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 归敬颂
序分里边,第一个是「正明序分」,就是直接地讲序。第二个是「随难别解」,解释那些问难的。正明序分里边,有「归敬序」,「发起序」。归敬序就是归敬佛。发起序就是自己要发心造这个《俱舍论》。
颂:诸一切种诸冥灭
归敬序里边「诸一切种诸冥灭」,是第一句,明佛的三德。看序分的表,归敬序是归敬有这三种功德的人。真正有这三种功德的,一定是佛,除佛之外,没有其他的人能有这三个功德。我们就归敬这三个功德,也就是归敬佛。为什么不直接说佛,而要说三个功德?因为外道也说他自己的教主是佛,也说他的教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假使直接说释迦牟尼佛是最高无上的,那么他们就说你们跟我们一样,还是有偏见,说自己的好。一般说起来就是王婆卖瓜自吹自夸。所以不直接说释迦牟尼佛,而是说有这三种功德的人是我们归敬的。而实际上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有这三个功德,一切外道的教主,乃至哲学家、科学家都不能具备这三种功德。所以说归敬三德也等于是归敬佛。归敬三德,有两句,「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泥」,这是最开始的一个颂,序分三颂里第一个颂。
诸,指佛世尊,诸佛非一,故称为诸。
「诸」是一个代名词,是多数。佛不单是释迦牟尼佛,如东方有药师佛、不动佛,西方有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经》,十方都有佛,上方有梵音佛等等,下方有达摩佛、名闻佛、名光佛等等。佛不止一尊,就用「诸」,表示这样子的人,不是一位。
这个诸是有什么功德的?一切种冥灭掉的,诸冥灭掉的,还有拔众生出生死泥的。有这三种功德的人,我们归敬。不直接说诸佛,而说有三种功德的人,是我们归敬的。有这三个功德的就是佛,其他人没有这三个功德。
「一切种冥灭」「诸冥灭」。简单说,一切种冥就是习气,诸冥就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染污的,就是不干净的。一切种冥,是不能够完全了解一切法,它不是烦恼,不是不干净的,叫不染无知。无知就是不懂,科学的道理不懂、造原子能的道理不懂、太空的一些知识不懂,这些都不属于烦恼,是不染无知,也叫习气。对一切法不能够完全理解的,一切种冥。这个一切种冥灭掉,就得一切智,一切智慧都圆满,什么东西都能知道,那就是佛的智德,智慧的功德圆满,就是一切种冥灭。
「诸冥灭」,烦恼都断完的:见道所断的八十八种,修道所断的十种,再加十个缠,共一百零八。一百零八个大大小小的烦恼,都是我们要灭掉的。修行的时候就针对要灭这一百零八个烦恼。这就是念珠一百零八颗的来由。消极的是断一百零八个烦恼,积极的是修一百零八个三昧。所以念珠一百零八颗是两层意思:在功德方面,要修一百零八个三昧;在过失方面,要断除一百零八个烦恼。一百零八个烦恼断完了,成阿罗汉;一百零八个三昧功德修圆满了,也是成阿罗汉。一百零八的念珠有这么大的意思。
诸冥,就是烦恼。烦恼又分几种,见道所断的分四种,就是见苦、见集、见灭、见道,这四种叫四部。修道所断的,不分苦集灭道,合拢来是一部。见道所断的四部,修道所断的一部,所以说五部烦恼。这个烦恼是染污的。什么叫染污?不干净的。
我们这个世间是烦恼造业而成的,因是不干净的,果也是不干净的,所以这个世间充满了苦。我们凡夫的眼光是颠倒的,有四个颠倒:不净的,认为是干净;苦的,认为是乐;没有我的,认为有我;不是常的,认为是常。这四个颠倒,把我们全部搞反了。因为执著这个世间是常的,就拼命要造千秋万代的大功事业;因为执著世间是乐的,就拼命追求一切幸福的理想;因为执著这个世间是干净的,就对一切男女的事情无厌地追求。古代的国王,秦始皇,宫娥婇女有三万多个,你想这个欲望是多大?现在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他一个人要占三万多,还不够,死的时候还要三万多个宫女殉葬,都要陪他死,这是很残酷的。个人欲望那么大,生的时候要享受,死了还要她们陪着一起死,这都是烦恼。因为有这么多烦恼,所以这个世间就是不安宁的,是痛苦的。没有「我」的,执为有「我」。本来「我」是假的,却为自己求这个,求那个,都是干一些空事。本来「我」都没有,你为它去服务干什么?我们从小到大,一切的打算都是为自己。小孩子,要吃、要玩,为自己;长大一点,念书为自己前途,也是为自己;长大,书念好,毕业,干事业了,也是为自己;甚至于做国王、做总统,要征服世界,也是为自己。一切都在为自己,或者为家属,或者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民族,都是为一个「我」。这个「我」大一点小一点,有差别,但是总离不开一个「我」。所以这样世间不得安宁,到处斗争。从古以来,历史上,战争不晓得多少次,受过的教训也不晓得多少,但我们还是停不下来,还得要斗争,还要战争,还要不断地发明新的武器。为什么?为「我」。要把「我」的势力充斥到整个宇宙上去,地球征服了,还要征服太空,这样的心是不会停下来的。这就是烦恼,所以烦恼是不干净的。
我们学到这里,知道烦恼是不干净的,知道世间是烦恼的果,也是不干净的,赶快要出离。出离就是出离心生起来,你在这个地方修道也好,到西方去修道也好,都是出离心的具体表现。出离心生起,对世间上并不是说什么事情也不干了,干还是要干,但是干了不是为「我」,是为众生。我们干很大的事业,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看到众生苦,我们把企业开起来,使众生有职业做,赚工资,养活他们。我们赚的钱,捐给佛教,或者像台湾印经书送人,使大家得到佛法的熏陶,慢慢走上佛化的道路。这些都是利人的事情,并不是叫我们不要做。「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就在世间上,但是跟世间上又有不同,一个是觉,一个是不觉。世间上是迷,他在世间里边搞得很有劲,迷的;佛法,也在世间上搞,但是觉的,知道没有我的,知道是空的,知道是不净的,知道是苦的。以这样子的观点来利益众生,也在世间上干各式各样的事情,这个就不一样了,世间觉,普通众生是没有觉的。
由佛世尊断一切种冥,获一切智,能知一切种类法故,智德圆满。由佛世尊断烦恼冥,证不生法,名为择灭,断德圆满。
一切种冥灭掉的,智慧圆满了,这样的功德叫「智德圆满」。一切种冥灭是智德圆满,智慧最高了,再也不能多了,圆满了。那么诸冥灭呢,是「断德圆满」,烦恼断得干干净净的,习气也断掉了。
颂:拔众生出生死泥
「拔众生出生死泥」,恩德圆满,或者是悲德圆满。一切种冥灭掉,是智德圆满;诸冥灭掉,断烦恼、断习气功德圆满,是断德圆满;再加上一个,「拔众生出生死泥」,要把一切众生从生死的泥坑里边救出来,这就是悲德,或者恩德圆满。具足这三个圆满功德的人,那就是佛。除了佛,谁都不可能具足这三个圆满。哲学家、宗教家,他们对宇宙的真理也在探索,但是他们探索到的都是不圆满的,有局限性的,甚至于错误的,所以他们立的宗教也不完全,也不是最高的。
我们那一天讲圣殿教,他们的教义,叫他们的教徒在森林里为了生天集体自杀,这是很残酷的事情。把他的教徒,老的小的,全部集中起来,每人喝一杯毒药水,毒死掉。那么残酷的事情,他们还说是好的。这是极其愚痴的事情,没有智慧。他不知道生天的原因,只知道这一辈子生在世间上苦,他认为死掉就能消灭这个苦,是完全错误的。人死掉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死了一定生天的,死了之后是六道轮回的。六道轮回去哪一道,就看你造什么业。杀了人,那些圣殿教的教徒要受刑,这是最重的罪了。在有些国家呢,杀人是要枪毙的,非死不可。你杀了人之后,决定下地狱受苦,这是整个因果的规律,不是佛定的规矩。你跟阎罗王说,我给你几万块澳币,你让我不要到地狱去,行不行?没有用的,澳币在地狱里不用的。而且你死了之后,澳币带不走的,无论哪个人死了,澳币都还在那里,一分钱也没有动。走是一个人光光地走,衣服也带不走,什么也带不走,就把造的业带走了。世间上的人没有佛教的指导,愚蠢,太可怜了。我们不但自己要学佛教,还要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以佛的教来行动,这样不会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是悲心。我们要让众生都超出生死大海,当然我们现在的功德不如佛,差得也很远,只能够使众生知道佛教的好,让他们跟着佛的道路走,这是我们要做的。至于说要他们完全超出生死,那我们自己要赶快成佛,才能做这个事情。
大家都知道瞎子摸象的公案。这个公案出自佛经6。很多个瞎子在摸一个大象,摸到耳朵的,说象就是一把扇子一样的;摸到尾巴的,说象是一根绳子一样的;摸到身体的,说象像个墙壁一样的,很厚、很坚实的;摸到腿的,他说象就是圆筒筒,像柱头一样的。
这样的人,你说他什么真理都不知道嘛,他也知道一些。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外道,他也修禅定,也有神通,也看到一些天上、人间的事情,就是说他也对宇宙真理做观察,某些地方是观察到的,但是他观察到的是局部的。整个的大象不是一把扇子,也不是一根绳子,也不是一个墙壁,也不是一个圆的柱头,是整个加起来的一个东西,这叫象。碰到一个,把局限的东西扩大成全体的就错了,没有一个是对的。你说他全部错完了?他没有。摸到耳朵的,是像扇子一样的。但是象是不是就是个耳朵?还有很多部分。把象用一个耳朵来包完,把局部的耳朵说是整个的象,那不是全部错了吗?所以不能说他一点真理也没有,但是把局部的真理扩大到全体宇宙真理的话,就没有一个不错的,而且错得很严重。你虽然得到一点禅定,也得到一些宇宙的真理,但是以局部的认知扩大为一个宗教的全部教义,那就是没有一个不引人入迷途去受苦的。所以尽管他们下了很多功夫,包括现在的科学、哲学也是这样子,他们所探讨的宇宙真理,仅仅只是局部的,不完整。以这个不完整、局部的统括一切,那都是把人导入迷途去的。
真正要脱离迷的境界,只有依靠佛陀。所以我们一开始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非常重要。归依三宝看起来是最初的,其实修行到最后也是归依三宝。最后的归依佛,就是自己要成佛;归依法,自己要把一切宇宙万法都搞明白;归依僧,自己要成就一切智,跟这个真理要和合起来,就是把道理跟智慧全部弄通,一切身口的动作全部是梵行——清净的行动,没有一点过失。所以我们从归依三宝开始进入佛门,一直到最后都没有离开归依三宝。自己成就三宝,是最后的目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把一切种冥、诸冥都灭掉之后,是智德、断德圆满;把一切众生都拔出生死泥,恩德圆满。这样的人是我们要归敬的。这也是说我们归敬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现在这个世间上,真正能够达到这三个要求的,只有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这个教化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时候,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是末法开头的一千年。虽然说是归敬三德,实际上就是归敬佛,因为我们佛教徒,最高的就是佛。但是不直接标出佛,就是怕外道说闲话。那么这三德,是依在哪个人身上的呢?诸,就是代名词,「那些」,那些什么呢?就是佛。这个所依的人身上有什么功德?分两种,自利方面的,智慧的功德,断烦恼、断习气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一切种冥灭,断烦恼的功德就是诸冥灭。这是自利方面的。另外一个利他的,「拔众生出生死泥」。这三个功德具全的,就是佛。
颂:敬礼如是如理师
我们要归依的是怎样子的人呢?先把三个功德标出来,再说「敬礼如是如理师」,我们要归敬的就是这样如理的师。「如是」,就是指有前面三个功德的:智德圆满、断德圆满、恩德圆满的。「如理师」,依如法的教诫来度众生出苦的师。这样的师,是我们所归敬的。三句归敬颂就是这个意思。归敬,就是造论之前求佛加持,求魔障消除。
颂:对法藏论我当说
归敬之后,「对法藏论我当说」,要造论了,我马上就要说《俱舍论》了。
甲二 随难别解
乙一 出对法体
颂:净慧随行名对法 及能得此诸慧论
下边要解答几个问题,就是「随难别解」了。什么叫对法?对法的体是什么?「净慧随行名对法」,净慧跟随行叫对法(见前表一–一)。「净慧」,无漏慧,它就是真正的对法——自性对法。「随行」,跟了无漏慧一起走的那些无漏的心王、心所、不相应行,还有道共戒,都是无漏的。凡是无漏慧生起来,决定还有这一些东西跟它一起生起的,叫随行,等于国王的随员一样。国王要到外国去访问的话,他有一批随员,决定跟着他跑的,絶对不可能国王一个人跑的。这些随行也是无漏法。「净慧随行名对法」,这是胜义对法。
净慧者,谓无漏慧。如是净慧,及与随行,通摄五藴,名为胜义阿毗达磨。
净慧就是无漏慧,无漏慧没有烦恼的,是干净的,叫净。随行,是跟着净慧一起生起的法。哪一些?随行有二十八个法(见前表一–二),是全部属于五藴的。
胜义阿毗达磨,无漏五藴(净慧随行)
色藴——道共无表。
受藴——随行中受心所。
想藴——随行中想心所。
行藴——除受想外,诸余随行心所,四相及得。
识藴——净慧相应心王。(《表释》序分)
色藴,就是道共戒。证了圣道以后,自然有能力不做坏事,这叫道共戒。证预流果(初果)之后,任何情况之下不会犯五戒的,叫他偷东西、杀人,或者杀鷄、杀羊,或者是叫他做邪婬,或者叫他打妄语,你把他头砍掉,他也不会犯那些过失的,絶对保证不会犯的,这就是道共戒。净慧出来之后,圣道有了,圣道有了之后,跟圣道一起生起来的道共戒,就是与圣道共同生起来的那个戒,也决定生起的,某些坏事不会做的。道共戒越是高,做的坏事越少。成佛之后,一点点不威仪的事情都没有了,不要说坏事,行动威仪都是如法的,一点过失也没有。像我们有的时候,说话谈吐有粗鲁的样子,或者在大场面有一些不适合的行动,佛是一点也不会有的,这是道共戒最圆满的。道共戒是色藴,属于色法的,这叫无表色,不能表示给人家看的色,这个将来要讲。
色有很多,显色、形色或者声音,色声香味触,都属于色藴,这都是可以表现的,给我们知道的。形色,眼睛能看;声音,耳朵能听;香,鼻子能闻。都能够表示给我们知道,是五官能够接触的。无表色,五官接触不到,心里也想不到,是圣者才知道的事情,不能表示给我们知道的。
心王就是第六意识。心所法:大地法、大善地法、不定地法。
我们后面要讲七十五法。整个宇宙的万法分成五大类:色法、心王、心所、不相应行,还有无为法。一共是五类,每一类各有多少法,这在七十五法的表里边都有。现在跟净慧一共生起来的法,只有二十八个。色法里只有道共戒无表色;心王是第六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在里边,因为定中只有第六意识,定里不看东西,也不听声音的;心所法里,大地法十个、大善地法十个、不定地法两个;不相应行法,得跟生住异灭。这是随行的二十八法。
「净慧」也好,「随行」也好,都是叫胜义对法,都是无漏的,叫胜义对法。
还有「世俗对法」,要生起无漏慧的前方便,就是由「诸慧」「诸论」(见前表一–四)。
慧有四种。生得慧,生下来就有的分别能力。有能够看经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之后,听人家讲,生起闻慧,「闻教成故」。听了经之后,我们的智慧会升高一层。听了一个星期,智慧比没有听之前肯定要提高了,提高的那一部分就是闻慧。如果接下去,能够慢慢地用心去思惟考虑问题的,那还能够增加一种更高的智慧,叫思慧,「因思起故」,因为思惟才起的,单是闻还不能得到这个慧,要自己的思考力,慢慢地体会,才能生起的。这些事情都不能代替的,你说:我求佛加持智慧生起来,你如果不去闻教,你闻慧就生不起来;如果不去思惟,思慧就生不起来;不修定,修慧就生不起来。
求佛加持,有没有用?有用。求加持之后,生起闻慧的缘给你,给你身体好,给你记忆力增强,然后给你有机会听法,当然闻慧就生起来了。假使你要思慧,他也给你各式各样思慧的缘,你可以有时间去深深地考虑问题,慢慢地去体会佛的经教的道理,思慧也生起来了。修慧,他给你能够修定的缘,修定的缘很多,我们将来讲戒定慧的时候会讲。这些缘都有了,果,这个定,自然会生出来。有了定之后,修慧当然会生出来。所以说求佛的加持,是佛帮助我们具足这些因缘,但还要自己努力去把真的果修出来,单是自己躺在床上「佛加持我智慧开,佛加持我快快成就,佛加持我成佛」,一动也不动,那不可能的。佛教,要靠自己努力的。当然,佛的帮助也很大。但是如果自己不努力,单靠佛的帮助就能成佛,释迦牟尼佛以前无量无边的十方世界的佛,早该把我们度成佛了,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都是老众生,还在这里受苦?我们受的苦还好一点,地狱里边的苦,苦得不得了,一天一夜万死万生的,他们自己愿意受吗?当然不愿意受。佛出了那么多,每一尊佛的神通又那么大,就是因为你自己不修,没有办法救你。一定要自己接受佛教,依了佛的道理去修,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佛教是要靠自己的,不是迷信。迷信的人,以为去神庙拜拜,烧几支香,供一点东西,就会发财,就会得长寿,就会成仙,这都是迷信。我们说,你要发财,要靠做生意。你不做生意,单是拜佛,一天拜到黑,你发什么财?发不了财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要得无漏慧,要有这四个智慧。从生得的智慧,慢慢进入闻慧,慢慢进入思慧,慢慢进入修慧。修慧生起来了,然后用这个智慧去简择四谛,苦集灭道四个谛的道理,就会生起无漏的智慧,这是见道,也是开悟。修慧之后就会生起无漏慧,所以说诸慧是生起无漏慧的一个方便。
这个智慧的所缘是什么?用这个智慧去考虑什么问题,听什么东西呢?要听论——「资粮对法」,「诸论」(见前表一–四),包括《发智论》「六足论」。作为资粮对法的诸论,是不是仅这几部论?实际上这几部论把佛的意思都包在里边了,从某一个侧面来讲佛的教理。《发智论》是比较完整的,「六足论」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这些总纳加起来就是佛的教。缘这些论,再用四个智慧,慢慢地就会生起无漏慧,这是生起无漏慧的方便、资粮。虽然这些法是有漏的,还没有到无漏的净慧,但它们是无漏净慧生起的方便和资粮,所以也叫对法。资粮对法用六离合释来解释是有财释,能够生起对法的,也叫对法。诸慧诸论本来不是对法,因为它能生起对法,所以也叫对法。但这个对法是世俗对法,是有漏的,跟前面无漏的胜义对法有层次的高下,不一样,不过都叫对法。
「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回答了随难别解里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对法。
乙二 释藏名
颂:摄彼胜义依彼故 此立对法俱舍名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藏」?「俱舍」叫藏(见前表一–五)。「俱舍」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就是藏。藏有两个意思:摄彼胜义故、依彼故,因为这两个原因叫藏,合起来叫「阿毗达磨俱舍」,这个名字是这么安的。先看什么叫藏,摄彼胜义故,这是说包含叫藏,藏有包含的能力。简单说是一个箱子,能够藏东西的,叫藏。《俱舍》就是一个箱子,它能藏、能包含《发智》、「六足」那些对法的道理,所以《俱舍》叫藏。藏第二个意思:「依彼故」,依靠它,也叫藏,就是所依的意思。《俱舍论》是依《发智》、「六足」造的,《发智》、「六足」是所依,《发智》、「六足」叫藏。
这两个意思,具体的内涵不一样,包含叫藏的时候,《俱舍论》叫藏,《俱舍》能包《发智》、「六足」;所依叫藏的时候,《发智》、「六足」叫藏,因为《俱舍论》是依《发智》、「六足」来造的,所依的《发智》、「六足」就叫藏。藏的意思明白以后,就可以解释「阿毗达磨俱舍」这个名字了。对法藏——「阿毗达磨俱舍」,也是两种方式安的名(见前表一–六):
一,「谓此论者,摄彼对法,《发智论》等诸胜义言,故名为藏。」《俱舍论》能够包含《发智》、「六足」中那些殊胜的教义,所以《俱舍论》叫藏。《俱舍》是个箱子,这个箱子是装《发智》、「六足」的,这个藏是放《发智》、「六足」的藏,「对法之藏」。对法是《发智》、「六足」,藏《发智》、「六足」的箱子叫对法藏。这是「阿毗达磨俱舍」的第一个解释,「对法之藏,名对法藏,依主释」。
二,《发智》、「六足」是对法,又是此论的所依,因为《俱舍论》是依它造的,所以《发智》、「六足」又叫藏。《发智》、「六足」是对法,也是藏,现在把对法跟藏两个不同的概念合一个复合名词,叫对法藏。《发智》、「六足」叫对法藏,是持业释——两个概念是同一个体的。这个是《发智》、「六足」的名词,我们现在要问的是《俱舍》的名词,那还不够,还得要说下去。「今此论者」,这个论为什么叫对法藏?《发智》、「六足」是对法藏,这个《俱舍》不是《发智》、「六足」,不能叫对法藏。但是《俱舍论》是依《发智》、「六足」造的,它讲的东西就是《发智》、「六足」,《俱舍论》里有《发智》、「六足」,有财释。《发智》、「六足」叫对法藏,《俱舍》有它的内涵,《俱舍》也就叫对法藏。这是有财释。所以《俱舍》叫对法藏的第二个解释是有财释。而在有财释之前,《发智》、「六足」叫对法藏是持业释,要两层意思才能够到达《俱舍论》叫对法藏的层次。
以上回答了随难别解的两个问题。什么叫对法?「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什么叫藏?「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为什么这个论叫对法藏?对法有对法的涵义,世俗对法跟胜义对法。藏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包含,一个是所依。把对法跟藏合拢来,叫对法藏,也是两个意思。
乙三 明说意说人
颂:若离择法定无余 能灭诸惑胜方便
由惑世间漂有海 因此传佛说对法
下边第三个问题,「明说意说人」。为什么要说《俱舍》?什么人说的《俱舍》?(哪个人传下来的《俱舍》?)这个颂是序颂的最后一个颂,前面三句就是理由,第四句是结论,「因此传佛说对法」。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因此说对法」回答了「说意」——为什么要说对法;颂文「传佛说对法」回答了「说人」——什么人说的《俱舍》?是从佛那里传过来的。
为什么要说对法?择法,就是慧,慧就是对法。离开了能够择法的慧,决定没有其他的能够灭除烦恼的殊胜的方便。只有慧来择法,就是阿毗达磨,才能够灭烦恼。灭烦恼,非对法不可。不学对法,就不能灭烦恼。烦恼不灭掉(惑就是烦恼),有什么害处?「由惑世间漂有海」,烦恼不灭的话,在世间,就漂流三有大海,在三有大海里边头出头没的。而沉在底下的时候多,头冒出来的时候极少。这样的苦我们不想受,那得断烦恼,要断烦恼,就得学阿毗达磨——择法。所以要说阿毗达磨,如果不说的话就不能灭烦恼,不灭烦恼就不能出生死大海,这是为什么要说阿毗达磨的原因。
是什么人说的?「传佛说」。佛在经里边,十二分教里有论议这一种,论议就是阿毗达磨。佛经里边说的阿毗达磨很多,迦多衍尼子把它们集中起来,作一本《发智论》,这是从佛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说「传佛说对法」。最早说对法的还是释迦牟尼佛,对法的源流,是释迦牟尼佛那里传下来的。序颂到此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