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不分卷,胡传纂辑。清光绪十九年在台东直隶州知州任时,适台湾倡修「通志」,各县厅编造采访册。二十二年正月初二日,初具「台东志建置沿革稿」,随後进行为修志事采访一切;至三月初一日,采访修志册脱稿。此册原称「台东州采访修志册」,後因割台事起,「通志」未及纂成,并此册存入「通志」稿中,列为卷十九、二十(详见第一三○种「台湾通志」篇)。今本系由「通志」稿中抽出单独印行,易称「台东州采访册」。本书内容,分建
城镇志。清徐松(1781—1848)撰。五卷。松字星伯,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坐事谪戍伊犁。致力史地研究,成绩卓著。著有《西域水道记》、《新斠注地理志集释》、《汉书西域传补注》等书。嘉庆十四年(1809)奉诏纂辑《全唐文》,于《永乐大典》中得元《河南志》,并取宋敏求《河南志》原文,合以程大昌《雍录》,李好文《长安志图》,兼采金石、传记,旁及唐人诗文集、笔记中有关唐代两京城坊记
本书被林语堂称赞为“日记模范”,并专门撰写五千字长文《〈游山日记〉读法》,一一指出其妙处,大加推崇。是书共12卷,前10卷称“天香随笔”,即舒梦兰在嘉庆年间居游庐山一百日中所作日记;后2卷称“天香手稿”,为期间所作诗赋。日记正经中杂以诙谐,行文如行云流水,幽默而不流于尖酸,洵为上乘小品,上乘幽默。现以上海图书馆藏嘉庆十年刻本为底本,参考相关文献进行点校,排为简体字,以便读者。书后并附原刻本序言及
《删正帝京景物略》是对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采摭颇疏”“考据亦多不精”,甚至有的条目文不对题、违背体例而做的删订。纪晓岚删掉了正文附录的全部诗歌,还删去和节略了与体例不合的正文,并增加了一些注释。其《序》评竟陵、公安之得失,论作家之师承及文风,言简意明,极其精当。
作者不详。共十八卷,其中十四卷是战国时作品,四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十八卷,清顾张思撰。顾张思,字雪亭,江苏太仓人。此书有乾隆六十年(1795年)钱大昕序、嘉庆三年(1798年)朱珪序。书即于嘉庆三年刊行。《土风录》于时令、民俗、服饰、典章制度、成语、掌故、方言俗语等材料无所不收。不分门类,每卷内容大致以类相从。钱大昕序曰:“其铺叙节物,则《阳羡风土》、《荆楚岁时》之遗也其诠释器服,则《匡谬正俗》、《事物纪原》之例也其考证方言,则《方言》、《释名》、《释常谈》之
一卷。清张学礼撰。张学礼,字立庵。镶蓝旗汉军,官至广西道监察御史。康熙元年(1662),时任兵科副理事的张学礼与行人司行人王垓奉使册封琉球国王尚质,此为清政府首次向琉球派遣使臣。本书即记载此事。前面部分记述琉球请求册封和清政府遣使始末及沿途山川道路险阻后面部分为《中山纪略》,记琉球土风。有《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前集) 本、《龙威秘书》 (七集) 本、《小方壶斋舆地丛抄》 (第十帙) 本、《丛书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楫被康熙帝任命为正使出使琉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汪楫时任翰林院检讨,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汪楫出使之前,朱彝尊曾作《送汪检讨使琉球序》,希望汪楫认真考察琉球国的历史本末,有所撰著。汪楫此行,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开洋出海,航行异乎寻常地顺利,风急船快,仅用了三个昼夜即已抵达琉球那霸港。此后汪楫羁留琉球国五个月,一方面出色地完成了谕祭故王、册封
北魏郦道元撰。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今属河北),官至御史中尉、关右大使。因感于《水经》(旧说汉人桑钦撰)“虽粗缀津绪,又关旁通”,故为此注,约成书于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间。四十卷。郦氏博览群书,访渎搜渠,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征引四百三十六种图书、三百五十种左右金石碑刻,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注释。水道由一百三十七条增至一千二百五十二条,纠正原著错误三十余处。在地理、历史、科技、文学
《杭州志》由杭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共12卷、39篇,约计900万字,由中华书局出版。《杭州志》为一部内容翔实,体例完备,通古贯今的鸿篇巨著,是人们了解杭州、建设杭州的可靠的地情书。此为文献篇,记载了杭州的散文,诗词曲,歌谣,楹联,碑刻等。
本书不分卷,选自清光绪四年增刊之沈定均等纂修“漳州府志”。“漳志”原编计有建置、星野、疆域、山川、规制、学校、祀典、秩官、赋役、选举、兵纪、宦绩、人物、列女、民风、物产、古迹、艺文、灾祥、纪遗等二十门,都五十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分以志地、志事、志人、志文四目编次:其“志地”一篇,取自“兵纪”中明代卫所、营寨及诸游等记载;一以见澎湖在明代海防上之地位,一以知当年倭寇与“海寇”犯漳之行径(后者
明马欢著(一说与郭崇礼合撰)。一卷。欢字宗道,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信伊斯兰教。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为研究十五世纪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近人冯承钧曾校注此书,考证诸事颇详。此为张升改订本,收在《张文僖公诗文集》附刊及《宝颜堂秘笈》、《续
四川地方志。清曾灿奎修,甘家斌纂。六卷,首一卷。灿奎,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嘉庆举人,官邻水知县。家斌,号秩斋,四川邻水人。乾隆进士,历官刑部员外郎,陕西道监察御史、大理寺正卿等。本县有康熙、乾隆、道光诸志。是志为家斌归居乡里时,取旧志考核增删,于道光十五年(1835)成书。记事止于道光十四年。约二十万字。正文有增志序、 图说、图考、职名。正文分天文、地舆、建置、食货、风俗、学校、武备、祀典、职
康熙《云南县志》,不分卷,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县知事伍青莲主持编修。云南县即今祥云县。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抄本。
九卷,清王梦庚修,寇宗纂。王梦庚,金华人,曾任重庆府知府。寇宗,渠县人,举人,曾任荣昌教谕。王梦庚任知府后,以其地广民殷,势居扼要,懔然思所以为治,将求往籍,用资考镜。乃江州南平图经既不得,明江朝宗所撰郡志,亦残蚀不全。用饬各州县,采访编辑,以次鲜都,而属寇宗汇纂成兹编。《重庆府志》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艺文分经史子集,杂著只载书目,不录散篇。此志将旧志约三分之二删去,亦有其道理。其叙职
台湾地方志。清蒋毓英修,季麒光等纂。十卷。毓英字集公,奉天锦州(今属辽宁)人。历官笔帖式、知府、按察使。麒光字圣昭,号蓉洲,江苏无锡人。康熙进士,官内阁中书、知县。著有《台湾杂记》、 《番俗纪略》、 《风说》等。康熙二十三年设台湾府,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是志约当二十六年(1687)成书,记事止于二十五年,五万余字。分沿革、分野、气候、风信、封隅、物产、风俗、岁时、规制、学校、户口、田土、赋税
地方志。 [明]李元阳纂修。1983年4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据云南省图书馆传抄本翻印。原志10卷,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散佚8卷,今仅存一二卷(皆为地理志)明嘉靖刻本。存于北京图书馆。记载了大理府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名胜古迹,特别是南诏、大理国史事记述甚详。为国内现存同地区志书最早孤本,系难得的地方史料。
寺观志。 清叶昌炽撰。三卷。昌炽,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光绪进士,官翰林院侍讲,甘肃学政。寒山寺位于江苏苏州市西枫桥镇。叶氏返乡,受乡绅之托,广搜旧文,访询故老,纂为是编。宣统三年(1911)成书,约四万字。正文分桥、 寺、 象、 钟、碑、僧、产、游、事、诗、诸志十门,后附寒(山)拾(得)事迹,寒山诗集解题及诸家书牍诗话序跋考证。每门首有提示,引证诸书叙述于前,后以历代诗文、金石碑刻附本门下,对
又名《坤元录》、 《魏王地记》、 《贞观地记》。地理总志。唐李泰主修,萧德言等撰。五百五十卷。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王。贞观十二年(638),为建树声誉,奏请召集著作郎萧德言等文士参预纂集。十五年(一说十六年)成书。 《序略》部分,概述历代政区地理。本于《贞观十三年大簿》所规定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老旧闻,于正文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兼记山川形势、河流沟渠、风
八十六卷,明张文耀修,邹廷彦纂。邹廷彦,巴人。重庆府明以前无志,明成化年间江朝宗始创修之。邹廷彦以其记述挂一漏万,且伪谬甚多,乃集群众之力,广搜博采,历二月而纂成兹编。《重庆府志》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共八十六卷,分为: 卷一,图考。卷二,沿革。卷三,星野、风俗、形胜、疆域。卷四至卷七,山川。卷八,城郭、关梁。卷九,公署。卷十,学校。卷十一,祀典。卷十二,礼制。卷十三,惠政。卷十四至卷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
六卷。明代周应宾撰。普陀山原有元代龟兹盛熙明所撰《补陀洛迦山传》,现存一卷。明代侯继高续撰山志。万历(1573—1619)年间,周应宾以侯继高所撰山志重山而略于寺,遂重修山志。厘为六卷,分十四门:宸翰、图考、山水、殿宇、规制、建制、灵异、颁赐、命使、释子、物产、艺文、事略、诗。搜罗宏富,体例严谨,有为后来所编山志所不及者。刊行于明万历年间,流传不广。收入《中国佛寺史志汇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清吴若准编次集证。六卷。据刘知几《史通·补注篇》,杨街之著《洛阳伽蓝记》有小字自注以铺陈史事。世行本无小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由于刊落,顾广圻认为由于刻本中大小字连排致混注入正文。吴氏缘顾说,力求恢复旧貌。依杨书寓史于注,借叙洛京佛寺兴废记元魏政治得失的主旨,大略据如隐堂抄本,参考毛斧季本、何镗本,旁及《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法苑珠林》等所引,采书十余种,重为分析,仿《水经注》例,以
杨衒之撰,周祖谟校,科学出版社1958 年版。中华书局1978年版。《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杨衒之所著,以佛寺为经,以相关史实、人物等为纬,真实描绘了北魏时期洛阳城的社会风貌与历史变迁,深具历史与文学价值。 周祖谟先生于1944年起着手校勘《洛阳伽蓝记》,后又增加注释工作,几经增删,历十二载始成。经过周祖谟先生的整理,原书正文与子注之体例得以恢复,眉目清楚,史料丰富,被黄永年先生称为古籍注释的标准著
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1978年修订版。《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本书
五卷。民国震均(唐晏)撰。震均,满州人,姓瓜尔佳氏,民国初,改姓唐,寄居沪上。光绪八年(1882)进士。曾从张叔宪、潘伯寅等人游,故擅长词章书画金石考据学。著有《书人辑略》、《天咫偶闻》、《两汉三国学案》、《渤海国志》四卷,虽搜拾未富,但创始之功不可没。此书乃其居沪上时所撰。因嫌吴若准《洛阳伽蓝集证》限域未清,难免混淆,虽略胜于旧编,但未尽尘障,乃作此书是书全用《水经注》体裁,涉及寺事市里第宅,
五卷,附序跋一卷,集证一卷,本文一卷。清张宗祥编校。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旧仅有明刊本,《四库总目提要》据刘知几《史通补注》录。杨衒之原书自有注,顾广圻从而和之,欲依《水经注》例,为之厘析。此后吴若准、唐晏据顾广圻绪论,分析本文子注,并据各本,补注事实。吴若准所定本文,仅占子注的二十分之一。唐晏纠正,本文子注,也仅占子注的十分之一。张宗祥称杨衒之书所具史材,当不如此。主张用无如隐以前古本勘正,不应
《西行记》是由李广田创作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包含19篇文章,总字数6.79万,快来免费阅读这本值得一读的作品!
别名《天文鬼料窍》,中国古代指导认识星空的歌辞。唐丹元子作。有《通志》本、《文献通考》本、《玉海》本、《灵台秘苑》本、《中西经星同异考》本及各种坊刻单行本。各家考证,丹元子应为唐初中期人王希明,身世不详。全书为长篇七言诗,可分31段,共2500余字。据南宋郑樵所记,宋时已有数种不同版本,文辞颇有舛误,经他作了“稽定”,收于《通志·天文略》。其他各本所载,内容基本相同。文字各略有出入,句形亦稍有参
《吴趋访古录》9卷,刻于清代道光19年(公元1839年)。越12年金田起义,书版在战乱中散失,故传世绝少。仅民国《吴县志·艺文考》著录。作者姚承绪,字缵宗,一字八愚,诸生。博学能文,喜培植后进,故人子弟贫不自力者,饮食教诲之,成就甚众。平生肆力于诗,日课一首,吴中胜迹题咏殆遍。另有《留耕堂诗集》12卷,见于光绪《嘉定县志·文学传》。此书仿明人王宾《吴中古迹诗》休例,将其范围扩大为当时苏州府属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