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九卷,法称着 僧成释 法尊译,明代根敦珠巴(僧成,1391—1474)著。现代法尊法师由藏文本编译为汉文本,198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是对法称“因明七论”之首《释量论》的注释,依原书分为自义比量、成量、现量、他义比量4品,论释因明基本学说。
亦名《正理一滴》、《正理方隅》。佛教因明书名。因明七论之一。古印度法称著。一卷。德格、北京、那塘等版的藏文《丹珠尔》中有译本。汉文有王森与杨化群二人各自的译本,藏文还译有律天和法上的注释,莲花戒的《正理滴论所破前宗略说》和胜友的《摄义》。藏人自撰的注释有贾曹杰·达玛仁钦的《正理滴论嘉言心要疏》。全书分为三品:第一品略讲现量的性相及四种差别第二品是为自比量品,讲因三相及三种真因,于未缘到因较详第三
宗喀巴大师造,法尊译。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自印度传入中国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印度佛教对中国藏传佛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由印度佛学而来的中观思想为中国的藏传佛学注入了思辨性,而对中国西藏佛学的中观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就是龙树的《中论》和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其中又以《入中论》的探究最为出色,中国佛教学者宗喀巴所著《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就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观思想的诠释与重构,体现了中国佛
月称造颂,法尊译讲。隆莲比丘尼笔记。《入中论》。古印度月称著。分十一地。解释和阐明龙树所著的《中观论》的论著。从“发菩提心”起讲到“佛果功德”止,详论入观次第。其中第六地,讲解慧度、决择二谛,盛破唯识,是全书重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必读论著之一。
毒语心经,又称毒语注心经。日本白隐慧鹤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仅短短二百六十字,然实为诸佛之心要、般若之钤键。历来注疏解读不下数十百种,但多就名相上进行诠释,从教理上进行论述,宗门中人虽也时常拈提其中一二语句作为话头参究,但少有作全篇之提唱。日本江户时代临济宗禅僧、中兴临济宗之一代大师白隐慧鹤(haku ekaku,1685-1768或1686-1769),被誉为“五百年间出的大德”,从正受
宗喀巴大师根据佛护、月称二大论师所作的「中论释」而制「中论疏」,这部疏是成为西藏佛教学者学习龙树菩萨中观宗的主要论典。全书共十四卷以疏释中论二十七品论文,每品疏文都分为「释品文」、「引经证」、「示略义」三段。兹将每品疏文中的「略义」译出,冠以「中论略义」,供研究中观宗义者的参考。译误之处,希望读者指正!
宗喀巴造,法尊译。世尊悲悯众生,演说八万四千法门,皆为引导众生通达真实,断除轮回根本。然欲通达诸法真实,首须辨明经中之了不了义,若不随行了义契经,仅依不了义经,则无法通达诸法实相,若不证究竟空性实相,则生死根本难断。故辨明了义不了义至为切要。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是宗喀巴大师抉择空性正见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论,论中详细判别“何谓了义与不了义?”并引《解深密经》、《无尽慧经》等诸多经论,精辟辨析
中论文句释,原名「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僧成释。僧成(1391-1474),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宗喀巴的大弟子之一,是哒囧瀬喇嘛的第一世。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一卷,法舫译,徐珂序。收于大藏经补编 第07册。
宝无畏王大师(1728-1791)造。“地道”一词分别指大乘地小乘地与五道之义。在论中即提到,就像草木山林等一切动不动法皆是依于大地而生;世出世间无量功德亦皆从三乘所生,故称为“地”。“道”则指由于修行现观即能开辟前往解脱果位之道,如同道路故以此立名。此书即主要阐明五道十地之意,亦略摄三士道之大纲。透由此书,能令学人系统性的研习各乘地道之差别与性相支分,并种种不同的断证功德,建立对修道基础的认识
瑜伽师地论戒品纂释,二卷,宗喀巴释论,民国汤芗铭译纂。大藏经补编,第08册。
阿耨楼陀造,一卷,法舫译,南传巴利佛教中作品。大藏经补编,第07册。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一卷,宗喀巴造,汤芗铭译。明建文四年(1402年)成书于热振寺。系《瑜伽师地论》中菩萨戒品的注释。乃集诸家注释之大成,系统阐述佛教戒律,告诫僧众必须严持戒律以及如何遵行戒律。对当时整顿西藏佛教有一定影响。
《摄大乘论》。古印度无著著。汉文有三个译本: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北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其中真谛和玄奘的译本影响较大。该书是对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入中国)的“摄大乘品”的解释论述,对比小乘,阐述大乘教义, 着重宣传瑜伽行派的观点。此本为今人吕澂根据西藏传本重译。
大乘修心七义论释,一卷,民国慧海等译,无着贤菩萨造。大藏经补编,第09册。
龙树造,法尊译,弘悲科摄,七十空性论,亦称《七十颂空性论》,《中观六论》之一,龙树论师著,熏努却、年达玛札、库译师等合译,后重新校订,共74颂。着重论述物质无生无灭,排除与佛说经典有异的一切邪说。利他和月称两位论师作注。
《菩萨戒品释》即印度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的第四十卷至四十二卷首,是宗喀巴大师在1399年针对当时藏区佛教界部分修习大乘佛法但不守戒律的人所造,全论分为五卷,由三部分组成:总明持戒、广辨戒相、总结劝学,其中广辨戒相是其主体,系统阐述了菩萨戒由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组成的缘由、殊胜、受持的条件及经戒的四重戒四十八轻戒不同。宗喀巴大师在《菩萨戒品释》开篇便以偈颂的
集诸学颂,一卷。亲教师寂静菩萨造,民国赴藏学法僧超一译。大藏经补编,第10册。
《缘起赞》,亦译《缘起颂》,全名《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大师世尊善说心藏》。关于撰写的缘起,在宗喀巴传记中有一段描述:宗喀巴从青海来到西藏求法期间遇到了许多问题,尤其面对十几种缘起性空观不知如何选择,在苦苦思索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目睹文殊菩萨显身,获得授记说:将来您依龙树、提婆两位论师的加持可以开悟。后来,他梦见龙树、提婆、佛护、月称、清辨,佛护论师亲手将自己的《中论注》放在他的头上。梦醒后
菩提道次恒修教授,一卷(四种),札迦大师说,民国苾蒭释法尊译。大藏经补编 第10册
全称《胜遍主大金刚持道次第开显一切密要》。藏传佛教著作。宗喀巴著。明永乐四年(1406)成书于西藏绛巴林寺。藏文木刻版为四百五十叶,汉译本(法尊译)为二十二卷。为大乘佛教密宗修行次第的论著。书中强调学密必先学显、通显,后又必须进入密乘。把一切密宗经典归纳为事、行、瑜伽、无上瑜伽等四部,而以无上瑜伽为最高,同时又不轻视其他三部,认为应循序修学四部。全书以四分之三的篇幅讲无上瑜伽,以四分之一讲其余三
一卷,达瓦桑杜译英,伊文思温慈编注,赵洪铸译汉。本书汇集密教训语,按二十八门分列,为古德密拉热巴尊者传鉢人瓦波拉杰上师所纂集。时在西历十二世纪之中叶,上师为藏东瓦波省人,称为瓦波拉杰者,名以地显也。诞生於西历一千〇七十七年,示寂於一千一百五十二年。书中别称为冈波巴上师,盖指师为西藏崇法统治者隆赞岗波王之转生也。王薨於西历六百五十年。 上师着有关於大手印法及为喀觉宗特有教义之论文多种,略同本书所载
菩提道次第论极略颂,一卷,又名诸功德根本颂,西藏宗喀巴大士着,民国赴藏学法僧超一译。大藏经补编,第10册。
菩提道次第论摄颂,一卷。又名诸善乐根本颂,西藏宗喀巴大士造,民国赴藏学法僧超一译。大藏经补编,第10册。
略称《十住心论》。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弘法大师空海(774—835年)著,淳和天皇敕撰,大概成书于天长7年(830年)。此为空海的代表作,又是天长“六本宗书”之一。此书基于《大日经·住心品》的思想,把真言菩提心的展开分10个阶段加以说明。第一到第三是异生羝羊住心(凡夫贪欲如牡羊)、愚童持斋住心(相信世间道德说教,如愚童一样检点自己的言行)、婴童无畏住心(信仰死后可升天,因而如婴童无所畏惧,心安理
原名《续部总建立广释》。克珠杰 (1385~1438)根据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著成的一部概要介绍密教金刚乘法的著作,成书年代不详。全书共分两章。第一章:世尊成佛之建立。作者引用释迦亲和佛密论师之说,对世尊之身作了说明,认为世尊之异熟身,置尼连河侧,其意生身。则住色究竟天,为诸佛以衣为之灌顶,并且令修五种现证菩提。同时介绍了庆喜藏和龙树等著名论师的密教思想。第二章:转法轮相。其中分显教和
一卷。日僧空海撰。又作《吽字义释》、《吽字真言》、《吽字一字真言》。为日本真言宗十卷书之一。又与《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并称为三部书。本书系为显示法身如来所说身语意三平等句的法门──本有法然之实义,而立吽字之密号密仪,以之为万法的本源,并开显此第一实际本有之三密、性德之四曼,悉至妙极之境。文中以吽(hu!)之一字,系由阿(a)、诃(ha)、汗(u)、么(a)四字所合成,复解释此四字之字相与
全一卷。略称声字义、声字实义。日僧空海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七册。本书自真言密教之立场阐明声字实相(一切音声文字与实相相即)之义,为教相学上重要之典籍。系依据大日经卷二具缘品之‘等正觉真言’一颂而展开;谓‘声字即实相’乃三密中之语密,故进一步说明语密之实相,并藉此开示三密平等之最高旨趣。
全一卷。略称即身义。日僧空海撰。为说明真言密教根本要义之书。论密宗即身成佛的义理。其中心思想总摄于一颂:“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名即身,法然具足萨婆若,心数心王遍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全论以逐句解释此颂而展开。为日本真言宗教理最重要的论典。内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菩提心论等经论为其依据,以说明六大无碍,并主张修行者之现身与大日如来之真理一致时,即为即身成佛之实现。对于日
《七系付法传》,又名《宝源录》。成书于1600年,记述印度佛教密乘七个主要修法的传承源流和著名上师的传记。为研究佛教密乘的重要资料,其所述多属汉译佛典所缺。收在《大藏经补编》第十一册。是明末西藏的佛教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4)就他所得的印度佛教密宗主要各系传承编撰的一部历史著述。全书共分九分,记述了佛教密宗中七个主要修法的传承源流,对于一些著名的大师分别作了详略不等的传记。这七系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