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知识论

    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认识论著作,写于1937年。书中讨论了西方认识论提出的思想、事实、语言、知识、真理等问题,内容丰富,分析精细,技术性强。作者力图证明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和知识的客观性,认为“被知的不随知识的存在而存在”,“被知底性质不是知识所创造的”。作者论证了归纳赖以存在的归纳原则的永真,反驳了怀疑主义的论点。同时十分强调认识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如果不凭借一定的操作方法

     金岳霖
    65万字4个月前
  • 论道

    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

     金岳霖
    6万字4个月前
  • 诸子学略说

    本书以《诸子学略说》和《诸子略说》为主,汇集太炎先生论诸子之大部分文字,精心编辑点校而成。太炎先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其于先秦之儒、道、墨、法等家学说尤有深入研究,其论诸子之是非得失,每有独到之见解,而又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诸子学略说》一书为太炎先生治诸子学之毕生心血,实为先秦诸子思想入门之最佳读物。

     章太炎
    8万字4个月前
  • 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

    这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诺贝尓文学奖得主奥伊肯和中国儒学大家张君劢合著而成的小书,从通俗普及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与欧洲的思想起源及发展历程。其中欧洲部分由奥伊肯撰写,他从欧洲思想的发源地——古希腊开始,对中世纪和近代启蒙运动以及德、英、法等国的著名哲学家进行阐释,中国部分则由张君劢撰写,他用精炼的语言对先秦孔孟老庄、宋明理学和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思想进行介绍。全书短小精悍,两位作者均为世级的一流学者

     张君劢
    13万字4个月前
  • 中说译注

    亦称《文中子》,十卷。隋王通 (584—618)撰。王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任蜀郡司户书佐,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所疑忌,弃官归家,以讲学著书为业。仿《论语》作《中说》,由其子福郊、福时记述。门人私谥“文中子”,因以名书。《唐书·艺文志》录(文中子)《中说》五卷,《文献通考》及《玉海》则作十卷,与今本合。共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子福时录唐太

     王通
    22万字4个月前
  •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吕思勉著,十五篇。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

     吕思勉
    3万字4个月前
  • 孔子与论语

    孔子研究著作。近人钱穆著,集有作者18篇孔学研究论文。其中有10篇探究《论语》,包括《论语》的读法和朱熹的注疏,另外数篇是研究孔子思想与现实文化的关系,认为“孔子思想之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此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这一原则“只‘道’‘德’二字便是。”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4年初版。 该书是钱穆阐述孔子学说,教读《论语》方法的结集。书中指出:儒家是 一种“人文的宗教”,孔子的教义

     钱穆
    19万字4个月前
  • 中国哲学十讲

    李石岑著。1935年2月世界书局初版。该书是作者于1932年在福建教育厅暑期讲学会上的讲演稿。书中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探讨了中国哲学各主要流派的思想特点,认为儒家的哲学思想偏重于伦理,孔子实际上是个伦理学家,孟子、荀子都绍述孔子的伦理思想认为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其尚同说及其实践精神,墨家把一切都看成是平等的、划一的,这种思想博得后世的好评认为中国哲学只有道家的体系最完备,它的认识论、宇宙观、人生观都

     李石岑
    26万字4个月前
  • 牟子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理惑论》。东汉牟子著。佛教书名。为较早介绍中国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收入南朝梁僧祐所编《弘明集》,刊列集首。最早见于南朝时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所撰《法论》一书中,以其详载汉明帝遣使求法传说,被著录在其书第十四帙《缘序集》中。书前有《序传》,介绍牟子生平和著作缘由,后有《跋》,仿佛教“三十七品”和《老氏道经》三十七篇体例,作本论三十七篇。全书取问答体裁。根据假设的北

     牟子
    1万字4个月前
  • 孔子与儒家哲学

    梁启超著,《孔子》写于1920年,不仅论述了孔子的事迹、孔子提纲,还谈了孔学与《易》、《春秋》的关系,可谓对孔子学说做了明晰的阐释,将我们引入孔子思想的殿堂。《儒家哲学》收录了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关于儒学的深入浅出的讲演稿。他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讲述中常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因而极具感染力。他出入于学问与社会之问,讲

     梁启超
    11万字4个月前
  • 沈从文哲思录

    沈从文著,沈从文先生关于“生活哲学”的思考历程的缓缓呈现,是沈从文先生对其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的坚定而温柔的刻画。文中选取了31篇能表现沈从文先生对于人生的富含哲学思考的篇目,汇编成一本《沈从文哲思录》,字里行间是沈老哲学观念下的发人深省的深刻的哲言,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沈从文
    16万字4个月前
  • 鬼谷子译注

    又名《玄微子》,一卷。旧本题鬼谷子(生卒年不详)撰。鬼谷子姓名、里居不详,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史记·苏秦传》云:“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刘向、班固整理古籍,并未著录《鬼谷子》一书,可见该书在汉以前就已佚失。《隋书·经籍志》在纵横家类有《鬼谷子》三卷,宋王应麟《玉海》沿袭其说:“周时高士,无乡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隐,自号鬼谷先生,苏秦、张仪事之,授以捭阖至符言等十有二篇

     王诩
    5万字4个月前
  • 商君书译注

    亦称《商子》或《商君》。中国古代政治学著作。商鞅及其后学著作和言论的汇编。编定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著录29篇,现存24篇。《商君书》的古本有元刻本、明范钦本(即天一阁本)、清四库本等。通行的注释本为清代严万里的《商君书校》和当代高亨的《商君书注译》。商鞅(?—前338),战国中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由魏入秦,任左庶长、大良造(相当于宰相),执掌军政大权

     商鞅
    11万字4个月前
  • 忍不住的新努力

    本书是文化大师胡适经典随笔集,完整收录胡适34篇传世杰作,完美展现了胡适的人生哲学,篇目总计五类:有意思的生活方式观察、容忍与自由的价值取向、对迷茫青年的人生解惑、反思反省的留学生涯、在路上的感悟心得…… 全书洋溢着自由温和的乐观气息,有助迷茫中的年轻人走出逆境,获得精神成长,找到真正的自己。

     胡适
    10万字4个月前
  •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唐君毅著。上下两册,上册四章,下册六章。1958年香港友联出版社初版。1975年台湾学生书局再版。收入唐君毅全集。第一章泛论人类创造文化之精神的自主自动性或自决性。第二章至第九章分论家庭、生产技术、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等各种文化活动所赖以形成的文化意识,论各种文化意识、文化活动、文化理想形成时其中所实现的道德价值或所表现的道德理性。末章总论人的文

     唐君毅
    40万字4个月前
  • 哲学概论

    唐君毅著,1961年3月由孟氏教育基金会初版,1965年3月再版,1974年台北学生书局与友联出版社分别在台湾、香港出第三版,1988年经唐君毅全集编辑委员会校订后出版校订版,列入唐君毅全集卷二十一、二十二,80余万字。 《哲学概论》上册包括哲学论和知识论两部。第一部分为十一章,第二部分为十九章。下册包括形上学和价值论两部,每部设若干章节。在第一部分导论中,作者对哲学定义的规定,以贯通知行之学为

     唐君毅
    87万字4个月前
  • 淮南子译注

    亦称《淮南鸿烈》。据东汉高诱注序:“鸿, 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篇二十一,外篇三十三。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认为“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达于道者,反于清静, 究于物者, 终于无为”。主张“得在时, 不

     刘安
    14万字4个月前
  • 中国哲学原论

    中国唐君毅著。分《导论》、《原性》、《原道》、《原教》4篇6卷。1966年至1975年间陆续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78年台湾学生书局汇总再版。《自序》称:为从学术观点上考论中国传统的哲学问题,特提出“即哲学史以为哲学之态度”,强调“要在兼本吾人之仁义礼智之心,以论述昔贤之学”。其“导论篇”曾以《中国哲学原论》专名由人生出版社1966年出版,后因《原性》独立成篇而改称《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唐君毅
    211万字4个月前
  •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唐君毅著。上下册。凡三十 二章及自序、导论、附录、后序。八十二万言。1977年台 湾学生书局初版。收入《唐君毅全集》。为作者一生学问 与思想的结晶。本书从人的生命存在出发,把人的心灵 活动分为九种境界:(1)万物散殊境,为心灵相应于客 观事物的体所成的境(2)依类成化境,为心灵相应于 客观事物的相所成的境(3)功能序运境,为心灵相应 于客观事物的用所成的境(4)感觉互摄境,为心灵自 己反省主观的

     唐君毅
    67万字4个月前
  • 孝经译注

    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宋王应麟疑其为后人依托孔子、曾子而作。清纪昀以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所作。《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有二十二章,《今文孝经》有十八章。《新论》说《古文孝经》有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今文经相异者有四百多字。唐代玄宗注《孝经》用今文本,邢昺疏亦用今文本,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宋朱熹《孝经刊误》又用古文本。删二百二十

     佚名
    3万字4个月前
  • 墨子译注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

     墨子
    42万字4个月前
  • 论语全译

    儒教经典。《四书》之一。孔子及其弟子们的重要言行录。体现孔子对古代政治、宗教制度等的理解。其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重要政治伦理原则提倡忠恕仁爱,把仁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而孝又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相信天命,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主张“克己复礼”,认为一旦“克己复礼”,就可使“天下归仁”。礼之中,又最重禘礼,认为懂得禘祭之礼,就能很容易地把天下治好。该书在汉代分今

     孔子
    6万字4个月前
  • 尊经阁记

    《尊经阁记》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充分表现了王守仁看问题的思想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

     王守仁
    1万字4个月前
  • 中国哲学常识

    《中国哲学常识》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经典哲学,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

     胡适
    21万字4个月前
  • 格言联璧译注

    金缨著。咸丰元年(1851)刻本,民国十五 年(1926)鸿宝斋书局重刻本。格言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几千年来的人生修养与生存智慧,是一种能够给人以告诫、劝勉与激励的名言警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传诵与总结,这些经典格言以言简意赅、意味隽永的文字,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书系清人金缨所编,收录格言十一种,分学问、养生、敦品、 接物、悖凶等篇,其说理之切、择言之赅,字字精准、

     金缨
    20万字4个月前
  • 龙文鞭影译注

    中国旧时的蒙学读物。明萧良友始编《蒙养故事》,后由杨臣铮增订,分上下卷,改名《龙文鞭影》。李辉吉等续编《龙文鞭影二集》两卷。均为四言韵文。书中所述人物、事件、历史典故及自然知识,起自太古,断于明末,依据经史,旁及笔记小说,广采博撷,摘英选粹,“使团扇之上卷千里烟云,咫尺之中有万里之势”,以使儿童掌握历史典故与自然知识。因“龙文,良马也,见鞭影而疾驰,不俟驱策”,所以取《龙文鞭影》为书名,比喻可使

     萧良有
    38万字4个月前
  • 素书译注

    又名《黄石公素书》,旧题黄石公著,宋张商英注。后人经考证,认为此书乃张商英所伪撰。全书一卷六篇,篇目及内容是:《原始章第一》,论述有志于天下者首先要取得统治天下权力的政治主张及思想体系,“道不可以无始”《正道章第二》,论述任人用人都要用人中之俊,人中之豪,人中之杰,“道不可以非正”《求人之志章第三》,论述了帝王、将相和谋臣的安身立命都应吸取前人经验和教训,“志不以妄求”《本德宗道章第四》,基本内

     黄石公
    3万字4个月前
  • 娑罗馆清言译注

    《娑罗馆清言》与《续娑罗馆清言》均系屠隆晚年所作,从序言中我们可以得知《娑罗馆清言》作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1600),时屠隆五十八岁。娑罗一词,为梵语音译,有“坚固”、“高远”之意,是盛产于印度及东南亚的一种常绿乔木,树形高大美观,质地优良。相传释迦牟尼的寂灭之所即是在娑罗树间,因此佛教中有不少事物都与娑罗树有关。此树后传入我国,许多寺院中都有栽植。万历十五(1587)年前后,屠隆也从阿育王舍利

     屠隆
    7万字4个月前
  • 孔子家语[四库本]

    十卷。魏王肃 (195—256)撰。王肃字子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官至中领军散骑常侍。曾遍注群经,不分今古之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长于贾逵、马融之学,唯不喜郑玄之说。故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综合成篇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戴礼》诸书中有关古代婚姻、丧祭、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不同处,借孔子之名,攻击郑学。卷六关于“五帝”之说,实杂采《礼记》、《左传》,而

     王肃
    8万字4个月前
  • 孙子九地问对

    辑录训解孙子吴王问答内容的著作。物双松撰。此书最早出于宽延3年(1750)以前。国内有光绪十年(1884)上海刊本张树声辑《自强兵法十一种》本等。根据《孙子十家注·九地篇》中张预、何延锡注引吴王问孙武之辞辑编,间亦有所条注,比较两家引文之异同。

     佚名
    1万字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