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 有为法体
颂:又诸有为法 谓色等五藴
下边说有为法。有为法比有漏法寛,有为法包括有漏、无漏,所以先从有为讲起,从寛的讲到狭的。有为法即因缘造作的法,有为法在具体的法相上就是五藴: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识藴。五藴分为:有漏五藴、无漏五藴。有漏五藴就是五取藴。无漏五藴就是五分身法: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乙一 色藴
颂: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无表
五藴里第一个是色藴。「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色法共有十一个东西:五根、五境、无表色。从下表看,色藴包含三类: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无表色,是色藴里的。其中善恶的分别以后慢慢再说。
丙一 五根
颂:彼识依净色 名眼等五根
什么叫五根?「彼识依净色,名眼等五根」。眼根不是眼睛,也不是眼神经。眼根是一个净色根。「净色」,很清净的,跟光一样的,没有体的,很干净的。我们肉眼(即使解剖)也看不到净色根。尽管眼珠好好的,如果净色根坏了,眼睛就看不到东西了。当然,眼睛如果坏掉,净色根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眼根不是长在眼睛上像葡萄那样的。我们看得到的眼珠叫浮尘根,或者叫扶尘根,这两个翻译都有,这不是净色根。真正的眼根是净色根,是一种极干净的,像光一样的根,肉眼解剖是看不到的。现在有些说它是眼神经,这个话是很勉强的,因为眼神经还是肉眼看得到的。真正的净色根,肉眼是看不到的,它的作用就是能看。
耳根就是耳朵里的净色根,能听。一般的书里就说:一个人死掉,或者还没有完全死,眼睛的净色根没有了,所以这时眼睛还是好的,但看不到东西。同样的,耳朵里的耳膜等生理组织都是全的,没有坏,耳朵也听不到,因为这时净色根没有了。现在不是有捐献眼睛的嘛,人一死掉,马上把他的眼睛挖下来,冷藏起来,以后哪个人眼睛坏了,把它安上去,就能看东西。但是浮尘根的眼珠是看不到东西的,一定要有净色根起作用,再借这个浮尘根才能看东西。所以说人死掉之后,净色根没有了,浮尘根虽然长得好好的,一点也没有坏,挖下来,可以给其他人安上去,但是它看不到东西的。人死掉之后,先是看不到,最后是听不到,所以说助念有作用,因为耳根走得慢,眼根走得快,眼根先没有,但是耳朵还听得到。这个时候给他念阿弥陀佛,他还听得到。你们体验过没有?那些临终的人,他本来脸色很不好看的,如果你给他念阿弥陀佛,尽管他已经死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耳根还没有坏掉,他脸色会转变,会变得安详。如果本来死的时候很安详,假使他子孙大哭大闹的,甚至于在父母的尸体前,为了争家産吵起来了,你再去看看那个死人的脸,会变成很不好看。因为这时候他耳根没有死掉,声音还能听到,听到之后,心里反应就在脸上表现出来了。很多有经验的人应该看到过。耳根走得慢一点,耳根不是这个耳朵,耳朵是浮尘根,耳朵里边的净色根才是耳根。
同样,身体表面上的皮肤、鼻子、舌头,都是浮尘根,不能起触、闻、尝的作用,是帮助触、闻、尝的一种工具。没有它不行,单有它也不行。所以在古代讲唯识的《百法》时,经常说,像葡萄一样的眼睛不是眼根,是浮尘根;像扇子一样的耳朵不是耳根,是浮尘根;像瓜一样的鼻子不是鼻根,是浮尘根;舌头,一样的。概括起来就是「彼识依净色,名眼等五根」,就是说眼识依的净色叫眼根,耳识依的净色叫耳根,这是讲五根。
丙二 五境
颂:色二或二十 声唯有八种 味六香四种 触十一为性
五境是色声香味触。色有二种(或者说二十种),声有八种,味有六种。我们说「三德六味」,六个味,就是味里边的六种味道,也就是表示菜烧得好,各式各样的味道都有。香有四种,触有十一种。无表色有善的、不善的,下一次单说。
「色二或二十」,色分两大类,或者分二十种。色总的分为两大类:显色、形色。显色就是顔色,青的、黄的、白的;长的、圆的、方的,这是形色。再详细分,显色分十二种,形色分八种,共二十种。这二十种能够变化一切的色。
基本的显色有四个:青黄赤白。其他的蓝、紫,都是青黄赤白变化的。画画的就知道,顔料可以调,黄的跟蓝调起来,成了緑的。这样,各式各样顔色都会变出来。差别的色,有「影光明闇云烟尘雾」,影就是看不到的;光是太阳的光;明是月亮的光,或星光。影是遮了光线,还模模糊糊可以看到东西,暗是一点也看不到。云,天上的云;烟,烧饭的烟;尘,马路上汽车开过的尘,灰尘;雾,天上有的时候,早上起雾。这都是差别的显色,这些也有顔色,云是白的,太阳光,或者太阳是红的,等等。这是差别的八个色,加起来十二个。
形色有八种:长的、短的;方的、圆的;高的、下的(高的就是说往上凸出来的,下的是陷下去的);正的,正方形、矩形等等;不正的,歪歪扭扭的形状,是不正的。八种形色把一切的形状都包完了。「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这八种是形色。色总的分两种,或者详细的分二十种。
「声唯有八种」,声音八种讲起来要费一点事,先解释「有执受大种为因」「无执受大种为因」。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有执受,简单说就是有感觉的。有执受大种就是有心把它执为自己的,有生命的大种,也就是我们的手,我们的喉咙的声带,我们的眼睛、鼻子这些,是有执受的大种。它也是四大种(地水火风)成的,但是它有感觉的。
无执受,没有感觉的物质。假使风吹树摇,发出「哗哗」声音的叶子,是无执受大种。树叶子没有执受的,没有感觉的,没有心执它为自己的,叫「无执受大种」。声音先分两大类,一种是有执受的大种为因,是有情身上发出来的声音;一种是无执受的大种为因,就是无情身上发出来的声音。管你是猫叫,狗跳,这些声音都是有执受大种发出来的,猫、狗有心的,它的脚,它的声带,都是有感觉的。如果河水的流,天上打雷,没有心把它执为自己,也没有具体的有情感觉,叫无执受大种。这两个先搞清楚。
每一种里边,有「有情名」,有「非有情名」。有情名就是代表一种意思的,比如说「站起来」。非有情名不代表意思的,风哗哗吹的声音,河流「哗哗哗」的水音,这些声音没有代表什么意思,叫非有情名。有情名是代表一种意思的;非有情名,不代表什么意思的。
这里边又分两种:「可意声」「不可意声」。有情名里边,「你这个人很好」,「很讲礼貌」,「很聪明」,这些话让人听了高兴,可意声。不可意声,「你这个人懒得很」,「丑得像头猪」,这些骂人的话,听了难受,是不可意声。有情名里边又分两种:可意声——听了高兴的,不可意声——听了不高兴的。
非有情名的可意声,比如「哗哗」的河流声,听了很舒畅的。天上「咣」的打雷声,或者山崩声,听了害怕,是非有情名的不可意声。有的时候自然界有些很好听的声音,是可意声。
无执受大种,就是自然界的声音,有有情名的,也有非有情名的。有情名的,古代常举例的是化生,化生不是真的有情,他会说话,代表某一个意思。现在例子就多了,録音机、磁带,里边都是物质的东西,没有感觉的,但放出来有声音,听了懂,代表意思的,这就是无执受大种为因的、有情名的,就是包含意思的。无执受大种为因的,也有不可意的,也有可意的。
有执受大种为因的,是有情身上发出的声音;无执受大种为因的,不是有情身上发的声音。有情名的,能代表一种意思的,「能诠」,能诠明事理,阐明事理,讲明一个道理,或者详细解释的,总是表示一个意义的,叫有情名;不能代表意义的叫无情名。可意声,悦耳的;不可意声,不悦耳的。
下边举例。有执受大种为因的有情名的可意声,比如赞叹你的声。「你真好!」「你这个人心好,做了很多好事。」「我们很感激你。」听了很欢喜。不可意声,比如骂你的声音,「你这个人太坏,太懒了。」非有情名的可意声,比如有节奏的拍掌声,虽然不代表什么意思,但是很好听。有时候主席上台的时候,大家拍掌,拍得很有规律,很好听,但不代表什么意思。这是非有情名的可意声。非有情名不可意声,比如监狱里鞭子抽人的声音,这不代表什么意思,但是听了害怕。如果你要打人,拳头打他,欧洲人欢喜搞拳击比赛,我们看来很残酷,一拳打过去,鼻子血「哗」都流出来了,人家看得很有趣,打胜了,高兴。我们看到人打人,把人打得鼻青脸肿的,有什么好赞叹?有什么叫好?一点也不好,残酷得很。欧洲人欢喜欣赏这一些。还有西班牙斗牛,把一个牛活活地杀死,「好得很」。我们看一点也不好,杀生的表演,有什么好。打人的表演,也不好。这是不可意声,打人的声音就是不可意声,也没有代表什么意思。以上这些都是指有执受的。
无执受的大种,就是自然界的大种。有情名的可意声,如化人,古代有神通的可以化一个人,化一个人不是真的有情,但是它会说话,它也代表意思的。现在的收音机,或者是磁带等等,放出来的好听的声音。不可意的,化人发出的不可意的声音。非有情名的可意声,小溪的流水声,听起来蛮好听的。不可意的,山洪暴发的声音、晴天霹雳,听了让人害怕的。这些是不可意的。
有执受的也好,没执受的也好,都有代表意义的,也有不代表意义的,有好听的,也有不好听的,总的分了八类声音,声八。
味有六种,很好解释。苦的,酢就是酸的,咸是咸的,辛是辣的,甘是甜的,淡就是不咸不淡,淡味道。出家人是淡味最好,淡泊。过分的甜,过分的辣,都是吃了有刺激性的,不太好。这是味有六种。
香有四种:「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好香,使人感到舒适喜悦的香。沉檀就是最高贵的檀香、沉香。这些香,不但让人觉得好闻,而且对身体也有好处。恶香,闻了难受的,讨厌的,葱、韭。吃大蒜的人,浑身臭味道,如果跟他同住一个房间,简直待不住,很不好受,这是恶香,不好的。等香,对人的身体有好处的,这一种香闻了之后,补身体的。不等香,对身体有害的。有的香精,虽然很香,闻到好闻,但是对身体有害,那是不等香。总的来说,香有这四种。
触,身所碰到的东西,有十一种。触分两种:「能造触」「所造触」。一切的物质都是地水火风造出来的,所以地水火风叫能造;所造的,有七种。
地是坚硬性,水是湿性,火是煖性,风是动性。所以地水火风是坚湿煖动。坚的是有能承的功能。湿的能摄拢来,把本来散的摄成一个团。我们看面粉,干的面粉是散的,抓不起来的,如果把水一和,摄成一团,分不开,团结起来了。湿,水,就是有团结的力量。煖,有成熟的力量,米是生的,用火把温度加高之后,它会熟成饭。本来有些东西生的是不能吃的,煮熟就能吃,所以煖,就是有成熟的能力。我们常说南风能鼓动万物生长,因为南风代表煖气,煖的风来了,这个热性可以使一切东西都长。为什么树叶子要春天才长出来,才开花?就是冬天太冷,没有温度,长不起来,一定要温度来了,就发展了,所以成熟一切的,是煖性。动性,就是运动了,这是风。一切物质不是静止的,都在运动,这是风的作用。
地水火风,实际上是坚湿煖动,是我们人手或者是身体的感觉。碰上去硬的,碰上去湿的,碰上去煖的,假使火,一碰,赶快手伸回来,烫得很。有的时候你眼睛看它不热,它却很热。小孩子的时候,父亲带我们去馆子吃饭,一碗汤来了,咸的汤看上去没热气,以为不烫,一瓢吞下去,烫得不得了。眼睛看不出烫不烫的,要手碰到才知道的。动不动也是手碰到的,当然眼睛看也能看到动,但是你脉搏跳不跳,你是要手按了,这个要靠手碰到。
有的人误会:脚下踩的是地,看到流的水是水,火就是看到的烧的火,风是吹的风。不是的,地水火风实际上是坚湿煖动,都是身的对境。大家都知道身体是四大所造的,我们身上的地大,比如坚硬的骨头、牙齿、头发,硬的东西都是属于地大;湿的,血、脓、鼻涕、淋巴液等等都是属于水大;体温是火大;动,风大,呼吸的动,血液的流动,心脏的跳动,都属于风大。不能说血一定是水大,血里边,它的运动就是风大,它的温度就是火大。一个人,就是这四个大,分析一下,还有个空大,肺里边是空的,每一个人的肌肉里边都有空隙。除了地水火风空,再没有其他了。以上说四种能造触:地水火风,坚湿煖动性。
所造触分七种。重的,有分量可以称的叫重。轻的,就是称不出分量的,像氢气球,它只往上升的,你去称,没分量。滑的,碰上去光滑的、柔和的。涩的,就是粗糙的、坚硬的。这四种是轻重涩滑。肚子里感到想吃东西的要求,叫飢。渴,有想要吃饮料的、喝水的要求。冷,感到要煖的要求,有温煖的要求。就是冷飢渴。冷飢渴,有很多其他的解释,这儿就略掉了。把这个意思抓住就可以了,心里感到要吃东西的,这个感觉就叫飢,感到要喝水的叫渴,感到要煖和的就叫冷。这都是身体的感觉的,身体对象。以上触总有十一种,能造的四种,所造的七种。
这是五根、五境,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讲完了。
丙三 无表色
颂: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 大种所造性 由此说无表
色藴里还有个无表色,无表色难一点。看上表。无表色,分善无表、恶无表。无表色只能是善的、恶的,没有无记的,没有不善不恶的无表色。
无表色是怎么来的?「业品」里广讲,这里略略地提一下。用强烈的善心或恶心造业,这个业留下的影响,叫无表色。比如杀人,这个极坏的事情做过之后,把刀洗干净,第二天就看不出你杀人的迹象,但你心里杀人的无表色,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在你身上留下了痕迹。这个无表色,有天眼的人能看出你是杀过人的,普通的人看不出来。他装得文质彬彬的样子,却是杀人犯,哪个知道他。或者一个抢过几万澳币的盗窃犯,第二天他穿得光光正正的,看不出来,但是偷盗的无表色在他身上有了。做好事也同样的。我们去受三归依,受五戒,身上的归依的无表色,五戒的无表色,都在那里存在,这是善的。受大戒的,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身上比丘戒的戒体,他的无表色是善的。无表色是由强烈的善恶心造了业之后,留下的痕迹,是不可磨灭的。这里,强烈的心,要么是善的,要么是恶的,无记的心力量太弱了,不感无表色的,所以无表色只有两种,一种是善的无表,一种是恶的无表。
为什么有部把无表色归纳到色法?因为色法有一个特征就是不随心变,心有所改动,无表色没有转变的。受过五戒的,他是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妄语里边包括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但这个人,有时也发脾气,做骂人等等的坏事。当你骂人的时候,心是恶的,但是戒体这个无表色还是善的,不因为你骂了人之后,戒体就没有了。当然你骂人,犯了一条戒,但只要你没有犯最大的罪,戒体是存在的,并没有因为你起了恶心,戒体就消失了。因为无表色有一定的稳固性,所以有部就把它归纳到色法里去了。
色法有一定的稳固性,比如你的身体从小是长得很端正的,你发脾气,心里不快乐,长的样子不会由此就难看起来,还是差不多的。当然发脾气要难看一点,但不会变得非常丑陋,不会。又比如一个长得很丑陋的人,即使你心里很高兴,很舒服,也不会脸变得非常漂亮,不会的。这就是说,色法,物质的东西,不会马上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的。心是一会儿高兴得很,跳起来了;一会儿,哪个对他冲犯了一下,大发脾气,打人骂人都来了,是变化无常的。色法是平稳的。因为无表色有色法的特征,不随心改变的,所以叫它色法,属于色藴,不属于心王、心所。
无表色有两种:善无表、恶无表。善无表如果存在,不管乱心、不乱心,无表色是不改变的。什么叫乱心?假使善的无表,起恶心、无记心的时候,这些心跟善无表是不一致的,叫乱心。这是干扰善心的。假使你受了比丘戒,有了善的无表,即使你起一念的恶念头,或者起一个不善不恶的无记心:「今天天气很好!」这些心都不会改变善的无表。无表色不会一会儿变恶,一会儿变无记。善无表,在乱心的时候,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不乱心,生起善心时,跟善的无表是一致的,不冲突的,这种情况下,善无表还是善的。
恶无表也同样。在起善心、无记心时,跟恶无表不一致的,叫乱心。恶无表并不因为起个善心,就变成善的无表;也并不因为起一个无记心,就成无记的无表,还是恶的无表。起恶心的时候,是不乱心,恶无表当然还是恶的。恶无表的不乱心是恶心,不是善心;善无表的不乱心是善心。
无表色有稳定性,不管起一致的心,或者不一致的心,它都维持原来的性。只要你没有犯戒,无表色仍然存在的,善的总是善的,恶的总是恶的。
善的无表色怎么样破掉?如果你受了三归的,归依三宝了,你就有善的三归的无表色。但你如果到神庙里去拜,求,那你三归的无表色就破掉,没有了。受了五戒的,如果你听到青海无、卢胜彦等等外道,认为他好得很,去归依他,跟他学法去了,你的五戒也完蛋了,三归五戒都没有了。或者你感到五戒束缚身心,叫我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不要了,要自由,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心起了之后,五戒戒体也就没有了。
戒体,只要你不去毁犯,或者受戒的心没有改变,即使犯了小的戒,可以忏悔。归依之后,如果起了与归依相反的心,归依体就破掉了。归依的心就是一切求救于三宝,一切求助于三宝,一切依靠三宝,你假使起其他心,某些地方依靠外道去了,归依体就破掉了。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事情,很多居士给我写信,受了三归后,跟老板去朝山,老板想发财,跑到财神庙里去拜财神,他是一个职工,看到老板拜,又不好不拜,他也去拜,也去烧香,回来就糟糕了,受过三归的,不能去向天魔外道礼拜求的,归依体就破掉了。只能再受一次三归依,重新受。受过三归五戒的不能去求天魔外道,财神、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耶稣、大自在天等等的,都不能去求,一求的话,三归的体就没有了。三归体没有了,五戒八戒更不要谈了。三归是一个土壤一样的,五戒、八戒、十戒乃至比丘二百五十戒都是从这个地方长起来的,如果把根本的三归去掉,上边的上层建筑一下就垮完。三归是很重要的东西,一定要把它抓住。
下面把色藴总结一下,色藴包括五根、五境及无表色。五根是前五识所依的净色根,是极微积聚成的非常微细的清净根,肉眼看不到。
五境先讲色。「色二或二十」,色藴的这个色法,总的分两种:显色、形色,详细分二十种。显色里边详细分有根本的四个——青黄赤白,差别的八个——影光明闇云烟尘雾。影,就是没有光的,但是还看得出模模糊糊的东西;光,是太阳光;明,是太阳光以外,其他的月亮、灯、火,都叫明;暗就是没有光线的地方,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的叫暗。没有光线,但能依稀恍惚地辨认一些东西大概的样子,叫影。这些都是有顔色的。为什么叫差别色?一般说影子都是青黑色;暗就漆黑一团,黑;光,就是太阳光,有的人说是红色,也有的说是黄色;明,是月亮光的白色;火光,带红黄色;云,云的顔色就多了,红的云,白的云,灰的云,黑云;烟是带青色的;尘、雾也带青灰色的。这些都是青黄赤白的变化,差别八色。形色,又分八种: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一共加起来是二十个色。
「声唯有八种」,声的八种很有规律的,先分两种。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执受就是我们有情身上的身体,有感觉的,执为自己的。手拍手的声音,或者口里的说话的声音,都是有执受大种为因。无执受大种为因,就是无情发的声音。水的声音,流的声音,这些都是无情。有执受也好,无执受也好,里边又分两种:一种是有情名,有代表一个意思的;另一种非有情名,不代表什么意思的。每一种,代表意思也好,不代表意思也好,又分两种:一种是听了悦耳的,可意的;一种是听了不舒服的,不可意的。一共这样子分为八种。
它的名相的涵义,有执受大种,有情身上的;没有执受大种为因的,就是山河大地、树发的声音,不是有情身上发的。有情名,代表一个意思的;非有情名,不能代表意思的。可意声,听了悦耳的;不可意声,不悦耳的。下边举例。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的可意声,赞叹你,你这个人好,你这个人能干等等,听了又舒服,又是人说的话,是有情名,是有执受大种,喉咙里说的话。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的不可意声,是骂人,毁谤人等等。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的可意声,不代表意思的可意声,有节奏地拍掌等等。不可意的,打人,它是有情身上出的声音,但是不代表意思,也不好听。无执受大种为因的,有代表意思的,古代来说只有化人的声音,化人就是变化的人,它不是真的人,它的身体没有心的,但是又可以说话。现在録音机、磁带等等的声音,它本身不是有情,但是它也可以说有代表意思的声音。有的是可意的,听了悦耳的;有的是不可意的,不悦耳的。无执受大种为因的非有情名的可意声,不代表意思的,如溪水流的悦耳声,溪水流的声音很好听;不可意,不好听的,山洪暴发,「哗」一下子这个害怕的声音,或者打雷,晴天霹雳来一个,听了很可怕,不可意声。这是声的八种。
味六种,那很好懂。苦的,酢就是酸的,咸的,辛是辣的,甘是甜的,淡是没有什么味道的。
香四种。好香,闻了舒服的,如沉檀——沉香、檀香。恶香,不好闻的,大蒜、葱,那些臭味道的。这里边又分等香、不等香,闻了之后使人身体有益的,有的香闻了之后对身体有补益的,有的香闻了之后对身体有损害的,有些闻了之后会中毒的等等。好的香里边,也有对身体有好有不好的。臭的香里边,有些很臭,但是对人却有好处;也有些很臭,对人又有坏处,就是不好的味道。
触十一个。触分能造、所造。一切的色法,包括触,当然也包括色声香味,都是由四大种所造的,地水火风造的,所以地水火风叫能造色。其他的所有我们看到的都是所造色。触法里边,能造的触有四种,因为地水火风属于触的一类的。所造的触分七个,一共是十一个,触十一。地是坚性,我们加了一个注解,性是坚的体性,作用「能持」,能够任持。桌子上可以摆东西,任持东西。山河大地都任持在地球上,有任持的作用。水是湿性,湿的,能摄,摄就是能把其他合在一起。面粉是散的,如果你用水一糅,就成一坨,团结起来,有摄的作用。火是煖性。这个「煖」,在过去的经文里边,总是用火旁的,不用日旁的;日旁是现在才用的,以前都是火旁的。煖性「能成熟」,生的变熟的。风是动性,能够长,「能成长」的用。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因为表上没有用,就把用补上去。所造触一般比较好领会。重的,有分量好称的;轻的,没有分量的;滑的,表面是光滑的;涩的就是粗糙的;飢,就是感到要吃食物的要求;渴,是要饮料的要求;冷,有煖和的要求,温煖的要求。这七种,都是触的各式各样的分别。但是里边也分能造所造,地水火风是能造。
色法有十一种,除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之外,还有个无表色。无表色有两种:一种是善的,一种是恶的。无表色要具体说,就是受了戒之后,有个无表色,就是戒体。还有一些恶的无表,恶律仪,「业品」要讲。恶律仪,就是说生在杀猪杀羊的屠儿的家里,他操这个职业养生的,身上有恶的无表色。这一类无表色,在印度是下贱种干的事情,一般是不愿意干的。打猎也是的,杀生的,捕鱼的,刽子手,或者是做下贱的妓女之类的,这种都是做坏事的。他一辈子做坏事来以此为生的,发了强烈的心,就産生一个恶的无表,这个恶的无表就注定他下辈子要到恶道受苦去。
无表色有一个特征,就是它虽然有善恶,但不是随着心变的。心是善的,对善无表说是不乱心,它跟心两个一致的,在善心的时候,当然无表色是善的,没有问题。在乱心,就是当你起恶心的时候,或者起无记心的时候,只要不破戒,善的无表还是善的,不会改变的。如果你舍戒,五戒舍掉了,不受了,或者你信其他宗教,五戒当然也没有了。这时候信佛的无表色也就没有了,或者起了恶的无表。恶的无表一样,当你起恶心的时候,跟无表色是一样的,叫不乱心,恶的还是恶的,没有问题。但是当你起善心的时候,或者起无记心的时候,这个心跟恶的无表的恶是不一样的,叫乱的,起个善心,对恶的无表没有影响,还是恶的,恶的无表不会改成善的。比如说强盗起善心,他做强盗为生的,专门抢东西的,有的时候他又起好心,把抢来的东西分一点给穷人吃,心虽然是好的,但是真正他身上恶的无表色是不会改变的,还是恶的,不管你起善心。偶尔起一下不会改变的,除非你归依三宝,持五戒,再也不干杀生的事情,偷盗的事情坚决不干了,恶的无表色就没有了。
色法十一个,色声香味触——五个境,眼耳鼻舌身——五个根,加个无表色,色藴十一个讲完了。
乙二 受藴
颂:受领纳随触
领纳即是能受用义。(《麟记》卷一)
什么叫受藴?「领纳随触」。这是书上的话,什么叫领纳随触?根据我们讲课的很多经验,把一般能够领会的注解都集中地写在这里。所谓领纳,「能受用义」。这是古代的一本注解《麟记》里写的。下边,「受领纳随触」,两个注解。
一解:受能领纳随顺触因,故名为受。受能领受、承受、感受触,触是生受之因,触顺于受,故名为随。受从触生,行相似触,领似触边,说受能领。如世间说子能领(继承)父,子之媚好,皆似于父,故名为领。
第一个解释,「受能领纳随顺触因,故名为受」,「领纳」就是领受。「随顺」,触是随顺受的,触是苦的,将来生的受也是苦的,所以触跟受是随顺的,一致的。「因」,是触,触是生受的因。受,领纳,能够受用。触是它的因,触又是跟受相同的,随顺的。这个叫受。「触顺于受,故名为随」,「受从触生,行相似触,领似触边,说受能领」,这是领。然后打个比喻,就好懂。「如世间说,子能领父」,子,孩子,能够领受,就是承受、继承父亲的样子,「子之媚好,皆似于父」,小孩子的相貌都跟他父亲基本上像的,叫领。受等于孩子,触等于父亲,触是因,受能够领纳触,触是什么的,受也是什么的。受能领受,就是领纳,领纳是领受、承受、感受,有这几个意思。能够触,触是生受的因。
受是「自性受」,其余的心王心所叫「境界受」。受能够领纳,就是领受触的,而其他的心王心所不能领受触的,触有苦乐因素的,受能够把它明朗化,有苦受乐受,而其他的心王心所领受的只是一个外境,没有苦乐因素的,所以它们就没有什么苦乐的感觉。因为受心所能领纳触而生起苦乐的感觉,是自性受,而其他的心王心所只能领纳境,不能领纳触,所以没有苦乐的感觉,叫境界受。这是一个解释。
又解:此「随触」声,为显前境,随顺触境,故名随触。
第二个解释,受也好,其他心王心所也好,都是领纳境的。境是随顺触的,有苦乐的因素在里头,受心所领纳境的力量特别强,可以把苦乐因素接受过来,使它明朗化,苦受、乐受、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而其他的心心所,虽然同样领纳境,但是能领纳的力量很微,不能把苦乐因素发展起来,所以说没有苦乐的表现在他的心里边。为什么一个领纳强,一个领纳弱?因为受是自性受,其他心王心所只是境界受,只能领境,不能领苦乐。打个比喻,好懂一些8。比如房间里有十个人,其中一个是偷东西的贼,大家起初心里都是没有什么感觉。这时突然有人喊「抓贼」,其他九个人听了之后,心里很平静,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那个贼听到了,心里特别敏感,感到心惊肉跳的,不舒畅。这就是说,受心所跟其他心所一样领纳境,但是受心所的敏感性特别强,把境里边的苦乐因素都能够接受过来,并明朗化,成苦受、乐受,而其他的心王心所领境的时候力量很微弱,不能把境上的苦乐因素明朗化,成苦受、乐受。这是第二个注解。为什么受偏能够感到有苦乐的感觉,这两个注解都可以用。
乙三 想藴
颂:想取像为体
想能执取苦乐怨亲男女等像,故名想藴。
所缘境中,如相而取,故名为想。(《正理》卷二)
想藴是「取像为体」,把外边客观的像放到心里来。中国人这个「想」字很好,把外边的客观的境界——相取到心里来了,叫想。想能执取苦乐怨亲男女等等的差别的像,这叫想藴。《正理》就是众贤论师著的《俱舍雹论》,世亲菩萨改名叫《顺正理论》,「所缘境」,就是外境,「如相而取」,根据它外境的相貌取到心里来,这个就叫想。用现在的话说,即是认识作用,包括构思、综合、联想、了解、分析,而成具体的概念,又把它安个名字。这些都是想的功能作用。想藴就是産生这些作用的。
乙四 行藴
颂:四余名行藴
除(色、受、想、识)四藴以外,诸余心所有四十四,及十四不相应行,此五十八法,总名行藴。造作、迁流二义名行,五藴俱合名行,谓由此藴摄法多故,偏得行名。
一共五个藴: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识藴。「四余名行藴」,四个余,就是色受想识除开,余下的都叫行藴。行藴多了,除了色受想识四个藴以外,其他的心所四十四,不相应行十四,这五十八个全部叫行藴。为什么叫行?「造作、迁流」,两个意思,叫行,迁流就是要变化的。问题来了,五个藴都是造作、变化的、迁流的,都该叫行藴,为什么其他的不叫行藴,而这个藴偏偏要叫行藴?「谓由此藴摄法多故」,这个藴包含的行法最多,所以它叫行藴;其他的包含的法少,又有别的名字,就从它别的名字安立。
乙五 识藴
颂:识谓各了别
了别名识,有六种了别不同,谓初眼识了色,乃至意识了法。
最后一个识藴,了别的。我们的心能够起了别作用,能够了了分别,叫识。「各了别」,各就是各式各样的了别,有六种了别。眼睛了别色法;耳朵了别声音,声音来了,你可以分别它:他是在骂你,还是在赞叹你。经常有人说,一般的人最好不要追求神通。比如你有天耳通,人家的声音你都听得到,表面上跟你很好的人,背后天天在骂你,你有天耳通都听到了,那气死了,没有神通还好一些。哪有个个赞叹你的呢?有赞叹你的,就有骂你的,世间上的人就是好几派的。这个了别,耳朵听见声音,鼻子了别香味,乃至意了别法。一共五个藴,讲完了。
颂:六识转为意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
六识转谢过去,能与后识为所依,名为意界。
意就是意识的意根。「由即六识身,无间灭为意」,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无间灭,灭掉当下无间,中间没有隔开时间,这个灭掉的六个识就叫意。意有什么作用?给意识生起的时候做根。眼识依眼根,耳识依耳根,意识呢?安一个意界,就是意根。
十八界里边,六个根,六个识,六个境,一共十八个。
甲二 七十五法
五藴讲完了,但还没有透,里边有哪些心所,我们还搞不清楚,那就得看七十五法。先看表。宇宙的万物,分成五藴、十二处、十八界,具体地来说,这五藴、十二处、十八界包七十五法。
这七十五个法,「色法」有十一个,就是色藴的十一:五境、五根、无表色。
「心法」,心王。七十五法里,只开一个心王。就是十八界里边的七个心界,六个识和意界。
「心所法」分六种: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
大地法十个: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提。大地法最后是三摩提,三摩提、三摩地都是一样的。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勤、不害,一共十个。大烦恼地法: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在修定、念佛的时候,打瞌睡,就是昏沉。掉举,东想西想的,念阿弥陀佛念得糊里糊涂,念到观音菩萨去了,这种情况很多,很容易犯,每个人都有经验。大烦恼地的这些法都是烦恼,这些心都是不要的,是我们要除掉的。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小烦恼地法十个:诳、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不定地法八个: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四十六个心所法,是这六大类。这些虽然不要求背下来,但至少看到时心里有数,知道就是心所法。
不相应行有十四个法,也要知道,一看到就知道是不相应行里的。得、非得、同分、无想、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
无想跟无想定不同,无想是无想定的果。修了无想定之后,将来感果生到无想天,要受五百大劫的果,寿命很长,这五百大劫是没有心的。没有心,等于没有一样的,因为心都没有了,寿命再长也不知道,这是外道修的,佛教徒不修。无想定是感无想天果的因。灭尽定,是佛教徒修的。命根,就是寿命。生、住、异、灭,是有为的四个相。一切有为法都有生,有住,有异,有灭,简单地说就是生灭。
名身、句身、文身,名,是一个概念,比如无常。两个名叫名身。句,一句话,表达完整的意思的。比如「声音是无常的」——「音」说出来的时候,「声」没有了,无常。又如「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文,是字母,汉语一个字就是一个字,没有字母拼出来的。印度的文字有拼音字母的,一个词是几个字母拼起来的,英语等都是这样。这是属于不相应行,十四个。
无为法我们见过面的: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七十五法与五藴对照(表一–二二)。色藴是十一个;受藴,是心所法;想藴,是心所法;行藴里有四十六个心所法,十四个不相应行;识藴就是一个心王;无为法三个,五个藴里边不摄的,「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藴跟无为意思不相干的,所以包不进去,五藴里边只是有为法。这是五藴跟七十五法的对照。
再看十二处跟七十五法的对照(表一–二三)。十二处是六根六境。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属于色法里的五根。意处属于心王,包括了六个识和意根。七十五法里的一个心,就是心王。前五个境,色声香味触,属于色法里的五境。无表色属于法处,其他的心所四十六,不相应行十四,无为法三个,都在法处里边。法处包含心所法四十六个、不相应行十四个、无为法三个、无表色一个,一共六十四个法。这是十二处跟七十五法的比较。通过上表的比较,我们清楚了十二处里有哪些具体的东西,法处里有哪些具体的东西。
再看十八界跟七十五法的比较(表一–二四)。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这五个界是五根。意界属于心王。六境中的色声香味触,是五境。法界包括了心所四十六,不相应行十四,一个无表色,三个无为法。七十五法的心王包括七心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意界。这七个叫七心界。
七十五法跟五藴、十二处、十八界对照的表是非常重要的,要把它记住;还有藴处界互相相摄的表。这些表记住之后,对以后学法、看其他的书,都大有帮助。
看表一–二五:藴处界三科相摄。五藴的色藴,在十二处里属于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一共十个处,色藴中的无表色属于十二处里的法处。受藴、想藴、行藴全部都是十二处里边的法处。识藴就是十二处的意处——心王。法处里边有个无为法,五藴没有,法处里边要包括进去的。
色藴,包括十八界里边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个界。色藴中的无表色,归于十八界中的法界。法界、法处是一样大的,包含了无表色、受藴、想藴、行藴,还有无为法。识藴,也就是心王,是十八界里的七心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界(意根)。
藴处界的比较知道之后,以后我们学法相的书,它讲什么,自己心里有数,不要看书了。否则的话,有的时候思想转不过来的,书看起来就吃力,或者看不懂。这些关系很重要,我们就这样念过去,好像是很简单,回去自己要好好看。「界品」只有两节课,只能讲其中一点点。
甲三 藴处界三科名义
颂:聚生门种族 是藴处界义
什么叫藴?什么叫处?什么叫界?「聚生门种族,是藴处界义」,积聚是藴的意思;生门,门就是门户,生长的门户是处的意思;种族是界的意思。
聚,有五种。聚就是堆堆,堆起来的东西。假使说把仓库里边,每个东西堆一堆,黄豆一堆,米一堆,麦子一堆,这就是聚的意思。聚就是把有为法分成五个堆堆。色法是有物质的东西;受是有感觉的东西,领纳的东西;想就是取像的,有认识、构画的作用,那些概念,属于想藴;行藴,是造作的,能够各式各样依之造作的东西,叫行藴;识藴是了别的。分成这样五个堆堆。
经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近、若远,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藴。
为什么分五个堆堆?佛经里有的,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内的、外的,粗的、细的,好的、劣的,远的、近的,所有的物质都把它合在一起,叫色藴。经里是这么说的。把经里的话分析后,制一个表,所有的物质,不管是三世门(过去、未来、现在),内外门(自身的、他身的),粗细门(粗的、细的),劣胜门(劣的、胜的),远的、近的,都成一堆,放在一起,叫色藴。
色法,已经灭的叫过去。已经生出来,还没有灭掉的,叫现在。还没有生出来的是未来。不管是已经生的,已经灭掉的,还没有生的,都叫色。
内外门,自己身上的叫内;其他人身上的叫外。还有山河大地、桌子、凳子,这些都是非情,叫外。还有一种解释,五根叫内,五境叫外。不管我的五根也好,其他人的五根也好,都是内。这两种解释都可以用,佛经里边都有。
粗的、细的。色,有三种:有见有对、无见有对、无见无对。细的才是无见无对。什么叫有见?眼睛能看到的叫有见。无见是看不到的。物质性的,原子粒子的,古代叫极微的,是为有对。有见也有对的,就是既有质碍,也是能看到的,只有一个——色境。无见有对,物质性的,有质碍的,但又看不到的,是声音、香、味、触,还有五个净色根。无见无对,只有无表色。既不能看到,又不能听到、尝到、闻到,碰也碰不到,这就是无表色,是属于法处的。
劣胜门,佛教里的劣胜,不是世间上的有钱就是胜、有地位就是胜,不是那么回事。有烦恼的,染污的,就是下劣的;不染污的是殊胜的。所以我们佛教看人呢,你这个人烦恼很重,哪怕你有钱,哪怕你地位高,不行,还是劣;你这个人没有钱,也没有地位,但是不染污,这个了不得——胜。十一个色法里边,无表色是有记的。色和声中的身表语表,也是有善恶,色、声两个通三性。其他的五个净色根跟香味触这八个是一向无记的。无记分两种,一种是障圣道的有覆无记,一种不障圣道的无覆无记。染污,就是不善和有覆无记,障圣道的,都是染污的。不染污,善的和无覆无记。这两个名相,我们记住,以后很多地方都用得到。
远的,过去、未来,这是已经离开,远了;现在,正在现,当下的,叫近的。
色,不管三世、内外、粗细、胜劣、远近,都合在一堆,叫色藴。藴就是聚,聚起来成一堆。受藴、想藴、行藴,也同样把各式各样不同的受、想、行,合拢来一堆,叫受藴、想藴、行藴。
这里,三世门、内外门、胜劣门、远近门是一样的。就是粗细门,受想行识,都是心王、心所,没有物质的,谈不上什么有对无对。这里受等四藴的粗细门的标准跟色藴是不一样的,依五根生的受想行识叫粗;依意根生的,第六意识生的,叫细。或者,以上地、下地为标准分粗细,三界九地中,下边是粗,上边叫细。假使初禅,比欲界是细,比二禅却又粗;二禅比欲界、初禅细,但是比三禅粗。相比上边,下边的是粗;相比下边,上边的是细。
其余的,胜劣门等,跟色藴一样,就不写了。「余四门——如上色藴」,就不重复了。四个藴的意思都说了,把各式各样的受、想、行、识都合在一堆,叫受藴、想藴、行藴、识藴。
处是「生门」的意思。了别的识,要依十二处才能生。眼根对色境,生眼识;耳根对声境,生耳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要依根和境才能産生出来,所以是生门。识的了别作用,就是靠十二处生出来的,所以处是生门,生起的门户。
界是种族,十八种不同的类别。把整个宇宙的一切万法分成十八类,十八个种族,十八个族类、种类,就叫界。
颂:愚根乐三故 说藴处界三
宇宙的万法,分成藴处界三大科。整个宇宙万法的体,五藴、十二处、十八界都能包括,而一定要说三种,为什么?同样的东西,佛为什么一会儿说藴,一会儿说处,一会儿又说界?回答就是一个颂:「愚根乐三故,说藴处界三。」说藴处界三大科有三个原因:愚有三种,根有三种,乐有三种。乐就是意乐心,心里欢喜,欢喜也有三种。愚就是不懂,有三种愚,所以说藴处界三种。第二个原因,根器有不同,上根、中根、下根,各不同。第三个原因,意乐不同,有欢喜略的、欢喜中等的、欢喜广的。藴处界说的都是宇宙一切法的体,说三种的原因,是因为对机说法,而说藴处界三的主要目的是破我。
一般的人就是总执一个我,是有一个我的,我这辈子生在人间,上辈子在哪里,流转生死。耶稣教认为有个灵魂,这个灵魂一会儿生天堂,一会儿下地狱,但是灵魂是一个。印度外道认为有神我,有烦恼的人,就执在身体的小我上,如果解放以后,就回到大我,跟梵合一。这些学说总离不开一个我,不管世间哲学也好,科学也好,恐怕没有说离开我的。哲学里边讲得好一点的大我,是说要把个人解放开来,为家庭,为一个种族,或者为国家,乃至为整个世界,这还不是我的扩大吗?佛教就是跟一切科学、哲学全部相反的,没有我。
这是一个很惊人的论断,外道是不敢听的。外道要修仙、修道,气功师要长寿、身体健康,没有我,哪个长寿,哪个健康?他弄得莫名其妙:「没有我,那为什么修?」修了半天,就是为了把我修得好一点,现在我都没有,还修什么?不要修了。所以修无想天的外道,想没有了,心没有了,但是他的身体还不敢没有,所以他修无想定生色界,无想天在四禅天,身体还在,心是没有。他认为虽然心没有了,但有个身体,我还在那里。为什么不要心?他知道有了心就要去贪享受,有了心就要执各式各样的见,有了受,有了想,就会有生死,流转受苦,所以他把心灭掉。他以为身体享受,就是涅槃,也不会受苦了。他就是忘不掉这个我,心灭掉,还留个身。我们昨天讲过,还有再高级的外道,他知道身体不好的,不要身体,因为身体有很多过患。比如被人家抓住杀头,因为你有个头才会被杀,没有头就杀不掉了;又如心脏病,有心脏才害病,心脏都没有了,你害什么心脏病;又如高血压,因为血管里有血,才有高血压,没有血、没有血管,哪来的高血压——他认为一切苦都是有身,老子也达到这个认识。他不要身体,修无色天。他也知道心是造罪的根子,要把心灭掉,如果全部灭完,身体没有,心也没有,断掉了,是不是没有我了?不敢灭完。所以他的方法是非想非非想,非想,粗的想都没有了,基本上没有想了;非非想,也不是全部跟木头一样什么想都没有,还留一点点尾巴,留一点点想——这样他的「我」还存在。
这两个是佛在世最高的外道了。他们都要留个尾巴,一个留个身体,一个留个小小的想,微微的想,这是我的代替,代替人了,有个我,反正是不能说没有我的。而佛教说无我,这是一般外道都不敢接受的。如果他接受,他就学佛教了。所以尽管气功师偷了很多佛教的名字,偷了佛教很多禅定的方法,但是他最后这个我是要的。一些气功师认为他们所修的最高境界是罗汉身。罗汉身就是金刚不坏的,能够永远跟天地一样长寿的——世间上没有那个事情的。将来讲「世间品」要说成住坏空,连世界都要坏,要空掉的,你一个身体,寄托在哪里?根本不行的。
大陆很多人练香功,书里边讲很多佛教名词,也有外道的、老道的、医学上的,各式都有,那就是搞气功。他们的目的是把身体练好。他们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身体练好,是初级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练得再高一点,能够给人家看病。这个我们一想就觉得奇怪,你没有学过医怎么会看病,哪个来帮你看病呢?鬼帮你看病。他们做几个很简单的动作,蹈蹈弄弄,手甩两下,啥童子拜观音,搞几下子,身上香就会出来的。香从哪里来呢?跟鬼相应了,鬼的香味道给你了。第三个阶段,就是说能够出神,神会出去,会看到天上的东西,可以看到什么了,这是最高的阶段。这都是鬼神的一套东西。
香功的动作,都是很简单的动作,跟搞体育一样的,但身上会出香。有个居士说:「有香的,很灵。」我说:「灵?你试试看。」他一套一套做完,一点香也没有。为什么没有香?因为他就在殿上,这个殿才开了光,佛已经住在那里了,鬼进不来,所以香不出来了。在真正佛的殿里边,佛的威光很大,鬼不敢。Y是中国四川很有名的气功师,他到处演讲,到处表演,有一个解放军不相信,他说:「你不相信,我叫你肚痛,你马上痛。」结果使他痛得在地上打滚,不相信也相信了。鬼,是有的。后来他跑到昭觉寺去,那里五大金刚天天「咚咚咚」念的,他也想去表演,结果自己感觉不灵,就在昭觉寺住了一天,灰溜溜地跑掉了。为什么?他表演不出来,那地方护法神很多,小鬼进不来。大的神在那里,三宝、护法,都把门把住,鬼进不来,进不来他就不灵了。
这些外道的目的就是要身体好,给人家治病,自己长生不老,金刚不坏等等——都是这个我。所以外道搞了半天,就是我。外道来学佛教,学个皮毛,把佛教的名字拿去,佛教修定的方式拿去,他们也来个拙火定等等,但是他们一个根本拿不去,就是没有我。如果你把佛教的无我拿去,那也成佛教徒了,这个送给他也不要,因为他要我的。我没有了,修他干什么?他们就不要修了。而佛教正因为要没有我才要修,修到没有我之后,然后彻心地利他,没有我执,自私自利的心就没有了,所以就要练一个没有我。
是不是真的没有我呢?世界上就是没有我的。如果有我的话,你练不出没有我来的,有的东西不能变没有,没有的东西也不能把它生出来变有。正因为原本是没有我的,所以说我们要跟着佛的方法去修,就会证到没有我。这就是佛教跟一切外道、哲学的差别。主要一个问题,就是我有没有的问题。
有些人,执著心王、心所是我,就说五藴,破他的我。因为五藴里,色法只有一个,心王、心所分四个藴。你认为心是你,你是受藴、想藴、行藴,还是识藴?受藴里又分五个:苦乐忧喜舍;想藴里边,又分男女苦乐等等;行藴里边四十四个心所,还有不相应行;识藴里边有七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界。那到底有几个你?一看就知道,一个也不是,都不是我,我在哪里?没有。这是对执著心王、心所是我的人,给他说藴。
有些人,执色是我。但你身体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你的浮尘根是色声香味,加上你身上发的声音,是色声香味触,这十个东西哪一个是你?你说色是你,色又分二十个,二十个里哪个是你?若说声是你,声有八个,哪个是你?有那么多的我是不可能的,那就一个也没有。以色法执著是我的人,要说十二处,让他认识到没有我。
有的人,他把色、心总的执为我,我里有色有心。想起来蛮完整的,但是你说心是我,七个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界,哪一个是你?你说色是我,有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个界,每个界里边又能分,到底哪一个是你?就是没有我。以这样的方式给他说。
因为人的愚不同,说的法也要不同,所以说藴处界,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人的根机有利根、中根、钝根。对利根的人,说的很少,五藴就够了;中等的人,五藴太少,说十二处;对下根的人,十二处还不够,说的再多一点:十八界。所以对下根的说界,中根的说处,利根的说藴,也是因为根有三种,所以说藴处界三种。
还有,就是众生的意乐心。像我们中国人就欢喜略的,《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大般若经》,「哎呀,太多了」,不想看,最好看一个简单的。《般若经》那么多,第一会四百卷,第二会近八十卷,一共那么多,只要一个《金刚经》就够了。有的人嫌《金刚经》也太多,《心经》就够了,两百多个字就够了,欢喜简单。欢喜简单的也好,跟你说五藴。有的人欢喜中等的,简单的太简单了,搞不清楚,稍微广一点,那说十二处。有的人说十二处还搞不清楚,还是略,还是少,我要多说一点,那说十八界。欢喜略的,欢喜中等的,欢喜广的,也有三种根机,你给他说法,不能千篇一律都是说藴,人家就是欢喜中等的、广的,那欢喜中等的人他不满意说略的,你说了半天,说一点点,他不够,那要给他多说一点,说处、说界。
随机说法,众生的根机不同,有愚的不同,有根的不同,有意乐的不同,所以一定要说藴处界,不能单说一种。这就是说为什么整个宇宙万法的体,五藴、十二处、十八界都能包括,而一定要说三种,原因也在这里,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也要说三种不同的法。
甲四 答问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答问法,这个很有意思。有一个北京佛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欢喜辩论的,跑到南普陀不敢辩,因为南普陀学的《俱舍》,他没有学过,他不敢辩。讲义上的答问法是书上几个地方收拢来的,我们就看讲义,不看书了。
乙一 依大毗婆沙
依《大毗婆沙》,答问法,不过四种。
一般说,答问法超不过这四种方式。
一、以狭问寛,顺前句答。
如问:有漏法皆有为耶?答:有漏法定皆有为。
第一种,是「以狭问寛」。就是说有两个东西:A、B,问你A是不是B。如果A狭B寛(A范围小一点),例如A是男人,B是人,问「男人是不是人?」「顺前句答」,男人摆在前头,答「男人是人」。如果答「人是男人」,不对,人里边还有女人,还有不男不女的,这都不是男的,所以顺前句答。以狭的问寛的,范围小的问寛的,要顺前句答。如果范围小的问范围寛的,反过来答就犯错误。
再举个例:「有漏法是不是都是有为的?」答之前要想一想,有为法寛,还是有漏法寛?之前讲的有漏无漏法那个表,有漏里边只有两个:苦谛、集谛;而有为里边还有一个道谛。有为的寛,有漏的狭,狭的摆在前头,所以回答:「有漏法定皆有为」——有漏法一定都是有为的,不会有一个有漏法是无为的。因为有为法寛,有漏法就是有为的圈圈里头的,这是顺前句答。
二、以寛问狭,顺后句答。
如问:有为法皆有漏耶?答:有漏必是有为。
第二种,「以寛问狭」,要「顺后句答」。假使反过来问:「有为法是不是有漏的?」这是让你上当的话,你若答是有漏的,他就找你岔子:「有为是有漏的,道谛不是有漏的。」那就是输掉了。寛的问狭的,要顺后句答,就是反过来回答:「有漏必是有为。」这样答就没有毛病。
三、互有寛狭,应作四句。
如问:无漏法皆有为耶?答:应作四句。
㈠、是无漏非有为,即三无为法;㈡、是有为非无漏,即一切有漏法;㈢、是无漏亦是有为,谓道谛;㈣、非无漏非有为,无。
第三种,「互有寛狭,应作四句」,假使问的这两个法,是有寛有狭的,这个不能全部包那个,那个也不能全部包这个,就要设四句回答。问:「无漏法是不是都是有为的?」无漏法里,固然有有为,还有无为,有无为,故应比有为寛;同时,有为法里有无漏的,还有有漏的,它也超出无漏法。彼此包不了对方,像这种情况之下,要四句回答。如果你用一句回答,肯定错,管你顺前句,还是顺后句,都会错。所以要四句,就是四料简:第一句,是无漏的不是有为的,就是三个无为法,它是无漏的,又不是有为的;第二句,是有为的不是无漏的,就是说一切有漏法,它是有为的,又不是无漏的;第三句,既是无漏的,也是有为的,道谛,道谛是有为法,也是无漏的;第四句,既不是无漏的,也不是有为的,没有,找来找去找不到这个法的。这样回答不会犯错误。所以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看它前面的宾词、主词,寛窄要搞清楚,如果你法相不知道,哪个寛哪个狭不知道,你肯定会输掉的,所以前提是法相要搞清楚。
四、无有寛狭。
如问:五藴是有为法耶?答:如是。
第四种,「无有寛狭」,两个是一样寛的。若问:「五藴是不是有为法?」那是一样的。五藴就是有为法,不多不少,答:「如是」,就是这样子。答「如是」就够了,因为两个一样大小,不用多说了。这是印度的一些答问的办法。
乙二 依毗婆沙师说
颂:应一向分别 反诘舍置记 如生死殊胜 我藴一异等
依毗婆沙师说,明四记答问之法,有四种。(记者,答也。)
这个颂,在《俱舍论》的十九卷里边。答问之法,论说有四种。这是另外四种。「记者,答也」,记就是答,就是回答的话。
如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答:一切有情皆定当死。(《俱舍论》卷十九)
一、一向记。一向就是完全是正确的,照这样回答就可以,不用去分别的。假使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一切有情个个都要死的,是一向记,肯定都要死的,一切有情皆应当死,没有一个人不死,有生决定有灭。一些外道要求与天地同寿,要长生不死,这在有为法里边是没有的,这是一个妄想,做不到的。
如问:一切死者皆当生不?答:有烦恼者当生,非余。(同上)
二、分别记。分别记就不能一向了,不能简单地回答。问:「一切死者皆当生不?」死掉的人是不是都要投生的?一般来说,死了要投生,但是阿罗汉不投生。所以不能说死的人都要投生。要分别:有烦恼的要投生,烦恼灭掉了的就不投生。所以要分别说,烦恼没有断的,决定还要投生;「非余」,如果烦恼断掉的,阿罗汉也好、佛也好,就不再投生这个世界上了。除非是化现来度众生,那不是投生,投生是烦恼投生的。上次讲过,一般说欲界里投生,都是看了父母在交会,引起他的婬欲心,就投生了。如果没有烦恼,就不投生。要分别的,看你有没有烦恼。
如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言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同上)
三、反诘记。对方一个问题来了,你要反过来问他一下,才好回答。如问:「人为胜劣?」——「人是超胜的优等动物,还是低等的?」这种你不能直接回答,直接说人是高等的,那不行的,因为天比人还高等。如果他问你这一类问题,你要反问他,「为何所方?」——「你跟哪个比?」有些问题很隐秘的,看不出来,就要观察仔细。像这一类问题,要反问之后才能回答的。「若言方天,应言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方是比方,如果跟天比,人应该是低劣的;「下」就是人下边的地狱、饿鬼、畜生,如果跟地狱、饿鬼、畜生比,人是超胜的。这类问题,不能直接回答的,要反问一下你跟什么来比,才能够回答。
如问:藴与有情(我)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我)实无,故一异性不成。如石女儿,黑白等性。(同上)
四、舍置记,不能回答的。如问「藴与有情」,五藴与有情,就是我,有情一般就是人我的我,「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实无,故一异性不成。」他假使问你:「五藴跟有情是一个,还是不是一个?」这个问题最容易上当。我们根本就不赞成有个我的,有情、补特伽罗是没有的,你怎么可以说它一、异?「应舍置记,有情(我)实无」,实在没有的。你说它一也不对,说它异也不对,本来没有的东西,怎么说呢?
以前有个尊者,一个国王问他:「有情跟五藴是一个东西,还是离开五藴有个我?」这个尊者很聪明,他就反问国王:「你花园里边有一种叫什么花,它到底是红的,还是蓝的?」国王一想:「我花园里没有这个花,怎么红的蓝的?」尊者说:「我本来没有的,怎么和五藴是一样的、两样呢?」道理一样的,根本没有那个花,怎么说它是红的黄的蓝的,根本谈不上。
还有经上经常举的一种比喻:「石女儿」,因明里经常举的。石女是印度的土话,就是不能生育的女人。如果问:「石女的孩子是长得聪明的还是笨的?」这是废话,既然她是不能生育的女人,她哪有儿子?她儿子都没有,怎么是聪明的、笨的呢?谈不上。
像这些问到我的问题,「我是常的断的?」「我跟五藴是一个,不是一个?」「我是遍虚空的,还是很小的?」这些都是废话,因为「我」本来就没有。像这一类问题一定要注意,不要回答他。如果你一回答,那就承认有我了,那就跟质问的外道一样了。如果问佛教徒:「灵魂是永生的,还是要灭的?」答「灵魂要死的」「灵魂是永生的」,都错。灵魂是没有的。所以这个问题不能回答。灵魂根本没有,怎么说是永生,怎么说会死?谈不上。佛教中没有灵魂,只有中阴身。「石女儿,黑白等性」,问:「石女的儿子长得黑黑的,还是长得白白胖胖的?」这不是笑话吗?石女根本没有儿子,她的儿子怎么会黑、白呢?根本谈不上。
《婆沙》问:第四无答,云何名记?答:令彼问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于理得胜,况酬彼问,而非记耶?
十四无记:一、世界及我为常耶?二、世界及我为无常耶?三、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四、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五、世界及我为有边耶?六、世界及我为无边耶?七、世界及我为亦有边亦无边耶?八、世界及我为非有边非无边耶?九、死后有神去耶?十、死后无神去耶?十一、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耶?十二、死后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十三、身与神一耶?十四、身与神异耶?
《婆沙》就是《大毗婆沙》。「第四无答,云何名记」,第四个,既然没有回答,怎么叫记?记就是回答,没有回答就是没有记。「令彼问者得正解故,或有默然,于理得胜,况酬彼问,而非记耶」,他提这个问题,既然你不回答的,怎么也叫答呢?如果能使得提问的人得到正确的理解,只要能使对方领会到,能够理解,即使你不说话,也算一个回答。何况不回答的意思是跟他说这不能记,不能告诉,不能跟你回答的。所以这可以叫问答。十四无记,我们不去细看了,有十四个问题不能回答的,都是关于我的问题。因为牵涉到我,就不回答,一回答就会上当。
在十四无记里边,第四个问题,「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前面第三个问题「世界及我是常还是无常?」这里反过来,问「非有常?非无常?」外道兜圈子问,跟你东兜西兜的,目的就是叫你承认有个我。这些问题我们都不能回答。有常、无常、非有常、非无常,都不回答的,因为我是没有的,也谈不上常,也谈不上无常,也谈不上非有常,也谈不上非无常,这都是一些不能上当的问题。这十四种都是牵涉我的问题,身也好,神也好,都是我的问题。
乙三 依对法师说
对法诸师(《发智》、「六足」诸师)作如是说
前面讲了两种答问的方法。下边还要说一种,「对法诸师」,就是《发智》、「六足」那些论师。「作如是说」,对法诸师作这样的说,也是四个问题。
若有问言:世尊是如来应正等觉耶?所说法要是善说耶?诸弟子众行妙行耶?色乃至识皆无常耶?苦乃至道善施设耶?应一向记,契实义故。(《俱舍论》卷十九)
一、一向记。就是直截了当可以回答的。「若有问言:世尊是如来应正等觉耶?」佛是不是等觉?「所说法要是善说耶?」善说,就是说对的,不错的。佛说的法,是不是说得很好的,说对的?「诸弟子众行妙行耶?」他的弟子是不是都行妙行的?就是身口意都是好的。「色乃至识皆无常耶?苦乃至道善施设耶?」施设就是安立,安立得很好,善巧的。对于苦谛、道谛,佛是不是都讲得很对的?这一些问题,「应一向记,契实义故」,符合真理的,就是对的。这是一向记,不用简别,直截了当地回答「对的」。「世尊是如来应等觉?」「对的」;「佛说的法都是善说的?」「佛的弟子都是妙行的?」「色乃至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苦集灭道是佛的善巧的施设」——都答「对的」,这是一向记。
㈠若有直心请言:愿尊为我说法。应为分别,法有众多,谓去、来、今,欲说何者?
㈡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复分别,过去法中,亦有众多,色乃至识。
㈢若请说色。应分别言:色中有三,善、恶、无记。
㈣若请说善。应分别言:善中有七,谓离杀生,广说乃至离杂秽语。
㈤若彼复请,说离杀生。应分别言:此有三种,谓无贪瞋痴三善根所发。
㈥若彼请说,无贪发者。应分别言:此复有二,谓表无表,欲说何者。(同上)
二、分别记。这儿分别记跟前面分别记有些区别。「若有直心请言:愿尊为我说法」,假使有人很直的心来请说:「尊者,请你给我说一些法。」「应为分别」,你要分别。「法有众多,谓去、来、今,欲说何者?」法有很多,有过去、未来、现在,各式各样的法,要说哪一种?「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复分别,过去法中,亦有众多」,你说我要说过去的,过去法里也很多,是哪些?「色乃至识」,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识藴,有那么多,你要说什么?假使他说「若请说色」,他说我要请你说色法。「应分别言」,还要分别,「色中有三,善、恶、无记」,色分三种,善的、恶的、无记的,你要说哪一种?他说你给我说善的。善的里边,又有分别,「善中有七,谓离杀生,广说乃至离杂秽语。若彼复请,说离杀生,应分别言」,还要分别,「此有三种,谓无贪瞋痴三善根所发」。
若有谄心,(欲求过非)请言:愿尊为我说法。应反诘言:法有众多,欲说何者?不应分别,乃至令彼(若无所知者)默然而住,或(若有所知)令自记,无便求非。(同上)
三、反诘记。于法有所知的,他学过一些的,你说法有很多,要说哪一个?他说我要说色法。色法有很多,你要说哪一个?要说显色。显色有很多,你要说哪一个?说青黄赤白。叫他自己说,不给他说,都叫他自己说。这是一种方便,免得他找茬,说错了还是你自己错,我们没有跟你说什么,我只是问你,你要说哪一个?这样尽量地问,问到他自己没有话说,就算了。
若有问言:世为有边为无边等。此应舍置,不应为说。(同上)
四、舍置记。不回答他。「若有问言:世为有边为无边等。此应舍置,不应为说。」对方认为世间就是有我的,变相的我。他所问的意思是:「这个我是有边际的,还是无限的?」没有我的,有边无边都是空话,所以不要回答的。你回答有边也错,你承认有我;你回答无边也错,你承认有我。这是介绍了三种。
乙四 论主依大众部契经辨问记相
一、应一向记。如问:诸行皆无常耶?答:诸行皆无常。
世亲菩萨根据大众部的经又说了四种。如问:「诸行皆无常耶?」一向记,直接回答:「诸行皆无常。」
二、应分别记。如问:诸有故思造作业已,为受何果?答:造善业者,受人天果,造恶业者,受恶趣果。
「应分别记」,「诸有故思造作业已,为受何果?」「故思造业」,就是存心造的业。假使无心造的,不一定受果。安心造的业,「为受何果」,受什么果?受哪一个果?像这些问题不能直截了当说,要分别说。「答:造善业者,受人天果,造恶业者,受恶趣果」,要看你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造善业受人天果,造恶业是恶趣果。这是分别说。
三、应反诘记。如问:士夫想与我,为一为异耶?答:应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问?若依粗我(五藴假我)应记与想异,若依别有真实细我,不可言一异,应舍置记。
「应反诘记」,要反过来问他再回答的。「如问:士夫想与我,为一为异耶?」士夫就是人,士夫的想就是一个想,这个想跟我是一个,还是不一样的?这些问题要反问他,「汝依何我作如是问」,你说的我是指哪一个我?「若依粗我」,粗我指五藴假安立的我。「如是我闻」,阿难也说我,是假安立的我。假使你问话里的我是假安立的我,「应记与想异」,就回答「跟想是不一样的」。「若依别有真实细我,不可言一异,应舍置记」,假使你说有这么一个我,不是假安立的我,那就不能回答。我都没有的,怎么说一异!
四、应舍置记。如问:十四无记(如上)。
「应舍置记」,不应回答的问题有十四个,就是前面的「世界及我为常耶,世界及我为无常耶」,这些都是世间跟我来比较的问题,我本来是没有的,常、无常,非常、非无常,这些问题都不要回答。一回答,就落入他的陷阱里去,承认有我了。
我们把《俱舍论》跟《大毗婆沙》里边的那些回答问题的技巧都给大家讲了,希望大家能掌握原则性,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就不会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