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唐皇甫松撰。《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小说家著录,三卷。 《宋志》同。现存有《水边林下》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 《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 《类说》本等,但均系残本。这是一部写唐人饮酒生活的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归之为小说家: “唐皇甫松子奇撰。唐人饮酒令,此书详载,然今人皆不能晓也。”全书共三十个条目,大都有目无文,现在尚能见到文字的只有饮论、谋饮、
《荣枯鉴》是一本经典的谋略著作。由五代宰相长乐老写成。五代宰相冯道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相六帝﹐因自号"长乐老"。《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凡3卷,现存本2484字。书名取自《易·蒙卦》:“匪我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是一部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的蒙学课本,唐代李翰所作,宋徐子光注。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全书4字一句,一句概括一个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故事。上下两句成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极有韵味,便于记忆。既能用以识字,又可学习典故知识,较以认字为主的蒙书前进了一步,在中国蒙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唐代农学著作。作者韩鄂,唐末五代时人。本书《新唐书·艺文志》农家类有记载。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时曾将本书与《齐民要术》一同刊刻,以广流传。元代以后很少提及,可能已经散佚。1960年在日本发现了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朝鲜重刻本,随即影印(1961,山本书店、书后有守屋美都雄的解题),缪启愉据以整理为《四时纂要校释》,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按月列举应做事项的月令体裁的农家杂录
素履子,唐人张弧撰。《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此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太玄部。书分十四篇,依次为履道、履德、履忠、履孝、履仁、履义、履智、履信、履礼、履乐、履富贵、履贫贱、履平、履危。作者自序曰:「夫《素履子》者,取《周易?履卦》『初九素履,往无咎』。以纯素为本,以履行为先;虽衣布素,须履先王之政教」。故此书大旨以抱朴守素,践履忠孝仁义等儒家伦理为主。《四库提要》称赞其
轶事小说集。又名《杂纂》。旧题唐·李商隐撰。 《直斋书录解题》小说家类著录,一卷 《宋史·艺文志》小说家类有李商隐《杂纂》一卷,又李义山《杂稿》一卷,疑即一书。今存《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 《忏花盦丛书》本等,均题《义山杂纂》。关于此书作者,鲁迅怀疑为诗人李商隐作。《直斋书录解题》评其内容为“里俗常谈鄙事,可资戏笑,以类相从。今世所称‘杀风景’,盖出于此”。
孙广的《啸旨》,是中国古代音乐批评史上第一篇对人声歌唱艺术的独特形式"啸",展开历史考源、方法探索与批评标准探究的专论。
李义山,浪子,以巷谈寓滑稽。王君玉、苏子瞻各仿之。遂成风流雅谑。后有续者,不免画足,宁复遗珠。徒为大雅罪人,未必能博好诙士一轩渠也。壬子下第,出白门车中识。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撰《义山杂纂》一书,专记市井琐谈,俚语习俗。后亦时有仿作者。宋有《杂纂续》,称王君玉撰。苏轼撰《杂纂二续》。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撰《义山杂纂》一书,专记市井琐谈,俚语习俗。后亦时有仿作者。宋有《杂纂续》,称王君玉撰。
李义山以滑稽巷谈撰《杂纂》书一卷。载列事条,中情极确。继后,王君玉、苏子瞻、黄允交俱仿其意,各有续纂,而确当亦不逊于义山。予读诸纂,其间事系于身心家国者甚少,因另辑十类。篇目俱以一正一反,两两并列,令读者知某某为宜当行,某某为宜当戒,则举止有所凭式。较之前人《杂纂》,似有益也。辑成此书,以俟异日后有感发,再加增续。省庵徐先生见而高声谓予曰:“纂得确!”予乃不遮厚颜,即以此三字名其书。天基石成金撰
《广杂纂》立类义目12题,多同前人所立,但"合弗来"、"听弗得"、"必弗得"等则是吴语,所列短语中可能是谚语、俗语。
昔玉溪生以街谈寓诙谐,王君玉、苏子瞻继之,明黄允交复有三续之作,不过博茶前酒后一轩渠耳。余戏仿为之。凡前人所已言者,俱不赘及云。
南宋官箴。许月卿撰。6卷。此书仿扬雄《官箴》,分曹列职,各审规戒。卷一为许氏所撰《百官箴》表文、序文及次第,卷二为《百官箴》缘起、指归、施用、用韵、讳例,其后四卷为左丞相以下具体职官的箴言。许氏自序称最爱《虞箴》,“惜其所谓《百官箴》者不尽存”,故而效法其体,代为拟撰。从文体看,《百官箴》保持了《虞箴》的风格,多为四言句而有韵,但叙述形式随意多样。并将各官职所掌之事区分开来,既列本职,又及兼官,
予曾将人事之好歹,两两并列,撰书一卷,令伥伥者读之而知所趋避矣。年来复见人之言行举止,不当于理,而犯天人之恶者,比比皆然。因又另续十类,各以“惜”字贯首。要知“惜”者,有怜爱痛惜之义存焉。惟人不知此“惜”也,所以易染种种过愆。其于言语,尤为更甚,是以书内《惜官》之条独多,愿读者俱加自惜。予知今后有益于身心世道者,又更多矣。但予自愧何人,敢于上续东坡诸才子之貂,一而复再,诚不知羞耻之至也。天基石成
笔记。 南宋周必大(1126—1204)撰。三卷。必大有《文忠集》已著录。另著有《省斋集》、《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亲聆皇帝玉音之处为玉堂(或称翰林院),有所问对思考,笔录成文,得五十余条,于淳熙九年(1182)成书。以记翰林故事为主,凡銮坡制度沿革、一时宣诏奏对诸事,多有记述。其中奉表德寿署名、赐安南国王嗣子诏书等,皆能援引古义,合于典礼。尤以琐闻遗事,脍炙人口。与洪遵《翰苑群书》、程俱《麟台
诏曰民以食为天食不可缺则民不可惰尧敬授禹粒乂盘庚曰力穑乃有秋此古者驱民之农使着本而食其力我国家躬籍以供祀典制地以行仁政诏寛减赋租勉率亦云至矣比年以来叹愁转徙壮者不縁南亩而无常心岂斧斤夺其时欤繇役分其力欤厚敛以困之欤朕知无逸艰难亦惟责躬惧徳弗类方春时和土膏脉起民事不可缓尔郡国循行阡陌宜究民恫以劝农为急若有蟊贼痒而稼者锄之尔父老率子弟孝悌陈敷菑覃播载于胥斯田既顺既宣则自今以始岁其有秋民无阻饥乃朕之意
一卷。亦作《东谷随笔》。南宋李之彦(生卒年不详)撰。李之彦生于宋末,社会风气日益衰坏,教学之余,将其所见,随手笔录,以成是书。全书共十三则,皆愤世疾俗、词怨以怒之语。卷末载“太行山戏语”一条,谓“事非不必与世人辨”,对社会风俗日益衰坏无能为力,发出了无可奈何之感慨。卷首有自序,题咸淳戊辰(1268)小春,正是宋政弊极之时。是书对了解宋末弊政及风俗大有帮助。今传本颇多,有《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
梁启超撰,此书是在“五四”运动后应《清华周刊》记者之请撰写的。所举书籍“凭忆想所及……漏略自所不免”,共约160种。分五大类: (1) 修养应用及思想史书类(2)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3) 韵文书类(4) 小学书及文法书类(5) 随意涉览书类。每部书下附简略提要,介绍内容特点,指导阅读方法。
余嗜书如简中之蠧鱼,读书如瀛莫之谩画。性根弗灵,无强记能,寘一编于几砚间,随笔録之,久而成卷,以类抄聚,其可去者十一,亦有可观者焉,别为一卷,名曰鸡肋。古汴赵崇绚元素云
一卷。旧题南宋魏了翁 (1178—1237)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 《周易要义》。此书卷末有悔馀老人跋,称“竹坨自粤游回,钞鹤山笔录一卷见示,予意必陈腐满纸,漫不省也。近因笺注苏诗,试取检阅,则见辨核纪录,皆有真趣,卓乎不说名家。毛氏《津逮》既镌其题跋而不及此,想汲古阁中亦无此藏本也。”悔馀老人为查慎行别号,竹坨不知为何人。四库馆臣修《四库全书》时考证,朱彝尊《曝书亭集》无此书跋,而查慎行补注苏
南宋王应麟撰。为作者读书杂记,凡二十卷。计说经八卷,天道、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诗文评三卷、杂识一卷。共二千余条目。考订典籍,言必有据,多发人所未发,于宋人同类书中向称精审。关于河渠、漕运、田制等方面记载亦颇有史料价值。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颇有价值的工具书。全书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伦理思想,倾向陆九渊心学,认为仁义道德为人心所固有,“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则天地
古者,民生八岁入小学,学礼乐射御书数。至十五岁,则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故为农工商贾者亦得入小学
清薛福成撰。六卷。薛氏平生见闻随笔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将其同治四年(1865)以来二十七年之笔记择取精蕴成此编。订为史料、轶闻、述异、幽怪四类。其卷一《裕靖节公殉难》、《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为有关鸦片战争史料《讷相临洺关之败》、《江忠烈公殉难庐州》等则为有关太平天国史料。此外还有官场、文苑等轶事,及报刊资料之辑录。此编与《庸盦文编》相表里。有上海文明书局所刊《清代笔记丛刊》本。
童蒙读物。南朝梁周兴嗣撰。该书是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指令,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而成,故称“千字文”。据《梁书·周兴嗣传》记载,梁武帝“次韵王羲之千字,并使兴嗣为文”。而《宋史·李至传》云:“《千字文》乃梁武帝得钟繇书破碑千余字,命周兴嗣次韵而成”。其说不同。书中四字一句,对隅押韵,便于记诵,后来便成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成书后,陆续有人为之作注,如《千字文释义》、《千字文考略》等,同时又出现
1卷。苏洵撰。北宋兵学著作。《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权书序》)。该书十篇可分为前后两组。分心术、法制、强弱、攻守、用间、孙武、子贡、六国、高帝、项籍10篇,是军事理论书,也包含政论、史论。作者论述了将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何指挥军队、分析敌情、措置强弱、进攻防守,也论及与军事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简略而精当。此书在《嘉祐集》卷二、卷三。《宋史·艺文志》将《嘉祐集》归入集部
二卷。旧题北宋郑景望撰,实为北宋末南宋初叶梦得撰。叶梦得生平事迹详见《石林燕语》。叶梦得晚居乌程弁山,撰有《岩下放言》三卷,成书之初,未有刻本。明代商维浚刻版《稗海》丛书,收有《蒙斋笔谈》二卷,署名湘山郑景望撰,其文与《岩下放言》基本相同,只是删去数十条。清人厉鹗作《宋诗纪事》,谓郑景望,湘山人,生于元丰、元祐间,有《蒙斋笔谈》。考书中所称作者仕履及其著述,皆与叶梦得相合,其书为剽取《岩下放言》
杂著。北宋张鑑撰。1卷。鑑字德明,太平兴国进士,仕至户部使。是书辑录一年中游赏娱乐之胜事凡124则,按月编次。正月有“岁节家宴”、“天街观灯”等10事,二月有“社日社饭”、“南湖挑菜”等11事,三月有“曲水流觞”、“寒食郊游”等19事,四月有“南湖放生食糕糜”、“芳草亭斗草”等14事,五月有“听莺亭摘瓜”、“重午节泛蒲”等14事,六月有“楼下避暑”、“芙蓉池赏荷花”等8事,七月有“丛奎阁前乞巧”
宋·林洪撰。所谈之事,亦俗亦雅,将相鹤、种竹、酒具、泉源、插花、诗筒、食豚……统统列入清事范畴。
北宋李廌撰。一卷。此书记苏轼、范祖禹及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苏过等人所谈,故曰《师友谈记》。书中可见北宋名人轶事、言论、风采,且大都确实可据,有资料价值。书中称哲宗为“今上”,末记苏轼帅定州事,据此知其书当作于绍圣年间。书中所记诸人皆元祐胜流,学间文章、辉映一代,故所载多名言,非小说琐录可比。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