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又名《达摩禅师论》,中国僧人假托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撰典籍,着者不详,一卷。 已知在敦煌遗书中存有两号:伯2039号(首尾完整)与北新1254号(首残尾全),文字略有差异。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中,已综合两号录为全本。考虑到古代佛典在传抄中颇有增衍嬗变,形成异本的情况,在此将两号分别录文,以供参考。详情请参见《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题解。 录文一以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自知录

    凡二卷。明代云栖袾宏编。书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系就明代袁了凡所著劝善之书‘阴骘文’加以改变,成为具体之实践德目。内容分为善、过二门。善门包括忠孝、仁慈、三宝功德、杂善;过门包括不忠孝、不仁慈、三宝罪业、杂不善类等,详为判别善恶功过。其德目之分类、善过之评价,详尽精细,几网罗日常生活之一切。本书问世后,令‘功过格’思想深入民间,形成一般民众积阴德之观念。

     祩宏
    1万字2个月前
  • 谛义证得经

    亦译《入谛义经》。印度耆那教经典。作者乌玛斯伐蒂。全书共10章339节。全面系统地阐明耆那教的基本教义和学说,包括伦理观、逻辑学、心理学、宇宙结构学和本体论,是最优秀的概论性代表作。得到白衣, 天衣两派教徒的共同承认。各章内容:(1)正见,正智、正行是为解脱道,正见即是对七谛义的信仰,包括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正智有五种,即感官智、圣典智、直观智、他心智、完全智,此由直接和间接所得。(

     乌玛斯伐蒂
    0万字2个月前
  • 法华经文外义

    《法华经文外义》,中国僧人所撰佛教经典疏释,作者不详,一卷。 本文首残尾全,卷尾有尾题及题记:「法华经文外义一卷,一校竟,大统十一年岁次乙丑九月二十一日,比丘惠袭於法海寺写讫,流通末代不绝也。」原卷启功题签。本疏以问答的形式,对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思想,多有引申发挥。由於卷首残,不得见其全貌,但据文内尚存的不同层次的内题:如「料简文经理经」、「二智」、「次明因缘」、「烧舍宅者」、「净土者」

     佚名
    4万字2个月前
  • 相好经

    又名《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本行品第八》。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s4678,首尾俱全。北闰55(《敦煌劫余录》谓系《观佛三昧海经》之异译本,误)、s2686,此两号前者首存尾残,后者尾存首残,两号相缀,恰成完璧。另有北日85,s22,2130、2300、3593等。此经乃割裂《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观相品》及《本行品》中关于佛各种相好的文字拼缀而成,以供信徒持诵观佛三昧。经中谓:“如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大乘起世论

    《大乘起世论》,中国佛教禅宗僧人所撰典籍,作者不详,一卷。 本文献以自设问答的形式,论述了禅宗修持诸多要义。前有序文,後有结偈。作者认为真谛之门幽秘,即使圣者也难以知晓,必须行者本人亲证。主张先须安心,并要善於发现与亲近善知识。如果不能得遇善知识,则难以证知真谛实相。主张修行者必须不起分别智,不起一念,不见一物,但又反对不作一事,不为一事的枯禅,主张行住坐卧,随时都在禅中。问答部分的结尾,以机锋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菩萨总持法

    《菩萨总持法》,又名《破相论》、《契经论》、《破二乘见》,中国禅宗僧人所撰典籍,着者不详,一卷。 本文献在内容上与托名菩提达摩所撰的《观心论》有类似之处,因此,两者可能有密切的关系。但在本文献中对「三时说」及「参斗陆升乳糜」等譬喻提出独特的解释,还出现「见性」、「了了见性」及「顿悟」等禅宗南宗特有的术语。因此,对本文献在中国佛教史及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有进一步认真研究之必要。关於这一点,可参见田中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入菩萨行论广解

    《入菩萨行论》(bodhisattvacaryavatara,梵),印度後期大乘佛教经典。古印度着名佛教学者寂天(sāntideva,梵)着。寂天为後期大乘佛教瑜伽中观派的主要理论家,约生活於公元八世纪左右。本论全由偈颂组成,共十品,言简意赅,从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後期大乘关於菩萨修心的主要理论,是一部重要的着作。 本论在北宋曾由天息灾自梵文译出,称《菩提行经》,谓是龙树所造

     寂天
    17万字2个月前
  • 观经变像经文偈颂

    《观经变像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於南宋赵智凤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观经变像龛。 全国石窟中观经变并不鲜见,但变像与变文并列的不多;规模如此宏大、内容如此丰富则甚为罕见。特别是「十六观」的造像取材,他处多以刻韦提希夫人像为正,本龛却刻了十六个不同阶层的男、女人物像,并把各观想中经文浓缩成二十字的偈颂刊刻在图旁,为各处石窟所罕见。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三圣御制佛牙赞

    《三圣御制佛牙赞》,北宋太宗、真宗、仁宗所撰赞佛牙诗。曾於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立石,时称「三朝御制佛牙赞碑」,可参见《佛祖统记》卷四十五。根据大足碑刻尾记,大足此碑刻转录自庐山西林乾明寺,则可知大足此碑刻实际是北宋《三朝御制佛牙赞碑》之辗转复刻,甚可珍贵。敦煌遗书中藏有仁宗赞佛牙诗,题作《李相公叹真身》,文字略有参差,可参见斯4358号。 该《三圣御制佛牙赞》位於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下部,额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经文偈颂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於南宋僧人赵智凤主持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中部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 该龛变像与变文并举,刻佛前生、现世,因地修行、行孝报恩事迹各六组图像,为高浮雕,宣扬佛难舍能舍,难为能为的种种自我牺牲精神。该龛是全国石窟群中最大的一龛,在石刻造像中变像与变文并举是前所少见的,是研究同类题材造像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父母恩重经变经文偈颂

    《父母恩重经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在南宋僧人赵智凤主持镌刻的父母恩重经变龛。父母恩重经变龛,位於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中部,图文并举。情节连贯地刻绘出父母抚育儿子成长的「十恩图」。 全国石窟群中,刻变像与变文并举的《父母恩重经变》仅此一例。龛刻经偈颂文,与安世高、鸠摩罗什先後译的《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均大异。石刻「十恩图」颂虽然多处提及慈觉禅师宗颐,但所言又浸透儒家伦理观念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佛性问答

    本文献为佚名经论,因经中有「信行窃闻」一句,并从经论所述内容来看,多次引经证《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事迹,由此判断,当为三阶教经典。唯存一卷,且首尾均残缺,但从文意看,内容基本完具。今名为整理时所拟。 本文献首尾均残,无法得见全貌。原文有断句。现存通篇大致可分为三大部份:一是解释佛性观,并具体说明十种观行。二是以大量篇幅解释真如佛性,以说明法性无生、无为染净、从缘来去。文章认为体行两性均为真如佛性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地狱变经文偈颂

    《地狱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在南宋僧人赵智凤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西部地狱变龛。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即兴自说

    《即兴自说》是巴利三藏经藏《小部尼伽耶》中的第三经。本经共分为八品,每品含十经,共为八十经。每经由长行和偈颂二部分组成,长行是叙述诗体,偈颂是佛知见此事体後感兴而发之偈颂,所以这是一部佛借一事一物向众生说法的隽永的小经,读起来通俗易懂。偈颂部分所含义理又发人深省,揭示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道理。 经名原作udāna,有人转译为「无问自说」,有人只译为「自说」,因原词还有感兴语之意,故译为「即

     佚名
    4万字2个月前
  • 大乘无尽藏法

    中国佛教典籍,三阶教创始人信行所撰,一卷。 本文献是信行的早期着作,也是三阶教的基本典籍之一。信行在该文献中论述了三阶教的基本理论、修持方式以及自己创立三阶教的早期活动,对於我们研究三阶教的历史与思想均有重要价值。 本文献最早为日本矢吹庆辉发现於大英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为斯2137号。该卷首尾均残,卷下部亦有若干残缺,无首尾题。矢吹庆辉将其拟名为「信行遗文」,录文收入其所着《三阶教研究》之资料篇

     信行
    0万字2个月前
  • 楞严解冤释结道场仪

    中国佛教典籍。宋释祖照集。八卷。明清云南阿吒力僧常用科仪。 本科仪主要依据《大佛顶首楞严经》编集而成,必须与经配合才能举行法会。仪文对佛教设立道场的目的、次序、需要的器具、安置的佛像以及设立道场的始末都作了说明,是研究中国佛教科仪的重要资料。仪文所引兴福禅师《楞严疏》,不见历代称引,为研究《楞严经》的新资料。 仪文中有政和年号,则此科仪之编成不早於北宋徽宗时。仪文卷首题「眉阳慧觉寺长讲沙门祖照集

     道和
    7万字2个月前
  • 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是巴利三藏中经藏《长部尼伽耶》的第二十二经,又名《四念处经》。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即以修习四念住,内观身、受、心、法,了知「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想,修得慧观,知见苦、无常、无我之三法印,达至「於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诸漏断尽,达於涅盘之境。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有别於部派佛教时期偏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大隧道本生

    《大隧道本生》选译自巴利三藏经藏之第十一经《巴利本生》。本生一词是说众有情因业力因果而生死轮回的故事,佛本生说的是佛陀前生的故事。这些本生故事散见於各部派的经典中,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把所有佛本生收录在一起辑成《巴利本生》,内含547则本生,皆为偈颂,或说是格言警句式的叙事诗,如果只读这些偈颂可能不易理解,因而在本生经流传的同时,就有讲述完整故事的散文体本生经传流布,二者配合起来,珠联璧合。由於按斯

     佚名
    2万字2个月前
  • 销释金刚经科仪

    又名《金刚科仪》。中国佛教典籍。宋释宗镜述。一卷。明代至今云南阿吒力僧常用科仪。 本科仪主要以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依据编集而成。必须与坊间刻本《金刚经》(卷首为奉请八金刚、四菩萨)配合才能举行法会。是研究中国佛教科仪的重要资料。 本科仪不见於我国古代经录,也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日本《续藏经》收有清道光年间抄本《销释金刚经科仪》和明嘉靖三十年觉连重集《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佚名
    2万字2个月前
  • 地藏慈悲救苦荐福利生道场仪

    中国佛教典籍。宋释元照集。四卷。明清云南阿吒力僧常用科仪。 本科仪主要以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依据而编集。包括仪文两卷,提纲、密教各一卷。举办法会时不仅仪文、提纲、密教交叉使用,而且还要依行仪的过程逐品唱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在现存科仪中较有代表性。是研究佛教科仪的重要资料。 本科仪不见中外佛书着录,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元照
    4万字2个月前
  • 注心要法门

    《注心要法门》,唐代着名僧人宗密对澄观所着《心要法门》的注疏。一卷。

     圭峰宗密
    1万字2个月前
  • 大黑天神道场仪

    中国僧人所撰典籍。着者不详。卷数不详。宋代大理国阿吒力僧用科仪。 本科仪无题名,内容未见於历代大藏经,现标题为整理者拟名。 本科仪1956年8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北汤天董氏宗祠发现,现藏云南省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依原卷制有缩微胶片,但有错简。 本科仪与大理国写本宗密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分抄於同一蝴蝶装纸册的两面,周泳先、杨延福在五十年代整理时认为後者为大理国写本,而前者则是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广施无遮道场仪

    中国僧人所撰典籍。着者不详。卷数不详。宋代大理国阿吒力僧用科仪。 本科仪无题名,内容不见於历代大藏经。现标题为整理者拟名。本科仪为佛教密宗无遮道场仪文,是研究佛教中国化和中国佛教早期科仪的重要资料。 本科仪与《大黑天神道场仪》一样,於1956年8月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北汤天董氏宗祠发现,背面抄有大理国写本宗密撰《圆觉疏》,现藏云南省图书馆。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

    《佛说消灾延寿药师灌顶章句仪》,略称《药师科》、《药师科范》。六卷。宋代以後中国僧人着述。明代以来云南阿吒力僧常用科仪。

     佚名
    4万字2个月前
  • 护国司南抄

    《护国司南抄》,中国云南僧人所编纂的汉传佛教经典疏释。纂集者为云南大长和国内供奉僧、崇圣寺主、义学教主、赐紫沙门玄鉴。原书有疏释五卷,《校勘录》一卷。玄鉴纂集该文献的时间为云南大长和国安国六年(公元908年),今存本为大理国保安八年(公元1052年)释道常抄写疏释一卷。

     佚名
    2万字2个月前
  • 金刚五礼

    亦称《姚和上金刚五礼》。佛教颂赞书。作者不详(或为“姚和尚”)。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共有五首偈颂,每首均以“一心敬礼”起头,前三句逐一赞颂释迦牟尼佛之法身、报身、化身,后两句赞颂“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藏”。研究者或谓是僧徒们在念诵《大般若经》时穿插在各处念诵的礼赞文,可备一说。本文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本名《孝顺设供拔苦报恩道场仪》,又名《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教诫仪文》,中国佛教典籍。南宋四川绵竹大中祥符寺僧人思觉集。八卷。明清时期云南阿吒力僧和应赴僧常用科仪。

     佚名
    10万字2个月前
  • 二曜金刚合璧

    《二曜金刚合璧》,民间流传的反映日曜崇拜与月曜崇拜的文献。作者不详。一卷。 该文献包括《佛说日光经》、《佛说太阳经》、《佛说月光经》、《佛说太阴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纂》等五种「经典」。合刊为一册。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金刚经赞集

    《金刚经赞》,又名《金刚赞》。每首赞颂五言八句,共五十首赞颂。中国人撰,作者不详,一卷。 敦煌遗书中,题为《金刚经赞》的文献较多,经笔者调查,初步可分为三类:一为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等,即本文所介绍的文献。二为俄Дx296号《金刚经赞一本》、伯3645号《金刚经赞文》、斯5464号《金刚经赞》等,七言四句为一赞,共二十个赞。三为伯2184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後序并赞》等,四言十二句为一赞

     佚名
    6万字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