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说一切善恶之法尽是陀罗尼。佛于灵山妙色聚落,入一切法平等相三昧。诸比丘皆不见佛所在,诸天亦尔。次见在金窟,以神通力,使诸菩萨去地而坐。其大菩萨各入三昧,令众获益。佛腾空微笑放光。文殊请问,佛乃说金刚场陀罗尼法,无一切善不善,有为无为,乃至一切诸法,一切平等同故。欲是陀罗尼,恼是陀罗尼,痴是陀罗尼,乃至天龙八部女相男相地狱等,皆是陀罗尼。又说入无二法门,无明乃至生是陀罗尼。
一卷,宋慈贤译。纯咒无文。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阿啰跛左曩,有梵字,有释义。
一卷,唐不空译。由梵本之金刚顶经抄译第二大品降三世观音之曼荼罗者。
一卷,唐不空译。说多罗观音之修法。
一卷,唐不空译。说西方阿弥陀之修法。与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经一卷同本。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字文殊之修法。咒曰,阿啰跛者娜,具有坛法,持法。
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同本。初礼西方本尊,乃至末后常念本尊,无有间断。
一卷,唐不空译。说梵本十万偈十八会之大要。常称曰十八会指归。
一卷,唐不空译。异名五字咒法。说五字文殊之修法。说五字咒功德及坛法,画像法。
凡十二卷。龙树集,宋代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辑录能成就福德覆身之诸正行法。多引用佛说,并列举佛教所倡导之善业,如五戒、十善业等,所引用之经典如央崛摩罗经、伊罗叶龙王因缘经、造作福业经、难祢迦经等则多系鲜为人知之典籍。本经以布施、持戒为中心而修行诸德之见解中,未见龙树所说中道之空思想、大乘思想。
一卷,赵宋法天译,集释迦佛之一百八名。
一卷,龙树菩萨造。宋施护等译。
四卷,莲华戒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引诸经以明大悲为本,慧及方便,一切时常行,及明闻思修三慧。
梵名vigraha -vyavartani (论破质疑之意)。全一卷。龙树(梵nagarjuna )着,汉译系后魏毗目智仙与瞿昙流支于兴和三年(541),在邺都金华寺所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为龙树所著五部论之一,有七十二偈,每一偈均有龙树所作之注释。内容分二部分:一为反对论者之质疑,二为对质疑之批驳。前者乃对大乘教学‘一切法空无自性’(缘起)之根本命题,加以反驳论难者;后者则系龙树对此
觉吉祥智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十波罗密,十地,十八空,三十七菩提分,四圣谛,四静虑,四无量,四等至,八解脱,三摩钵底先行,三解脱门,六神通,陀罗尼,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四声闻果,了知一切相,真如实际,无相法界。
善寂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初明诸法皆从缘生,不离于识,广引经证,次释菩提无所得义,谓剎那王所诸法,即菩提相等,乃至菩提法中无所安立,若执无因,不集诸福,起染着心,感恶趣果,智者如实信解尊重恭敬,即得最上福聚。
一卷,宋法贤译。说迦叶仙人应[口尔]嚩迦人请医女人产病之法者。全然为医书,不关佛教。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纯梵语,无华言。
梵名vioks!aarga -sastra 。凡十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造,南朝梁代僧伽婆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依坐禅人解脱之阶次分别解释戒、定、慧等解脱法门。共有十二品,即:因缘品、分别戒品、头陀品、分别定品、觅善知识品、分别行品、分别行处品、行门品、五通品、分别慧品、五方便品、分别谛品。第一品至第三品谈戒,叙述三学、八正道、破三十四法障碍道、八行四观、十三头陀等僧人修行之戒律与
梵名vajrasuci 。法称(梵dharakirti )造,宋代法天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基于佛教的立场,批判吠陀时代以来印度之阶级制度。除引用婆罗门教经典之文献而加以反驳外,并提倡人间平等,为一部简明之论书。本书之梵文原本现存,西元一八二九年英国东方学者荷吉森(bh hodgson)出版梵文原本及英译本。此外另有德译本、西藏译本。又本书汉译本、西藏译本皆指为法称所作,而梵本之序及跋皆
梵名suh=r!l -lekha ,西藏名bses-ah!i sr=-yig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此系龙树训诫南印度国王之书函。乃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之偈颂,共一二六颂半。其中初三颂说明撰述之意,次四十一颂半说?明六波罗蜜、八支圣戒、少欲等,次十三颂论述五盖、五最胜法、三结、三学等,次五十颂叙述无常、地狱等六趣之苦,次十三颂说明七菩提分、十二缘起、八圣道、四圣谛等,最后六颂
刘宋罽宾国沙门求那跋摩译,七言偈,种种劝诫,令修学正法
元广福大师僧录管主八撰,共一百七十五赞
naxianbiqiujg,佛教经典。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北印度,最早所用语种不详,学术界对此有梵语、混合梵语等不同说法。后形成北、南两种流传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即收入南传巴利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国王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
一卷,马鸣菩萨集。宋日称等译。尼犍外道诣大乘学者所,问无我之义,大乘学者为说无我之义,有偈颂。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说八位辟支佛觉悟因缘
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略释菩提心非性非相,无生无灭,非觉非无觉等。
一卷,龙树菩萨造,赵宋施护译。由大悲为体,达蕴处界等诸相唯心所现,成就第一空义,则能以众生为所缘境,现种种相,说种种法,皆真实义。
梵名bodhicaryavatara 或 bodhisattva-caryavatara。凡四卷。龙树菩萨集颂,宋代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述说成菩提之道行。内容共有偈颂八品:(一)赞菩提心品(梵bodhicittana!sa ),(二)菩提心施供养品(梵aadesana ),(三)护戒品(梵sarajanya -raks!an!a ),(四)菩提心忍辱波罗蜜多品(梵ks!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