的外道,念一个咒或者是用一种药,也能够达到神变的目的。记心示导,也有念一个咒等,就可以知道他心。前二示导不一定由通边化出来,其他有漏的咒、药也能够达到目的,所以说不殊胜。

第二,「无引利乐果之胜能」,「利」就是人天的果报,「乐」就是涅槃的安乐,没有引生人天果报跟涅槃安乐这两种果的殊胜功能,如何获得人天增上生,如何证到涅槃决定胜,这两个示导没有这个功能,最多是叫你起信心归依。所以最殊胜的是教诫示导。

佛教重在教诫示导,而外道重在前面两个示导。前面的给你一看,大家相信了,相信之后,但教的东西没有。如何得涅槃,更没有。怎么得人天安乐,他也是依稀恍惚地抄了一些佛教的东西,自己东西杂进去之后,可能人天安乐也得不到。首先杂进去的就是邪见,邪见就是堕恶道的因。

教诫示导为什么殊胜?表里也有,第一个,「定由第六漏尽通成」,一定要有漏尽通。自己有这个经验了,有这个功能了,才能教人家。自己没有,怎么教人?这样说起来,我们不是不能说法了吗?我们是根据佛的漏尽通的话,来教化大家,不是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如果说除了佛、阿罗汉,其他人不能教化的话,那我们这些人就糟糕了,没有人教了。但是也不能离开佛的话,我们经常说这个话,「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经上的字一个也不能离开,要根据经,踏踏实实地、如法地弘扬,有功德。如果自己把经上的篡改了,那就有过失。

第二个,「以能如实方便说法」。「如实」很重要,「如实」就不能不契理;「方便」是契机。说的法不对机没有用,说得不合理更没有用。「如实」「方便」说法,「故能令他引当利益果」,当利益果就是人天果,是增上生,「及安乐果」,涅槃的果,是决定胜。增上生、决定胜的果可以从这里生出来,所以说殊胜。

论云: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殊胜。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余三(通)不尔。(《俱舍论》卷二七)

「论云:唯此三种」,这是《俱舍论》的原话,只有这三种,引所教化的众生,令他「发心」,「最为殊胜」,所以说有三示导。「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就是神变的示导使他「归伏」,他本来不「伏」你的,神通显出来,伏了,他胜不过你了。「信受」,你有记心示导,知道他心,可以使他对你起信心。那么真正地要「修行」,要第三种——教诫示导。所以说独觉也可以显神通,也可以示教,知他心——记心示导,但是他不教诫,最多使人家起个信心「归伏」。至于「修行」的方法,因为他不愿意多摄受众,欢喜清净,所以他也不愿意多说。所以我们碰到佛是大幸,碰到辟支佛,虽然他是成佛了,也是一个觉,但是教化众生的功德没有佛那么大。「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名」,能够使受化的机归伏,是神变示导;使受化的机信受,记心示导;使受化的机修行,教诫示导。这三种都是显示、引导的意思,所以叫示导。其他三个通,没有这个功能,所以也不放在示导里。

三明和三示导,几乎把六通都说完了,就是没有用到天耳通,神境通、宿住随念通、天眼通、他心通,漏尽通两边都有。那就是说把这六个通就分了一个无学的三明、三示导。「智品」大概的要点都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