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定品第八(1 / 1)

心一境性,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缘望果疎,故次明定。又前明智品,是能依定果,此明定品,智所依因故。

「定品」大要,首先是解释这一品的名字。什么叫「定」?「心一境性,名之为定」,就是三摩地。「此品广明」,所以叫「分别定品」。「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前面「序」中讲过,缘对果来说,要疏一点;因对果来说,要亲一点。所以先说因——「智品」,后说缘——「定品」。「又前明「智品」,是能依定果,此明「定品」,智所依因」,前面的「智品」跟「定品」有什么关系呢?定的果就是智,智是能依;智的因是定,定是所依。所依就是因,能依就是果,这是持业释。不单「贤圣品」是果,「智品」「定品」是它的因缘,同时「智品」「定品」两个也有因果的关系,智是果,定是因,定能生智故。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是老生常谈了。

甲一 所依诸定

乙一 定名差别

泛论定名,总有三种:梵名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平等持心,于一境转,通定散,通三性,唯属有心。

第一,「三摩地」,是梵语,汉语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心平等地持心,在一个境上转,就是一个境界里生起来,不东缘西缘,就是心一境性。心「平等」就是离开高举的掉、离开沉没的沉,没有高低。三摩地是心所法之一的三摩地心所。「通定散」,定心有,散心也有。入定之后,三摩地的心可以延续下去,等流下去,不散失;在专心一致的时候,虽然没有入定,也叫三摩地,所以定心、散心都有。「通三性」,只要心专一的时候,都叫三摩地,善的、恶的、无记的都会有,而真正的定是善性的。「唯属有心」,决定是有心的,不通无心的。

梵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若有心,约离沉掉、平等而至此定故。若无心,约定中大种平等,亦名等至。

第二,「三摩钵底」,它叫等至。「等」就是已离开沉掉,平等了。「至」就是到了,到达定,到定里去了。平等地到这个定,叫等至。三摩钵底「通有心无心」。

假使有心的等至,离开沉掉平等地到那个定,是离开沉掉的心的平等。假使无心的等至,例如无想等至、灭尽定,身体还有,入定之后,四大种平等,四个大种是很平的、很调伏的,没有偏正的,这叫等至。等至,只有定心有,散心没有。

梵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有心,唯定非散,谓能引起此定名引。

第三,「三摩呬多」,就是等引。「谓能引起此定名引」,能够平等地引到定里去,有引生功德的意思,定里能够産生很多的功德。这是有心定,无心定不能叫等引。无想定、灭尽定只能叫等至,不能叫等引。等引是属于定中的,散心没有。知道了这三个名相,对我们以后看经书有好处。

《大毗婆沙》对无量有三个解释。第一,「对治无量戏论烦恼」,戏论烦恼,就是一切法本来没有的,执有,等等的戏论;第二,「对治无量放逸烦恼」,修四无量可以对治放逸;第三,「如是四种,是诸贤圣广游戏处」,慈悲喜舍四种无量,是一切的圣贤经常要游戏的地方,很多的圣者经常去行走这些三摩地——游戏三昧,他们经常在那里做慈悲喜舍的事情。

为什么要有四种无量?「对治瞋等」,对治欲界的贪、瞋,还有害、妒忌这些不同的烦恼的,就是四个无量。

慈无量——与乐,给一切有情快乐,使他们快乐的事情尽量做。对治瞋。

悲无量——拔苦,为正在受苦的一切有情拔除苦。乐受(坏苦)、行苦就不管了。悲和大悲是有差别的。大悲缘三界一切有情,悲无量只缘欲界的有情。悲无量对治害,害是小烦恼地法的一个心所,害就是加害人家。不但不加害,还要把苦拔掉,所以是对治害心所。

喜无量——欣慰,人家有好处,很高兴,随喜。对治不欣慰(妒忌)。

舍无量——怨亲平等,怨的亲的都一样地对待,怨的不瞋,亲的也不贪。没有贪,没有瞋,对治欲界的贪、瞋。

四无量依什么禅定修?喜无量只依初禅、二禅修。这两个禅有喜,离开这两个禅就没有喜了,所以喜无量是依初禅、二禅安立的;慈无量、悲无量、舍无量,所依的禅定是一样的,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依六个定可以修:未至、中间、四静虑。第二种说法,未到地定不能修,由中间、四静虑五种定修。第三种说法,十种都能修。欲界地也能修,就单是观,没有得定的也能观。四静虑、四个近分,加上欲界、中间定,共十种。但是总的来说,都是色界定,无色界的定都不能修。「普缘欲界一切有情」,四无量所缘范围只是欲界的。

哪些有情能够修四无量心?「人起非余」,只有人能修。其余的天不能修,傍生更不要说了。所以我们做了人也值得骄傲,很多法只有人能修起来,很多教法只有人能听到。到天上去入了很深的定,佛在说法都不知道。只有人间,虽然苦很多,但是对法上的利益也很大。能够起四无量心的,也是人间。当然也要有人教,没有人教,你不晓得佛教,不能修了。

四无量有一定的联系,「随得一时,必成三种」,修成一种,其余三种都一起成就。也就是说,如果四个无量的障碍、对治法没有全部去掉,一种也修不成就。不要认为可以占便宜,我只要修其中一种,就四种都成就了。实际上,其余三种的加行没有,一种也是成就不了的。所以这四个是有连贯性的,修一个成就,其余三个一定成就;如果其中有一个不成就,其余三个也都成就不了。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舍没有,怎么能够慈悲?舍心没有,不平等,根本不能对一切有情起慈心、悲心。如果悲心都没有,怎么喜得起来?假使你只修舍无量,只对治欲界的贪瞋,妒忌、害不管它,那也不行。这四个本来有连贯性。所以,四无量心成就其中一种,必成就其余三种。

乙二 八解脱

颂: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是一个体系,有连贯性的。先说八个解脱。

第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有色想」,就是自己内身有色想的贪,为除这个贪,观外色的不净,「青瘀等色」,就是九想观、白骨观。「令贪不起」,使自己的贪心不起,「故名解脱」。就是说自己心里有贪心,要除贪心,怎么办呢?观外边的不净相,青瘀等色,令贪心不起,就是解脱贪心,所以叫解脱。

第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无色想贪」,色想的贪心已经除掉了,虽然除掉,但是恐怕不坚固,恐怕要泛起来,「为坚牢故」,再「观外不净」,还是观「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即使贪心已经除了,也要观。很多人说:「我是不怕的,我到那里去会保险的。」你怎么能说保险?没有得三果,男女的欲贪是没有拔根的,随时会犯。这些大话是不能说的。贪心没有除掉,以为除掉了。烦恼起来了,根本不坚固。即使真的除掉了,还要观,把它坚固起来。前面两个解脱都是依初禅、二禅修的。

第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这个厉害了,没有第四禅修不起。什么是「净解脱身作证」?「谓观净色,令贪不起」,观不净色,贪不起,那不稀奇。已经过了第二阶段,心已经巩固了,但这仅仅是观不净色,真的净色来,靠不靠得住?要净色来考验,观最清净的色、好的色,贪欲也不起,这才叫净解脱。什么叫观净色?「显观转胜」,观不净,观了之后,令贪不起,这是天然的。不净的东西,谁会贪?当然可以除。现在观净的,也要不贪,这就难了,所以要第四禅才行。这个观是转胜,本来是观不净的,现在更高一层,观净的,看了也要不起贪心。「此净解脱,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唯依第四静虑起」,为什么?「离八灾患,心澄净故」,心最净,密室灯,力量最大,所以才能观第三净解脱。

颂: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藴

十遍处,比八胜处更圆满地遍一切处。什么叫十遍处呢?「遍」,「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它不但是观少数、多数的,并且普遍一切地方,把整个的法界都观成是这个样子,这叫「遍处」。

哪十个遍处?青色遍一切处、黄色遍一切处、赤色遍一切处、白色遍一切处、地大遍一切处、水大遍一切处、火大遍一切处、风大遍一切处。这八个遍处,都是观色的。色所依的是地水火风,所以观这八个。第九,空无尽遍一切处,第十,识无尽遍一切处。这两个是无色界的。

前八遍处,来源于前面的第三个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前面观净相,是解脱。到胜处的时候,就把它分成青黄赤白,多多少少地观,但是还没有遍一切处。「谓八自性,皆是无贪」;助伴,「五藴性」;也是依第四静虑来修;「唯依欲界身起」,只是欲界的人修(其他的天上就不能起这八遍处);前八遍处缘什么?「缘欲界可见色处」,就是可爱的色;「身念住俱」,观的是身念住;有说是「缘他相续」,也有说是「通缘自他相续」,两种说法都可以。这是根据《大毗婆沙》来的。

「空无尽遍一切处」「识无尽遍一切处」是两个无色定。这个等持以善的无色为自性;三界的身都可以修这两个遍处(前八个遍处只有欲界的身可以起);「缘自地四藴」,缘他自己的空无边处的四藴,或者识无边处的四藴;「法念住俱」,修的是法念住,不是身念住了,因为无色界没有身;缘「自他相续」都有。

这十个遍处,「一切皆与世俗智俱」,修的是身念住、法念住,观色、观空,这些都是世俗智,「唯与舍根相应,皆唯非学非无学」,不是无漏的。

遍处: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

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观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故观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别更不修上为遍处。

什么叫十遍处?「遍」,「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进一层了。「从诸胜处,入诸遍处」,更进一层。「以后后起,胜前前故」,后面后面的,胜过前面前面的。就是胜处胜过解脱,遍处又胜过胜处,是一层进一层,所以这三个是有联系的。

「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修第三个解脱的时候,所缘的境,只取净相,没有分别青黄赤白;四个胜处,青黄赤白分别观,多多少少地观,但是没有作无边的行相;前四遍处,就把四胜处里的青黄赤白,作无边的行相,各各观好之后,要思惟,青黄赤白是依什么来?一推论,是依四大种来的,所以跟着就观地水火风,都是无边相;再推一层,地水火风是哪里来的?它们是色,色法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能广大?这是由虚空,因为虚空无边,色法也无边,所以就观空,空无尽遍一切处,这是第九个遍处;再观空是依什么的?依识来的,「故观识无边处」。再观所依的识,它依什么的?没有了,所以再不观了,就是十个。所以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无边、识无边都是有联系的。

十遍处是把前面八解脱、八胜处再扩大,再遍一切处,这样子观,圆满。这是一个胜一个,一个胜一个,性质一样的,都是无贪为性,解脱贪心的。修到十遍处,无贪心就修圆满了。到这裏,我们把《俱舍》整个的八品,基本上都解完了。

甲三 明正法住世

颂: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正法久住,大家都欢喜说这个话。那么正法到底内涵是什么呢?「谓教证为体」,所谓正法,有两个体,一个是教,一个是证,这是正法的体。我们经常说要正法久住,可以利乐有情。那么正法怎样才能久住世间呢?「有持说行者」,能够「持」这个教来广泛地给人家「说」的,「教法住世」;有「行者」能依教而修行的,「证法住世」。有了这两个条件,正法就住世。

「正法有二」,一个是教,一个是证。

什么叫教法?「契经、调伏、对法」,就是素怛缆、毗奈耶和阿毗达磨——经律论三藏,教法的体就是三藏。「有能受持及正说者,教法住世」,「受持」是自利,「正说」是利他。如果有人能够受持三藏,同时能如法地给人家宣说的,教法就住世。

什么是证法?证法是「三乘菩提分法」,总的归纳为戒定慧。这个三乘的菩提分法,「有能依教」而「正修行」的,「证法住世」。

「受持及正说者」,要求蛮高的。过去的受持就是背诵了,过去佛世的阿罗汉,乃至佛灭度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阿罗汉,都是背诵的,不用书。那么现在,拿本经书在手里念,也叫受持了。不但自己学了教能受持,还能够「正说」——如法地给人家「说」,教法才能住世。

证法住世,要依了教真正起行。我们单是口里说,不去行,那也没有用。单是知道了道理,但是作用起不来,没有受用。有人拿着烧菜的菜谱,尽讲这个菜怎么烧,加多少盐,放什么料,说了半天,没有吃到,肚子还是饿的。还要你真正烧好、吃了,才受用,那就是修了。依了正教修行,证法才能住世。那么就是要有修有证了。

佛在世的时候说过,五百年或者是一千年,正法住世,有修有证。弘扬三藏的也有,修持证果的也有;一千年之后是像法时期,证的少了,教的还有一些;现在是末法时期,证的不能说没有,是凤毛麟角——极少。碰到几个有修证的,一个是他不给你说;一个是我们凡夫的眼睛实在看不到。能够说的,也不是如法地说,把佛的话改了,有的是改了一点点,有的是变质了,那就是相似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相似,跟佛教相差不多,但不是佛教,这个最可怕。

破坏佛教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就是相似佛教,相似佛教就是说的法,挂了佛教的招牌,卖的不是佛教的货。最典型的就是气功师,什么天台气功、宝莲气功,总离不开佛教的名字。我在上海的时候,有人当场表演「香功」,说练的时候香气会出来,还有什么童子拜观音等等,都是佛教名词。但是他这一套练完,一点也不香。什么原因?他在公园里练的时候,每次都很厉害,香得很,人家都能闻到。这个香哪里来的?为什么跑到佛堂来练,香就没有了?原来这个佛堂是才开了光的,佛住在那里,鬼神不敢来,香气就发不出来了。

末法时期很可悲,教理是说得似像非像的,证的更少。而邪的却很多,各式各样的邪法到处流传,我们碰到神通广大的,往往不是真正佛教徒,这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印度的婆罗门教,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有一个什么薄伽梵,他的神通很广大,跟他学的人不少,就是所谓的印度瑜伽。还有各地的外道、邪教,神通也很广大。偏偏佛教里有神通的好像没有。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末法时期,能够如法修行,证果证道的太少;另一个,即使是佛菩萨化的,他也不显神通,除非在临终的时候显一下,平时是不显的。

海公上师,人们说他神通广大。他每一次烧护摩(烧火供),成都的一个典狱官都必定要来。人家问他为什么每次都要来?他说烧护摩的时候,他都能看见天人,整个天上满满的。那就是说护摩的力量很大,海公上师供养的时候,天上的人都来了,天人、菩萨当然是很多。海公上师就有这样的修证。有一次海公上师坐在房间里修定,有人跑进去,没有看到海公上师,却看到一尊文殊菩萨坐在那里。但是海公上师从来不说自己有神通。

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有两个年轻比丘,因为希求看看神通,他们带开玩笑地跟海公上师说:「您怎么不显点神通?」海公上师说:「好,好,到时候,显给你们看。」这个话好像开玩笑,实际上,后来应了。

海公上师是六十年代末走的。当时要遣散五台山所有的僧人,哪里来的,遣到哪里去,正在讨论这个事情。后来有一天,海公上师问那些跟他关在一起的僧人:「该不该去啊?」他们说:「该去了。」「哦,要去,要去。」人家以为他是要回家乡去,谁知他心里是想着要走了。

他走的那一天,正是快过年了。头天晚上他半夜里到厠所去,路上碰到一个僧人,他说:「你明天早上给我告个假,我明天不来,请假。」因为白天我们要学习的,那个人回答:「噢,我给你告假。」也不当一回事。海公上师是不倒单的,晚上睡觉是坐着的,平时早上到吃饭的时间,修止的都起来了,他也出定了。但这一天快吃饭了,他还坐着不动。有人去叫他吃饭,喊了两下,他还是不动。一看,海公上师已经走了,是坐着走的——坐脱立亡,他就这么走了。

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海公上师示现说,他要走了,明天告假。晚上去厠所时,一点也看不出有毛病,只说告个假。到第二天早晨,果然告假,跑掉了。

这就是说,神通,佛教内部平时是不显的。或者临终的时候显一下,或者临终时也不显。三示导以教诫示导为主,前面两个只给你起个信心。如果大家卖弄神通的话,那就是给外道开方便之门。外道的神通很大,就会有很多人信外道去了,所以我们还是坚持以教法为主。

这里说的教证二法住世,一个是受持正说,一个是依教修行,并没有说神通广大就会教证住世。没有说依神通、卖弄神通来正法久住。所以佛教的重点还是教跟证,证是依法修行,教是把真正佛的教学好,能够如法地给人家说。

所以后边的结论就是,「道藉人弘,法依人住」。这是世亲菩萨很痛心的话:「人在法在,人亡法亡。」佛教的道,靠人来弘扬;法,依人来住。

正法久住,那就是说有修有证的人住在世间上,正法就会久住。所以说人在法在;假使人亡了,法也没有了。尽管图书馆里三藏十二部经,《大藏经》全在,各式各样的书全都有,如果没有人弘扬,摆在那里是个装饰品,不起作用。要有修证的人,更是困难。也就是说,修法很多,书上也写了很多,但是没有人依法而修持,没有真正的受用出来,那也是白白的,没有用的。

说了半天,一定是靠人。所以我们现在要弘扬佛法,最大的要务,是培养人才。没有真正能够弘法的僧,庙造得再大,再漂亮,也仅仅是一般人游览的地方。固然我们说庄严国土,把佛殿造得很好,佛像塑得很庄严,给人种善根,积聚大的福报,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对的。但是单单是佛像和寺院,这起不了大的作用——教诫的示导没有。

僧就是佛的代表,也是佛子,佛的孩子就是僧,就是菩萨,还有僧团。所以佛的事业,要僧团继承。如果真正的僧团没有了,或者僧团固然有,但都是敲敲打打的,佛法不懂,不会讲,那佛法也成了个形式,没有内涵了。所以一定要有真正如法的人——僧才,正法才能久住。这样的人没有了,法也不能久住。这几年里,高僧大德不断地在走。「人亡」,亡了好几个,新的有没有培养出来?还很难说。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个大问题,青黄不接,在佛教里,特别显得严重。所以现在要着力地培养僧才。

培养僧才,不是说在家人就不要培养了。在家人是僧才的后备军,将来可以出家,这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僧团要在家居士的护持,一个内护,一个外护,都是需要的。外护的任务,也是培养僧才,帮助僧团弘扬佛教。千万不要喧宾夺主,自己站得高高的,叫出家人给你磕头,向你学法,那就完了。那是末法现象。所以居士里,如果法学得好的,可以现出家相,弘法利生,这样很好。如果你不现出家相,就护持僧团,总是要尊重僧人。僧人是佛的亲子,是嫡传的儿子。这样以正法久住为目的,都是为了弘扬圣教,利乐有情。

佛说过,末法时期,「比丘地立,白衣高座」,白衣高高坐起,比丘向他磕头求法。这个行不行?如果实在没有法的时候,我们说也不是不好。但是总的来说,这是末法的现象。为什么僧团里不出人才,白衣里出人才呢?这就是一个问题。现在还有更多的现象,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居士的信心比出家人高。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如此,但大部分是这样的。出家人乒乒乓乓敲敲,搞钞票去了,居士确实真正潜心的不少。再一个,男众也不如女众多,不如女众虔诚。这完全是反的现象,就是末法的现象。真正正法的现象,是出家人比居士要高——信心好、修持高、学的法也更高。再一个,男众要多,素质要高。现在偏偏女众高。台湾我是没有去过,但是听说过女众都是博士生之类的,都是学位很高的。反而男众,大部分都是乒乒乓乓敲敲的,学问不大有。这也是一个末法的现象,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要正法久住,第一是僧团里要出僧才,僧才要多,因为责任在出家人身上。另外,在家人学得好的,可以出家。这也是为僧团增加生力军,这很好。最好不要以在家身份超过出家僧人,甚至于要僧人给他磕头求法,那看起来实在是一个太可悲的现象。出家人是人天师,反而向一个白衣磕头求法,我们想想看,这是完全跟佛教的内涵不相符的,是有点不好看了。在这个问题上,在家人要克制,出家人也要自己争气,好好地多学一点,不要把演讲的讲台让给在家人去坐,自己乒乒乓乓敲敲,赚钞票去了。这个样子,佛法怎么住世呢?当然成问题。所以说,我们这里归结到这四句话,希望大家警惕。

为了这个目的,培养僧才,这是海公上师一贯的教导。我们就依他的教导来执行。后来我下了山,就是搞僧团的事情,从来没有给居士说过法的。到这里来说法,原委是藏慧法师的邀请,为他们道场里讲经。当然,居士也是我们对象之一,重点是为这些出家的师父们。我们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使僧团里出人才。如果在家人学得很好,修得很好,就希望能够现出家相。这样也是护持僧团的尊严、僧人的尊严,是正法久住的现象。

整个《俱舍》六百零七个颂,序分有三个颂,流通分四个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