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业品第四(1 / 1)

「业品」大要,分成三段。前面「世间品」讲了很多,有情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讲了三界、五趣、四生、中有、十二缘起、四食等等。器世间,讲了它的成住坏空,小三灾、大三灾是怎么来的。那现在就是追因了。

甲一 明业体性

颂:世别由业生

世间差别,由业所生,非自在天及大梵王,为一因主,作先觉因,生诸世间。外道计天,先起欲觉,欲受用境,名先觉因,能生世间,此虚计也。

世间上这些东西是什么原因生的?「世间差别,由业所生」,世间各式各样的差别,都是业所感的,不是外道的自在天,大梵天或者是上帝,一因主,一个创造的主,能够创造世间,因为当时印度的外道是这样执著的。「作先觉因,生诸世间」,什么叫先觉因呢?「外道计天,先起欲觉,欲受用境,名先觉因」,大梵天他一个人生在那里感到很孤单,他希望有世间,有天人来陪他,这个先觉因起了之后,世间就来了。这是外道的「虚计」,就是他们的乱说、胡扯。我们佛教是讲客观真理的,你不能自己编一套出来。

前面「世间品」讲了很多,哲学家也好,宗教家也好,都在追究:这个世间怎么来的?人生是怎么回事?这就産生了很多宗教、世间的学说,但总不外乎是一因论、多元论、二元论之类的,都是「虚计」——虚妄、妄想里杜撰出来的一些理论,不是根据客观事实来的。这里我们再提一次瞎子摸象这个公案。这个小孩子都知道,但是它的含义,一般人却难以真正领会。

佛在世的时候,有几个瞎子来摸象,都认为自己知道了真正的象是什么样的,因为是亲自摸到的(虽然他们看不到)。旁人就问他们:「象是什么样的?」摸到鼻子的说「像一条橡皮管」,摸到尾巴的说「像根绳子」,摸到肚子的说「象就像厚厚的、坚硬的墙壁」,而摸到腿的则说「象就像圆柱子一样的」,他们都执自己是对的。真正的象,不是墙壁、不是柱头,也不离开墙壁一样的大肚子、不离开柱头一样的四条腿、不离开绳子一样的尾巴。但如果仅执一部分是全面,都错。从这个公案可以想到那些外道,他们也修禅定,经过苦思冥想得到一些真理,但不全面。如果把不全面的扩大到整个,就全部错完。

凭自己关了门乱想的那些哲学家,当然更不要说了;即使是那些宗教家,有禅定功夫,确实证到一点真理的,也错。只有佛才能够真正洞察世间的真理。

佛所说的是根据客观事实不增不减地给你讲。佛是亲身证到这个世间的真理,不是观察出来的。第六意识观察,会看错。比如这个茶杯,看前面的,看不到后头;看上边的,看不到下边;看到左边的,看不到右边;看到外边的,就看不到里边,看到的总是不完整的。佛就是把心跟茶杯合了一起了,亲自明了、证入了。那茶杯的内外、上下虚空,里边的原子、分子全部都在他观察之内,那当然是絶对正确的。佛教是亲证的,不是我们靠第六意识推想出来的,这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佛是絶对正确的。

表业好懂。无表业细分一下,有三种:一种是律仪的,善的无表;一种是不律仪的,不善的无表;一种是既不是律仪又不是不律仪的无表,也分善恶。律仪的无表又分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别解脱戒有八种。不善的无表,就是恶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的无表,既不是前面律仪的无表又不是恶律仪的无表,是强的善或者恶能够産生的一些影响,叫非律仪非不律仪的无表。

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它们怎么得的,怎么舍的,讲了很多。定共戒如何得,道共戒如何得,别解脱戒如何得?定共戒,得了定之后自然有防止做坏事的能力;得道共戒,这个力量更强烈。别解脱戒,都是要靠师,从师那里受得来的,要有仪式。有的是从僧伽受,要僧团里受的。比丘戒十个僧,比丘尼戒二十僧,式叉摩那戒也从僧伽受。还有一种,从补特伽罗受,不要成僧的。居士,八关斋戒、五戒,一个出家人就可以授。勤策女、勤策(沙弥),两个出家人就可以授。另外一个,受别解脱戒的期限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形寿,就是一般的;一种是昼夜,八关斋戒,一昼一夜。不律仪如何受,处中律仪如何受,表上都有。

最后是舍,怎么舍?别解脱戒的舍有几种。一种是安心地自己要舍戒。这要三个缘:一是内有意乐心,心里不想守戒;二,对能够懂他话的人讲;三是要说舍戒的话,对方听懂了,戒就舍掉了。另外一种是命终。因为发愿的时候是尽形寿,戒依身体得到的,命终了,所依的色没有了,当然戒就没有了。第三种是二形身。这不是戒之所依,戒所依的是要正规的男女,二形是不能生戒的。如果身形变了之后,不是戒所依,戒也就没有了,就舍了。第四种是断善根。那更不要说了。戒是从善心生的,善心都没有,根子没有,戒也没有。另外八关斋戒,一天一夜过了之后就没有了,这是特殊的。这是别解脱戒的舍。定共戒、道共戒的舍,「易地」,或者「退」,或者「得果」,下边的舍掉,上边的拿到。或者「练根」,钝根的去掉,得利根的。恶戒舍只有三种。一种是死掉,尽形寿,也是一辈子的。第二是得戒。得善的戒——别解脱戒、静虑戒,恶戒就会舍掉。第三是二形身。同样的,如果二形身,既不能做极大的好事,也不能做极大的坏事,所以二形一生,律仪戒固然没有了,不律仪戒也没有了。处中律仪的舍一般是他自己发的愿,愿力过了,或者是退了,或者是事情做完了,或者是他供的东西用坏了,或者是他命断了,或者是发动无表的善根退掉,就舍了。别解脱戒、不律仪、处中律仪,怎么得、怎么舍都讲过了。

再一个重要的,我们说归依三宝是佛教徒。归依三宝,归依,到底是归依什么?归依三宝的体,归依佛,是归依成佛的无学法;归依僧,归依成圣者僧的学无学法;归依法,归依涅槃,最高的法——涅槃。有部是这样讲,世亲菩萨的意思,归依佛不但是归依佛身上的法,也要归依佛的身,因为佛的身有那个法,身也是尊贵的;归依僧不但是归依僧宝里的学、无学法,也要归依僧宝的身,因为这个身不是一般的身,是有学无学法的身,身是尊贵的,所以也要归依。归依最准确的意义,就是「救济义」。自己没有把握,所以要归投、救济,求三宝,归投三宝,求他来救济。这就是归依的意思。如果你泛泛地归依,没有求救的意思,那就是归依的心没有生起来。

归依体如何生?第一个是内心的归依心生起。就是感到世间的苦恼,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其他的宗教哲学也没有办法解决,唯一可靠的,能解决苦恼的人,就是佛陀,解决的方法就是法——达摩,帮助我们解决的人就是僧伽。这三个是我们求脱离一切苦恼所不可少的,缺一不可的三个要素。这就是归依的心。有归依心之后,要有归依的对象,就是引导我们进入归依的如法的法师,还要如法的仪式。归依时问答的词不能错,不能超前或滞后:在授归依的时候,法师说归依佛,我们要跟在后面说,不能在法师说的时候,也一起说归依佛,超前、滞后都不得归依。要法师说一句,跟着说一句,清清楚楚,法师说的听清楚,自己说得清楚,意思明白清楚。羯磨白了之后,归依体就成就,否则的话,都不成就。还有法师的语言一定要大家听得懂,也要人在面前,不能拿个録音机,简单化。「这里没有法师,拿个録音机録好,受一下归依」,不行的。人要现前的,法师跟受归依的人,要面对面现前的。这就是如何得归依体,如何得归依。

受了归依之后能得什么好处?第一是能够脱离恶道,很多的灾难可以避掉。三宝的力量来了,当然可以解脱很多苦恼的事情。得归依的效果,经上讲得很多,我们就不重复了。

下面,解释各式各样的业。好几种三业:善的、恶的、无记的;福的、非福的、不动的;顺苦的、顺乐的、顺不苦不乐的。还有最重要的,要掌握命运。世间上很多人欢喜算命,佛教徒里也很多人欢喜算命。命到底要不要算?我们说不要算。命在自己手里掌握的,自己心里准备要怎么做,命就会怎么变。如果心里尽力倾向善的,还要方便。如果知道哪些善力量大,可以改变命运的,就照此尽量做,当下命会改好。如果你不掌握这个规则,尽量造恶事,那么这个恶分量够了,就会把你现世的命改坏。所以不要请人家算,人家也算不准。一般我们听到世间上都这样说:和尚的命是算不准的。因为和尚已经把世间上有漏的东西都舍掉了,他倾向最高的善,所以他的善业可以把命改掉。袁了凡的四训里也有这个话,大善大恶的人命是算不准的,因为做了大善,就会把命改好,反过来,做了大恶,命也就当下改坏掉了。所以算不准的。中庸的人才死在命下,算好之后,一动也动不得,就跟着命运走。还要看算的人到底算得对不对,最糟糕的,算错了,听了他之后,就会做很多愚痴的事情。

我们听到有这样一个事情,有个父亲听算命的说儿子克他,就千方百计地虐待那个孩子,总想把他搞死。但孩子的命也比较大,各式各样的虐待,都死不了。后来就是让他挨饿了,然后,活活打死。犯了一个人命案。在佛教看起来,杀人之后当然感的果报是地狱,没有话说。算命的说把克星除掉,命会好。这不是颠倒吗?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去相信那些乌七八糟的算命,算到后来把人引导到地狱去了。这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他一定要把他孩子搞死,结果孩子死不掉,就直接一面饿他一面打他,搞死了,犯了杀人的罪。这很危险。所以世间上的算命,有的时候搞得不好,使人造大恶,我们絶对不要上当。

掌握命运,注意一下造业:哪些是定业?重烦恼的,或者极大善心的,造的业决定感报。经常做的事情,虽然不是发大心,但是经常做,习惯势力,也一定要受报的。在福田、功德田里,三宝,证了圣者的人面前,造的罪或者造的功德,培的福,决定感报。在世俗上,父母面前,不管做好的、做坏的,乃至轻微的,都要受报,决定逃不了。定业难逃,就是造了罪或者是造了善,报是一定要来的。

什么时候来?决定现生会受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在三宝、父母等田里做的事情,好的恶的,假使做得厉害的,决定这辈子要受。另外是「意殊胜」,发的心殊胜,发极大的好心,菩提心,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或者起大的恶心,要杀尽一切的,这些心决定现世感报。还有一种就是「永离地业」,证果证道的。忍位是三恶道不去的,要证忍的时候,恶道的业必须现世受掉,然后才能证到。或者证不还果的,欲界的业必须这辈子受,否则你再也不来了,就受不了了。证阿罗汉,三界里色无色界的业,得阿罗汉果之前一定要还掉,不还的话果证不到的,因为你一证果就再不来了,再不受报了。你在证了果之后,现生也是要受。像目犍连,他虽然证了阿罗汉果,因为过去的业报,还是被人家打死的,还得要再死一次,这是定业。假使要避免现世的恶报,就反过来,在这个里边尽量做好事。

上海一个居士,六十多岁得癌症,他就每个月组织居士放生,自己也求忏悔,结果到七十多岁去检查,癌症没有了,现在八十多了还在。所以,改变命运,他就掌握得很牢。我们把这些业报掌握之后,就是现世可以改变命运。

还有更厉害的,不但现世受,当下就要受,有六种。「于佛上首僧」,以佛为上首的僧团,从灭尽定才出定的,从无诤定才出定的,从四无量心的慈无量心出定的,见道之后出定的,修道出定的。在这些人面前造罪、培福,当下就要受报。

乙五 二受业

颂:诸善无寻业 许唯感心受 恶唯感身受 是感受业异

「二受业」,一种「唯感心受」,心受的忧喜;一种是「唯感身受」,身受的苦乐。只感心受的业,「从中定以上,乃至有顶善」,「中定」即中间定,是无寻有伺地定,从中定以上到有顶没有寻业。前五识都是有寻伺的,没有寻的都是意界、意识里边的事情,都是心受。只感身受的是恶业。恶业是感苦受的,这个苦在五识里边,属于身受。这是两种,一种业专门感身受,一种业专门感心受。

甲三 杂明诸业

乙一 引满业

颂: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引满业」,引业、满业,是比较重要的。「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引」,就是引你到哪一趣去投生的业,引业只需一个。到了那一趣之后,以人趣为例,是聪明、笨、长寿、短命、端正,还是丑陋、具根、残缺,这些由满业来支配。满业是多种,不是一种。「一业」是引业,引到哪一趣;满业,在这一趣里的各式各样的报。

引业就是「总报业」,「但由一业,唯引一生」,不能混乱。如果有两个业同时引,一个引做人的、一个引做狗的,那糟糕了,人做了一半做狗去了,不会的。所以说引哪一趣的业只是一个。「此一生言,显一同分」,「一同分」,或人的同分,或天的同分,或畜生的同分。这就是说引你到哪一趣去投生的业只有一个。生人间的就是人间的引业;生天上的,天上的引业;畜生道,生狗是狗的引业、生猪是猪的引业。各是各的不同,但是只能一个,不能混淆的。

「满业」,是「别报业」。这一生,生活得好不好、环境好不好、长得好不好、命长不长,这是满业决定的。同样是人,有人非常圆满,长得又好,又聪明又能干,地位、财富、眷属都圆满,这是他福报大。有的也做了个人,但是长得很难看,「十八丑」。我小时候有一个邻居就是很糟糕,驼背,又愚痴……总之各式各样不完全的,别人给他起个绰号「十不全」,养了这样的孩子,是父母一个很大的负担。虽然是投了人身,却是不好的满业,感得其他一切都不圆满。他长到十一二岁,称呼人还称不来,管小孩子叫「阿姨」,看见老人叫「叔叔」,人家教他叫什么就叫什么,糊里糊涂一个人。这样就很苦恼,这是满业不好。

下边两个比喻。引业等于是画一个图,先用毛笔或者铅笔将整个图形画好,是素色的;满业就是根据这个图形填彩,填各式各样的顔色,最后好不好看,就完全看满业了。如果涂得乱七八糟,图就没值价;涂得非常好看,图的价值就很高。引业是总的规定好去哪一趣,至于这一趣好不好就看满业。

乙二 三障

颂:三障无间业 及数行烦恼 并一切恶趣 北洲无想天

三洲有无间 非余扇搋等 少恩少羞耻 余障通五趣

「三障」,这也很重要。我们经常说业障重、烦恼重等等,就是这三个障。

第一个是业障,五无间罪是业障。很多人要误会,「我业障重得很」。你杀过父亲母亲没有?没有。那不能叫业障重。真正造了业障的,这辈子不但不能够证果证道,连出家的资格都没有。五无间罪是什么?第一个是害母亲,杀害母亲的;第二个是害父亲;第三是杀阿罗汉;第四是破和合僧,五是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有两种:破转法轮僧、破羯磨僧。破转法轮僧的,只有佛在世有。五无间里最重的是破转法轮僧的罪。在后世,破和合僧就是指破羯磨僧。一个如法羯磨的僧团,把它破坏成两边,互相斗争,这就是破僧。破僧罪很大,我们要非常注意,现代一般的寺院里最欢喜搞的是拉山头。拉山头就是破僧团,两个人斗,下边各有各的同党,分两党或三党,互相搞斗争,这是破僧。破僧的罪非常大,属于五无间罪。

出佛身的血的动机是害心、不好的心。假使你给佛剃头,不注意,破了皮,这不能算五无间罪。以前就有人听到出佛身血是犯五无间的,佛的头都没人敢剃了。你剃好了,这个你不要害怕的,以恶心出佛身血,那是无间罪。

这五种罪障圣道及圣道加行,而且不能证圣果。出家的时候要问的,如果有这些罪不许出家,也不给你授大戒,恐怕受五戒也成问题。所谓业障就指这个。

第二是烦恼障,烦恼就是障,持业释。烦恼障的意思不是障烦恼,把烦恼障住是好事。烦恼障障的是圣道。「谓数行烦恼,通上下品」,经常起的烦恼,不管上品或者下品,不管厉害的、不厉害的,都是烦恼障。偶尔一次大发雷霆,事后知过能悔改的,不算障。假使经常犯的,哪怕是小小的烦恼,也不行,要对自己有障的。「上品烦恼非数行者,虽复猛利,非恒起故,易可伏除,不说为障」,很厉害的烦恼,一次很凶,但不是经常犯,自己知道它的过失,能够把它降伏,不经常犯,力量不是那么大,不算障。

数行烦恼,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是最难降伏的。社会上的有些习惯势力都要尊重,否则会「造反」;烦恼也是,一定要你听它话,否则弄得身体不调,或者干什么都不上路。这个东西最讨厌,比如吸烟、喝酒,天天习惯之后就麻烦了,断是不好断的。如果偶尔喝一次酒,喝醉了,觉得不对,以后絶对不喝了,很简单就断掉了。「数行烦恼」跟酒瘾一样,要断很难。不断有什么危害性?障。障什么?下面要讲。

第三是报障,就是生的地方(受的异熟报)障碍修行的。「三恶趣全」,三恶趣不能修行,全部都是障。人间的北俱卢洲,因为太舒服,不想修行。这里福报太好了,对修行有障碍。《四十二章经》云:「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北俱卢洲衣食自然,不要劳动,身体健康,不会害病,寿命一千岁,不会中夭,死了以后生欲界天,不用害怕来世,所以没有办法教他修行。我们经常听到东南亚的人不出家,就是生活太好。现在看看也不一定,东南亚出家的人也有,因为毕竟不是北俱卢洲。有善根的,看到人家的苦,反省到自己也在苦里,这样发心出家的也有。至于北俱卢洲则不行,看来看去都是好的,看不到苦,就没有办法修行。「无想天」是外道修的天,在这里,思想也没有,给你说法根本就不起效果,没有办法去修行。那里不但障圣道,连修行都障的,不动脑筋,还修什么行呢?

以前在三门有个出家人,他说欢喜学禅宗参禅。他来了之后,不要学,也不想修,一天到晚眼睛闭了腿盘起来,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想。他说:「这样子我比你们好,你们一辈子精通一部论就了不得了。我只要闭了眼睛,开悟之后,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想得很天真,但是做不做得到呢?开悟是要因缘的,由于以前多闻、多思惟,熏习的种子在里面,今生由定的熏习而发芽结果,就开悟了。如果种子没有,守着一块田浇肥料、浇水、太阳晒,长的不是稻,是稗草,没有好的苗长出来的。没有过去世闻思的积累,怎么会开悟呢?这些话讲得很天真,也是极端的错误。

这些人,不但不能证果证道,而且还有极大的危害性。哪怕得了定,心能够止下来,下工夫很深,很刻苦,但结果是愚痴,脑筋停下来,机器不开动,锈掉了。愚痴的报是畜生道。就像佛在世的外道一样,持牛戒、狗戒,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得到的果报,做一头牛。这是愚痴。

没有佛的教导,会吃力不讨好,花很多的辛苦,却得不到好的果。只有佛陀才有正确的办法使我们离苦,没有佛陀,我们乱干的话,不但离不了苦,还可能苦上加苦。

障:谓障圣道及圣道加行(七方便也)。

论云:此三障中,烦恼与业,二障皆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内,亦不得圣。由造重业必生地狱,或烦恼障,定堕恶趣。若异熟障,至第二生,容可入圣,名轻。

这三障,障什么?「障」者,「谓障圣道及圣道加行」,要证道证果,给你障住,修不起来。「圣道加行」,证道证果之前需要的加行(用功方法)。圣道加行是七方便25,「贤圣品」要讲,是七种见道之前的加行。第一是修五停心观;第二是修四念住的别相念住,第三是修四念住的总相念住,这三个是资粮道,接着四个是加行道的四加行。「障圣道及圣道加行」,就是障住达到圣道的方法。

「论云:此三障中,烦恼与业,二障皆重」,三障里边烦恼障、业障比较重。为什么说这两个重?「以有此者,第二生内,亦不得圣。由造重业必生地狱,或烦恼障,定堕恶趣」。因为这两个障不仅使得这辈子不能得圣道、不能修圣道加行,而且使得第二辈子也不能得圣果。因为业障是五无间罪,下辈子必定是阿鼻地狱,那是没有话说的。烦恼障虽然下辈子不一定到无间地狱,三恶道是一定要去的。有这两个障的,现世造的业是定业,定好了去恶趣受苦的,今生来世都没有办法证圣道。第三个「报障」稍微轻一点,这辈子圣道、圣道加行不行,第二辈子投生,可能做人,也可以登入圣者。

佛经上经常有说「得人身难」「值佛世难」,就是叫我们珍惜人身。三恶道去了之后,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有的畜生虽然很有灵性,我们可以教八哥或鹦鹉念「南无阿弥陀佛」,但它们心里根本不会知道「过十万亿国土」有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你教它怎么念,它仅仅跟着念而已,真正叫它修行,不行的。当然它念了之后也有好处,但最大的好处是得不到的。其他的畜生更不行了,那些牛、马,你给它说了半天,它什么都不知道。饿鬼、地狱更不要说了,一天到晚受苦。即便是人,在受苦的人,你给他讲道理,他也是听不进的,「哎呀不要说了,我难过死了!」所以学道是需要身体好的,佛教并不是强调苦行,好像不要照顾身体了,不是那一回事。当然也不是强调要太舒服,像老太爷,睡在那里修行。修行要中道,不能太刻苦,也不能太舒服。太刻苦,身体不好,没有办法修;太舒服,用不上功,也不行。

乙三 布施

颂: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

布施感的福报的大小差别,其因素主要有三个:「主、财、田」。第一个「主」,就是能布施的人,他是有功德的,或者是没有功德的;是发菩提心还是单为自己个人利益,这个差别很大。第二个「财」,布施的东西,其多少好坏所感的果报又不同。第三个「田」,布施的对象是三宝,或者是教你的师父、师长,或者是父母,福报很大。假使布施的对象是一个普通人,或者是一个破戒的人,功德要小。布施蚂蚁,也有功德,不过不大,如果布施很多的蚂蚁,功德也会很大。《四十二章经》《金刚经》都有校量福德的内容,这里也是校量福德。这里原则性地讲了布施的功德差别,因「主、财、田」的不同而决定果报的大小差别。

丙一 布施主异

颂: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

主异由信等者,谓施主异,由有信等七种圣财,差别功德也。一深信,二持戒,三多闻,四智慧,五舍施,六惭,七愧。或有具七,或有不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之与果,俱有差别。

第一个因素,「主异」,「主」就是布施的人,布施的人不一样,感的果也就不一样。首先,假使施主有七圣财,「信」,坚定地、深深地信三宝,这是第一要紧。「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功德的根源从信根上生,没有信根,做再大的好事,力量不大的。第二个,「持戒」。信三宝之后,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持戒。第三个,「多闻」,能够多闻的。第四是有「智慧」。第五是「舍施」,有布施心的。还有两个:「惭」「愧」,一切善心都离不开这两个心。施主如果全具七圣财,布施的功德就极大;如果有一个、两个、三个,功德就中等;如果一个也没有,功德就小。所以,同样的布施,听过戒、学过《俱舍》等经论的,功德自然就会大起来,多闻嘛。如果什么都不知道,戒也没有受,智慧也小,惭愧心不大,功德自然就小。你要功德大,很简单,这七个好好做起来,尤其信心是最重要。这七个做得越多,功德就越大。

行敬重等施者,等取自手、应时、无损三施也。若有施主,具七圣财,行敬重等四施,能招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感他尊重;若自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故;若无损施,感难夺财,不被偷劫,及火等坏。

其次,布施的时候还有不同的方式。敬重施。施主供养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慎重的,那么感的果报,不但是大富,而且还有人家尊重你。要得到人家尊重,你就要尊重人家。这很客观、很现实的。自己不尊重人家,叫人家一定要尊重你,那是非常难,因为不合因果。

自手施。自己有钱,「哎,拿点去」,叫人家拿点去,这个功德不大。心是恭恭敬敬,使人家受益。自己亲自布施,得「广大财」,财富极大,「爱乐受用」,受用的时候非常之自在、快乐。

应时施。什么时候该要布施什么的,就送什么。夏天布施的东西跟冬天的不一样。如果这个人很饿,给他粮食是最应时的,如果给一把扇子,即便是很名贵、是古董,作用也不大。「感应时财,所须应时故」,人家正需要什么,就布施什么,同样会感得自己正缺什么的时候,什么就来了。假使你要学佛法,缺少一本书,很巧,这本书就会送到你手里。修行缺少道粮,自然而然人家就送钱来,道粮就帮你解决了。

无损施。就是给的时候恭恭敬敬,不伤害对方的,也不是通过伤害了其他人来达到你的目的。我们最怕做一件好事,却跟人家搞起很大的斗争。把那边的东西取过来,这边做好事,那边气得不得了,乃至于家庭里闹纠纷。假使父母有一个不同意的,你大吵一场把钱拿过来布施,这就不是无损施了。「无损施」感「难夺财」,你的东西,人家偷也偷不走,抢也抢不到,火也烧不坏,水也漂不掉。

佛经上有一个公案26,一个老太太,她的手环很昂贵。她说,「我是不会掉东西的」,因为她对因果的信心很强,从来不悭贪,布施也是做到无损施。儿子故意把她的手环丢到河里边,被河里的鱼吃掉了,但是鱼又被她买回来,结果还是戴在她手上。这是「难夺财」的公案。我们要得到布施的好处,那就要看自己了,对自己的要求高,布施的效果自然就好,「主」是就自己方面的。

丙二 布施财异

颂: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财异由色等者,谓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故名财异。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如女宝等。果有减者,由因阙故。

第二个因素,「财异」,布施的东西好不好,感的果报也不一样。假使布施的东西顔色好,感的果报就是妙色,自己长得好。如果布施的东西是非常香的,感的果报是好名声。假使布施的东西味道很好,感的果报,大家对你爱护、爱戴。因为好的东西大家爱吃,供养好的东西,就感到大家对你有爱护、爱戴的心。假使布施的东西碰上去很柔软的,那将来感得的身体就不是粗硬的,是柔软身,而且夏天感到很凉,冬天又不冷,总之会感得这些好的果报。

丙三 布施田异

颂: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第三个因素,「田异」,对象、布施的田不同,就是要将种子下在什么田里?如是盐碱田,那再大、再好的优品种子,下再大的功夫,施肥、浇水,果报也只有一点点;如是良田,那种子下去收获就大了。「田异由趣苦,恩德有差别」,趣有差别、苦有差别、恩有差别、功德有差别,感的果都有差别。

由趣别者,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是名趣异。

犯戒人以是人趣故,胜畜千倍,非为有德。(《宝疏》卷十八)

「趣」的差别,布施畜生,感一百倍的果。一块钱,利息就是一百块,这也不算小了。银行利息哪有那么高,高利贷也不见得有那么高。真正的存款,存在布施的银行里最好。布施进去,哪怕布施畜生都有一百倍的利息,银行里哪有一百倍的利息呢?有人说:「破戒的人,絶对不要布施给他,布施了反倒造罪。」不是的,布施犯戒的人也有千倍的果。因为你的心是好心。如果他破了戒,你赞同,「你这样做很好,我帮助你」,帮了很多钱,那当然糟糕了,你跟他下地狱去了。虽然他破了戒,你布施钱是想着帮助他修行的,这个果报一千倍,利息更高。

由苦别者,谓七有依福,济他苦故,福不可量:一施行路人,二施羁旅客,三施病者,四施看病人,五施寺园林,六施常食,西国信士,于远絶处,恐行侣飢饿,造舍置财,多贮饮食,通施一切,或有但标供出家者,常施食故,名施常食,七随时施者,于寒热风,随时施彼故。

受苦的人,布施他,救他的苦,感的福报极大。第一,「施行路人」,过去走路是靠两条腿,最多不过是一匹马,不像现在有飞机、火车,行路人很辛苦。这样的人没有吃的、也没有休息的,你给他地方休息,给他吃一点,那福报就极大。

第二,「施羁旅客」,长期寄居他乡的人,孤单单的到处没有依靠,布施他、帮助他,功德也极大。

第三,「施病者」,有病的人四大不调,苦恼。布施这样的人,功德也极大。

第四,「施看病人」,布施照顾病人的人,同样福德大,功德也很大。

第五,「施寺园林」,三宝的地方,布施寺院、园林,功德当然更大。

第六,「施常食」,这是印度的风俗,「西国信士」,就是印度信佛的人。「于远絶处」,在没人烟的很荒凉的地方,「恐行侣飢饿」,恐怕走路的人飢饿,造了驿站,里面摆点饮料、食物给大家吃。「施一切」,不管哪个人经过,都给他休息、给他吃喝。或者「但标供出家者」,财力不够,就只供养出家的。「常施食故」,因为没有时间限制的经常施,所以「名施常食」。这跟烦恼一样,有习惯性的烦恼、经常起的烦恼,那是很不好的;而经常做的好事,功德就极大。

第七,「随时施者」,冷天施寒衣,热天施凉风、冷饮等,这样做感的福报大。

这是「由苦别」,各式各样受苦的人,你解他的苦恼,这个功德就很大。

由恩别者,如父母等,得万亿倍。

「恩」,父母恩很大,对父母恩田的供养布施,「万亿倍」。这个便宜了,如果做生意,即使一本万利也没有万亿倍,所以在父母面前做好事是最大的生意。大家不要错过机会,在父母面前好好孝顺,得万亿倍的福报,而且现报,现世受。

恩田是对我们有恩的,在父母面前报恩有极大的果报,所以在家的人,有父母的佛弟子一定要做到在父母那里尽量地培福,这样就会得极大的果报,以后修行也可以很顺利。如果在父母面前不培福,反而造业,那修行障碍就很大,自己也损失很大的福报。从小忤逆不孝、对父母造成极大损害的人,即使他命很好,到后半辈子也会坏下去,命长的会短命,命富贵的会贫穷。这可以从现实中去体会,我们看得很多,仔细体会可以发现这个规律。

恩别如父母等者,等取师及余有恩者,如熊鹿等。本生经说,菩萨本生曾为一熊,在深山中,尔时有人入山采薪,遇雪飢寒,熊将收养,余命得存。天晴路通,其人下山,遇见猎师,示彼熊处,共来加害,分取肉时,两手便堕。(《麟记》卷十八)

不但是父母,凡是对自己有恩的,不管是谁,乃至畜生也好,这个恩田里边果报也极大。举两个公案,都是佛经上的。有一个砍柴的樵夫,他到山上去砍柴,碰到一次大风雪,山全都封道了。他在山上又饿又冷,倒在地上动不了,快死了。山上有一只熊,很慈悲,它看到樵夫倒在雪地上快死了,就把他背到洞里,用自己的体温去温煖他,再拿东西给他吃,慢慢地使他恢复知觉。这样调养了十来天后,天晴雪化了,樵夫也康复了,熊就送他回去,给他指路下山。临别叮嘱他,碰到打猎的,千万不要提起到过山洞见过大熊。樵夫应允后下山了。下山之后,碰到打猎的人问:「你有没有看到大的野兽,告诉我,我们可以给你钱。」樵夫贪财利而忘恩负义。他说山洞里有只大熊,比世间上一般的熊要大得多。猎人们根据樵夫的引导猎杀了熊,烤了吃并分给樵夫一块肉,当樵夫伸手去拿肉的时候,两只手就断下来了——马上感报应,现世就报。

还有一个公案,一个人掉到水里,快淹死了。有一头九色鹿,毛有九种顔色,一对角是白色的,极好看。这头鹿拼尽全身的气力,把他从水里送到岸上。溺水的人当然很感谢,因为鹿长得不寻常,恐怕打猎的人要捕它,鹿就请他不要说出自己在哪里。后来王妃梦见九色鹿,希望得到它的皮和角,就托病请求国王找到这只鹿,国王就下令在全国重价征求九色鹿。溺水的人贪重赏忘恩负义,就向国王汇报自己知道九色鹿在哪里,当时他脸上就长了癞疮。当他带领着国王的部队找到九色鹿,正要射杀时,鹿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国王听到之后,大为惭愧,下令从此不得伤害九色鹿(参见《九色鹿经》)。

畜生里对自己有恩的,也不能忘恩负义,否则是很重的现报,这还仅仅是花报,第二辈子的报还更重。畜生道如此,人间也一样。人间对我们有恩的,如果忘恩负义,不报或恩将仇报,果报也是极大的,反之亦然。

我们掌握这些原则,就不会做错事,要改命就在这些地方自己改,不要去算命,算命不一定算得准,而佛说的事情,决定可靠。

由德别者,施持戒人,得亿倍果,乃至施佛,得无量果。

「施持戒人,得亿倍果」,施持戒的人,一亿倍的果报。「乃至施佛,得无量果」,佛的功德最高,施佛是无量、不可数倍的果报。

丙四 施福最胜

颂: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

最胜有三:一、解脱人施解脱人,其福最胜。二、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亦为最胜。三、八种施中,第八最胜。一、随至施,随近已至,方能施与。二、怖畏施,见财欲坏,宁施不失。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谓习先父祖所行惠施。六、希天施,谓欲生天也。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除悭吝,为得瑜伽定也,为得上义涅槃乐也,而行惠施,名庄严心。

哪一种施福报最胜?第一种,「脱于脱」。两方面,能布施的跟受布施的都是最高级的,「脱于脱」,已经解脱的,那就是无学,阿罗汉对阿罗汉供养。或者是三果,离开欲界的,供养三果以上的人,这个福报就最大。阿罗汉对阿罗汉,是无学对无学,那是最高的。佛与佛之间的供养,那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种,「菩萨」,对菩萨供养。菩萨功德大,他修六度万行,他的「惠施」是「普利乐」诸众生,因为菩萨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即使他还没有解脱,对他做供养,功德也极大。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并没有成阿罗汉果,太子身的时候还是凡夫的相,虽然没有解脱,布施他,功德也极大。

还有一种,「第八施最胜」。印度有八种布施,最后一种最胜。第一种,「随至施」。「随近已至,方能施与」,你跑到我面前来,我才布施你,是「随至施」。第二种,「怖畏施」。害怕,看到财要坏掉,快被国家没收了等等,赶快布施掉,或者是人家逼你,害怕了就布施。这是「怖畏施」。「宁施不失」,情愿布施,不要损坏了,白白给了,布施毕竟还有功德,总算还是好。第三种「报恩施」,是好的,报人家的恩布施。第四种,「求报施」,差一点,要求福报等等的布施,但也能得到一定的效果。第五种「习先施」,过去祖先传下来的方式,他也根据这样的方式去做。也是好的,也属于布施之一。第六种,「希天施」,希望生到天上去而布施。第七种,「要名施」,布施是为了要抬高自己的名气、名誉,是求世间福报的,这也能得一点果报,但是不太大。第八种「为庄严心」布施,为使自己心除掉悭贪,「为得瑜伽」,为得定,为得涅槃。这样的布施,是为了使自己的心成为最庄严的。第八施就是指这一种。

布施功德最大的有三种:一种是解脱的人对解脱的人,能布施的是无学,受布施的人也是无学,当然最大。第二种,菩萨虽然没有解脱,但是发了菩提心,普利一切众生,布施他功德也极大。还有第八施,是为庄严自心,为了使心离开烦恼、悭贪,为了得定来庄严自己,为了达到涅槃。总之,这类布施福报最胜。

丙五 施福无量

论云: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

这一科还是校量布施功德。经里说布施预流向得「果无量」,预流向是见道的。布施预流果,果报更大,布施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报越来越大,一层一层校量上去。有没有布施非圣者,也能得无量的果报?

颂:父母病法师 最后身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释曰:一父,二母,三病人,四法师,五最后身菩萨,谓王宫生身,住最后有也。

这五类的人,虽没有证到圣果,布施他们,果报同样无量。哪五种?一个是父,一个是母,一个是病人,一个是法师,一个是最后身菩萨(就是释迦牟尼的太子身)。在父母面前的供养福报极大。父母是长养我们色身的,当然孝养他们功德无量。所以我们尽量劝在家的佛教徒,一定要孝养父母。出家的也不要忘恩负义,既然离开父母了,就要经常给他们回向,心里总要忆念到父母。我们每年七月十五都要举办盂兰盆会,目的也是要出家人孝养父母。希望出家人在这七天里好好念经,不要应付了事;不要为了法会的红包而念。否则是自己放弃培福的机会。在这七天,自己尽量以孝顺的心来诵经,报父母恩。这样做了,在生的父母能够寿命延长、福智增长,过世的父母由你回向的功德而得到超度。这些都是自己培福的最好机会,如果错过了,很可惜。

第三个是病人,病人是苦恼的,你解决他的困难,功德无量。

第四个是法师。法师说法,长养我们法身。说法要如法地说。如果乱说,法师自己的罪很大,你供养他功德也就不大。依佛的法如法的、没有改变的、真正为度众生苦、不为名闻利养的动机来说法,这样的法师,供养他功德极大。

(法师)为诸世间大善友故;无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开示世间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故。以要说者,善说法师,乃至能为佛所作事。(《俱舍论》卷十八)

《俱舍论》里说,法师是我们最大的善友。世间一般的善友教我们做生意,教我们一些技术、经验,固然对我们有好处,但是修行成佛的那些事情、那些道理,却一定要法师才对我们讲。我们现在对佛法的道理一点都不知道,等于瞎子一样,无明把我们眼睛遮掉了,而法师可以布施我们慧眼,令我们开慧眼。世间的、出世间的,怎么样达到安乐,怎么避免危险,法师都可以告诉我们。甚至于使我们生起无漏法身,得到法身慧命。如果扩大一点地说,法师做的事情就是代佛宣化,佛的事业他已经负担起来了,所以供养这样的人当然就功德大。

最后一种就是最后身菩萨,是这一辈子要成佛的菩萨,释迦牟尼佛在去菩提道场之前,没有证果,是最后身菩萨,虽然还没有证果,你恭敬这样的人,福报同样无量。别说是最后身菩萨了,只要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你对他造一个罪或者培一个福,果报都极大。因为他的心无量无边,一切众生都是他要度的,你对他造罪,果报也同样无量无边。我们都是凡夫肉眼,看不到哪个人发了菩提心,所以我们情愿克制一下,对任何人都谦虚、谨慎、恭敬,不要我慢贡高,不要对某些人表现得刻薄,瞋心大,或者是捉弄人、讥笑毁谤人……他假使是一个菩萨,那你糟糕了,罪就造得很大很大,那个债还也还不清。所以我们宁可小心一点,我们毕竟是肉眼,对方是什么人还不知道,他是不是发了菩提心也不知道,发菩提心的人不会脸上贴个标签的。

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福。

即使是凡夫,有这五种人,如果供养他,果报跟供养圣者一样,是无量的。这是我们改造命运的方法。改造命运也好,培福也好,原则性的要点都讲了。

乙四 戒修

丙一 戒

颂:离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坏 依治灭净等

身三口四,诸不善色,是名性罪,以性罪故,名为犯戒。言遮罪者,非时食等。离犯戒及遮,俱说名戒。

经里有说到「施戒修」,「施」讲了很多,下面说「戒」跟「修」。

这是说持戒的,什么叫犯戒,什么叫遮。身三口四的杀、盗、婬、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是性罪。什么叫性罪?不管佛制也好、不制也好,跟你说了也好、没跟你说过也好,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犯了它,客观的规律——将来必定感恶道果(重则地狱,轻则傍生),这是性罪。性戒不要人制的,你说「我不信佛的,我造这个,不会去」,不行的。你信也好、不信也好,你是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你杀了人,决定下地狱,这是客观的规律。就像拿东西放在火里烧,决定要烧掉的,没有话说的。一个火坑跳下去要烧死的,你不相信,说烧不死,跳下去,一样死。这是性戒。颂文「离犯戒」,就是离开犯性戒的身三口四。

「及遮」,遮就是遮戒。为了护持性戒,佛慈悲教我们这些不要做、那些不要做,以帮助防止犯性戒的罪。比如不要跟女人太接近,握手、拥抱之类的,这不是性戒,但是这个事情做了,就会引起你犯根本罪婬戒,所以叫你不要做。出家人最好是不看女人,《法华经》「安乐行品」有说,在女人面前,眼睛不要随便去看她,笑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露出牙齿来。那都是在女人面前的一个界限,防止生起贪婪的心。这样做,并不是搞得不自由,是保护自己不会犯性罪。又如非时食也是遮罪,也是防止犯性罪的。持好遮戒,就不会犯性罪。

「离犯戒及遮,俱说名戒」,不做身三口四的性罪,也不做那些遮罪,叫戒。

明戒四德:一、非犯戒坏,离前犯戒也。二、不为犯戒因坏,因者,谓贪等烦恼也。三、依治者,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四、依灭者,灭谓涅槃,回向涅槃,非胜生故人天生也。颂言净者,具上四德,戒名清净,与此相违,名不清净。

「明戒四德」,帮助具有四德的人,才叫持戒清净。第一,「非犯戒坏」,没有犯性罪、没有犯遮罪。

第二,「不为犯戒因坏」,犯戒的因是烦恼心。犯戒的因也没有很厉害地起来,不为烦恼因坏,没有起极大的烦恼心。虽然事情没有做,但是一天到晚心里烦恼重得很,都想做,也是戒不清净。戒清净才有功德,戒不清净没有功德。

第三,「依治」,「谓四念住等,治前犯戒及彼因故」,经常修四念住来对治犯戒的因——烦恼,这样就保证不会犯。如果不对治,有的时候忍不住会做,经常对治把它压下去,不容易犯。不但是没有做,没有起烦恼,而且要修对治法。

第四,「依灭」,最后「回向涅槃」,不是回向世间福报的。

戒四德:一,性罪也没有做,遮罪也没有做。二,不但身口没有做,心里也是干净的,没有动烦恼。三,不但不动烦恼,而且在修对治法把烦恼对治下去。因为凡夫烦恼根子没有断,需要对治道;圣人断掉了烦恼,对治道就不需要了。对治就像警察经常在旁边监督,如果警察不在,靠不住又做坏事。四,所修的戒功德回向将来解脱涅槃,持戒的目的是求解脱,不是为人天福报。具四德的叫持戒清净。我们经常说具德师父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持戒清净,这就是四条标准。

丙二 修

颂:等引善名修 极能熏心故

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从定里来的智慧叫修慧,因为改变心、净化心的力量,定最大,没有定,单是靠闻、思,力量不够的。什么叫定?等引叫定。什么叫等引?「离沉掉」叫「等」,心里没有昏沉,又没有掉举,平等持心,是「等」。「等」就会「引生功德」,把心定下来之后,功德就能够生出来,靠定能生很多功德,叫「等引」。「等引」就是定的异名,定中的善,叫修。如果没有得到定的善法,严格的讲不能叫修。

那我们现在没有得定的,不是修行?也不是。闻思是得修、得定的前阶段,从戒慢慢到入定。这是朝得定、得修的路上走,寛泛的说,在闻思阶段、持戒的阶段也叫修。严格的修,是得了定以后,这是法相的界限。等于说真正的僧宝是贤圣僧,证果证道的,但是凡夫僧是贤圣僧的因,没有凡夫僧,贤圣僧哪里来呢?所以广泛地说凡夫僧也属于僧宝。修行真正地能够转化我们的身心的是定。

「等引善」为什么叫修?「极能熏心故」,一切功德就靠定的力量培养起来,如果没有定的培养,功德是不牢固的。我们经常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泥坯子的菩萨,虽然看起来很像菩萨,但一经水就化成泥巴了。要窑里烧一下,成了陶器、瓷器了,泡在水里才不会化。定火一烧,化不掉了,所以定很要紧。

我常鼓励年轻人多修习不净观。初修的会看很多不净的书,看很多白骨的照片,乃至看死人腐烂的样子,当时看的时候很恶心、想呕吐。但时间久了,看到好看的,又忘掉了。这是因为没有得到定,如果得定之后,效果就很厉害了,只要作意一观,呕吐的现象都会现出来。再漂亮,里面一模一样的都是尿、大粪、痰、鼻涕、脓、血,人的气味包了一层皮就闻不到,其实脏腑里的气味是很不好闻、令人作呕的。如果真正观想得成就了,得了定之后,那马上见效了。

我们讲过,一个比丘,一个漂亮女人有心要勾引他,对他笑笑,牙齿露出来,好像很漂亮。比丘一看——白骨,再一观——整个身体是白骨,可怕。一修,阿罗汉果都证到了。不但没有受害,还帮助他证阿罗汉果。所以利根的人不在乎。

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时解脱,一种不时解脱。不时解脱的人,哪里都不害怕,什么因缘都可以引起他证果。时解脱就不行,没有好的饮食,肚子饿得慌,证不到;生活不好,也不好证;住的环境太吵闹了,也不行;没有善友、具德师父开导,也不行。要等好的机会才能证道。这是利根钝根的差别。我们自己可以观察自己是钝根还是利根:如果自己信佛是感到佛教道理非常好才信的,那是利根;如果是听了人家说好就信的,是钝根。

利根不是天生的,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是自己的宿习造成的。钝根可以通过练根成为利根。如果是钝根,赶快想办法练根,向利根发展,那要多学教。利根的,则要赶紧好好修行把它巩固起来,不要退下去,因为我们还是凡夫,会退的。

丙三 戒修果报

颂:戒修胜如次 感生天解脱

戒感生天,就胜为言。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修感解脱,就胜为言,理实持戒,亦感解脱,不如修也。

什么叫持戒,什么叫修行都讲了,修是定。什么叫修呢?「等引善」,定中所修的善法叫修,最能改变我们的心。那么「戒」和「修」有什么果报?「戒修」的果报,从殊胜的方面说,戒是感生天,修是感解脱。但是从一般的说,都会有。

「戒感生天,就胜为言」,就力量最大的来说,持戒感的果报是生天。「理实布施,亦感生天,不如戒也」,照实际说,布施也可以生天,但是力量没有持戒的力量大。布施感的是大富,持戒感的是尊贵,天是比人更尊贵,所以持戒能生天。

「修」,定中的修善法,得到的果报,从殊胜的说,得解脱、涅槃。但是依实际的来说,持戒也能得解脱,但是力量不如修大。

我们以前说过持戒能证解脱,戒叫解脱,是有财释,持戒能得到解脱的果。但是戒要得解脱的果,中间两个东西不能少,一个是定,一个是慧。没有定慧,单靠戒是得不到解脱的。但是不能说它不能得解脱,有戒的基础,加上定、慧两个条件,就能得解脱。所以戒也可以叫解脱,但是力量不如修大。

修慧是从定里边出的慧。修慧会引生无漏智慧,无漏智慧是定中的,没有定,絶对不会生无漏的智慧。无漏智慧一生,那才是断烦恼,才能感解脱的果。真正的解脱要从定中来的,没有定,解脱是得不到的。但是泛泛地讲,戒也是能够感到解脱果的因素之一,不能说它不能感解脱果,但是力量没有定那么厉害。戒要通过定的阶段才能生无漏慧。定跟慧的关系最近,戒跟慧的关系差一点。

持戒的人固然清净,但要求解脱,还得要智慧,持戒不能离开智慧。将来讲「随眠品」的时候要讲到戒禁取。外道不如法的戒条,条条框框固然是戒禁取,佛教里如果固执仅仅持戒就够了,不要修其他的方法了,这也属于戒禁取。因为持戒固然能得到解脱,但是单是持戒,后头的定、慧不修,也不行。说得严格,这也是戒禁取了,所以戒禁取的范围包含内道、外道。但是不要执著这一点,「持戒是戒禁取,我不要持戒了」,那更糟糕,成佛的基础都给挖掉了,成佛就没有希望了。戒是要,但是单凭戒是不够的。戒的范围很多,这个戒就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上面也有道共戒、定共戒。道共戒是跟道同时的,如果依道共戒的高度来说,成佛就是靠它,哪怕成佛都离不开道共戒的。这是因为道共戒是含智慧的,不要执著单是别解脱戒,所以说不要死在戒下。这话我们经常说。

有人把整个戒的一个整体的概念丢掉,就执著一个小的,紧紧地钻在牛角尖里出不来,那就是戒禁取。所以要看戒是为什么而设的,戒的目的是生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这个道理通了,戒顺着这个道理走,不会错。如果执死了,把后头的事情忘掉,那就自误,钻牛角尖或者走死胡同,那就成了戒禁取。我们学法不要学死了,也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