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佛教史书。清圆信校订,郭凝之汇编。一卷。撰述时间不详。是一部辑录唐宋时期在家奉佛妇女事迹的著作。以人名为标题,共收庞行婆、灵照女、转藏婆、一掌婆、无语婆、郑十三娘、平田嫂、秦国夫人、沈道婆等三十人的事迹。其中在二十五人事迹后注有评唱拈颂。资料主要采自宋代灯录及后世禅人的拈颂评唱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凡六卷,另有目录一卷。明代南石文琇(1345~1418)着,清康熙十年(1671)浙江嘉兴府楞严寺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二册。系文琇继‘续传灯录’之后,搜录宋至元代之禅宗典籍、塔铭、行状等,增订、编集大鉴下十八世至二十五世,计五百余位禅师之行实、机缘语要等。卷末附录五灯会元补遗一卷,增列大鉴下十七世,计二十人之略传。又于补遗之后增列法嗣未详者七人。
二卷。又称《感山云卧纪谈》。宋仲温晓莹著。绍兴(1131—1162)年间,晓莹于丰城(今属江西)曲江感山云卧庵闲居中,随笔记录诸方尊宿遗言逸迹,士大夫的嘉言懿行,凡可资修行警策、学人龟鉴者皆收录。自富弼颂书、秀紫芝文、东山吉,至苏轼衲衣、无著道闲、佛慧北邙行、政书记诗等,共九十余条。卷末附《云卧庵主书》,记述其师大慧宗杲与学人的机缘问答。收入《续藏经》。
凡十六卷。清代僧达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达珍继南岳下三十九世霈霖际源、四十世昭月了贞之编纂工作,并增辑二师之略传而成书,然缺卷一与序跋。卷二至卷十六收录南岳下三十四世至四十世、青原下宗镜三世至十三世,及居士八人,计四○五人之本籍、姓氏及机缘语要。达珍又作正源略集补遗一卷,续增补二十八人,亦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
凡三十二卷。清代纪荫编纂。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以编年体记载起自释尊终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间禅宗之盛衰隆替。卷一、卷二载述释迦牟尼佛,卷三至卷七载述西天诸祖,卷八载述东土开祖菩提达磨,卷九至卷三十列举东土第二世慧可以下五宗之诸师,以至临济宗第二十九世禹门传、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其间兼杂记述其他有关佛教之重要事迹,有论疑者则附夹注加以解说。卷三十一、卷三十二题为诸方略纪,系集录明万历四
全一卷。详称终南山天龙会集缁门世谱。又称释氏源流五宗世谱定祖图。清代临济宗僧迅雷明喜等编,康熙四十二年(170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内容叙述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禅门五宗之正支旁出系谱、源流,以及特异之宗风。
全一卷。明代僧善璨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以福建福州府为中心,记录当代缁素之果字系、正字系僧俗约七十余人之本籍、姓氏与机缘语要。然未刊序、跋,仅于卷末附偈一首(卍续一四八·一九二下):‘祖印递递相传,有缘继联芳;嘱汝宜尊重,时当播祖光。’
亦称《祖庭嫡传指南》。禅宗史书。清顺治九年(1652)徐昌治撰。二卷。卷上叙七佛、西天祖师卷下则叙慧能下一世南岳怀让至第三十五世费隐通容,实际上是临济宗的一个单传法系。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亦称《华严玄谈》、《清凉玄谈》。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九卷。取材于澄观自著的《随疏演义钞》。分为十门论述,特别列有华严列祖之说。书中还批驳了慧苑《华严经刊定记》中的一些说法。注疏书有鲜演的《华严玄谈抉择》、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应戴京曾之请而作。是华严宗五位祖师(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五祖宗密)的合传,其中杜顺传和智俨传取材于《华严悬谈会玄记》,法藏传取材于《法藏和尚传》,澄观传和宗密传取材于诸种疏记。书中否定法藏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讲新译《华严经》和受具足戒的事实,认为法藏受具足戒于上元元年(674);认为《妄尽还源观》非为杜顺撰,而为法藏撰,等等。许多说法与唐、宋时期的史料记载不尽相同。见载
亦称《大方广华严十恶经》、《大方广华严经十恶品》、《华严十恶经》等。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谓一切众生若修善根,应作五事:一、不害众生二、不行放逸三、不饮酒四、不食肉五、常行大慈。然后着重论述了饮酒、食肉的罪孽及断食酒肉所得之福报。南北朝时,由于《涅槃经》及《楞伽经》的影响,以梁武帝为首的中国佛教信徒掀起一个断食酒肉运动,本经即这一运动的产物,对研究中国佛教史有一定价值。本经
简称《金刚经集验记》。佛教感应集。唐开元六年(718)孟献忠撰。三卷。是记述因诵持《金刚经》而获灵验的佛教故事书。全书分六篇:(1)救护篇,十九则(2)延寿篇,十二则(3)灭罪篇,三则(4)神力篇,十六则(5)功德篇,十则(6)诚应篇,十则。共收录以隋、唐为社会背景的《金刚经》感应故事七十则。每篇前冠以“序”,篇末附有“赞”。其中述及社会自然灾害等情况,有一定史料价值。资料来源部分取自唐肖瑀《金
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662号,首尾均残,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现存问答共一百零三条(首末两条残)。前四十五条问答按照《法华经》各品的顺序,述各品主旨后五十八条问答不依经文顺序,专门解释经内法数及重要的文句。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谓地藏菩萨在东方琉璃世界,见地狱众生受苦,故来到地狱,与阎罗一起断案。并谓凡造地藏像、写地藏经、称地藏名者,皆得往生净土。舍命之日地藏菩萨当亲自来迎,常得与地藏菩萨共同一处。此经与民间流行的地藏菩萨信仰及敦煌地区广为流传的三阶教有关。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入,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凡三卷。又作方广灭罪成佛经、大通方广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上卷叙述佛向娑罗涅槃之途中,为十方菩萨宣说三乘一乘义,诸鬼神王等立誓护持此经,又为信相菩萨广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及诸大菩萨之名号及其功德;中卷讲说无憍慢等种种四法,并叙述付此法予虚空藏菩萨,并为之授记之情形;下卷秉上卷之说,为师子吼菩萨宣讲三宝一相之意,并为文殊师利举示灭罪之法、堕阿鼻地狱之果报。本书传译事实不详,隋代法经之众经目录
景教早期译经。敦煌原本初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梵文教授高楠顺次郎藏,羽田亨最早研究此经,并著录刊布,见《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1926)。1931年,此经由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影印出版。现卷存一百七十行,首行题“序听迷诗所经一卷”,卷末完好,羽田氏疑有后续而被切割他鬻。全卷计二千八百余字,概述基督教义,多借佛家术语。行文艰涩,错字甚多。学者多疑其为唐贞观九年(635)到达长安的景教传教
《名僧传》凡三十卷。梁代宝唱撰。集录东汉至齐粱间之高僧、硕德四二五人之事迹。本书着成后不久,慧皎之高僧传问世,而世人多用慧皎所着之传,故本书流布不广,终至散轶。今卍续藏第一三四册所收之名僧传抄一卷,仅存载本书之目录,及本书部分之要文。本书共分八科:(一)外国法师,竺迦摄摩腾以下十八人。收于初四卷。(二)中国法师,朱士行以下一六三人。收于卷五至卷十七。(三)律师,卑摩罗叉以下二十人。收于卷十八。(
全一卷。属疑伪经,现本残阙。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内容说阎罗王考校人之功罪,以增减其寿命之种种事迹。首题佛说净度三昧经卷第一,尾题净度经卷第一。据载,地狱天子为阎罗王,有小王八王。并有扶容(附庸)王三十国,各统九十六小国。复有外监、五官、都督、司察、司录等,承天帝之符,与五道大王共在八王日巡行天下,疏记人之善恶,以奏扶容王,乃至经扶容王、八王、大王奏知天子,由天子考校其功罪,福则增寿,罪则减寿夺
全一卷。唐代藏川所述。全称阎罗王授记四众逆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略称十王经、十王生七经、预修十王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十二册图像。内容述说阎罗王之受记成佛及十王七斋预修之功德等。初述佛临涅槃时,授阎罗天子成佛之记,及天子住于冥途之因缘;次说此经之受持及预修十王七斋之功德;又叙秦广王乃至五道转轮王等十王检校亡人生前之罪福;终劝说修斋功德。又文中逐段记载七言四句三十三行之偈赞。关于本经之起源,诸说不一,有谓
佛教史书。明河明撰。二十六卷。书首有范景文等序四篇,书末有毛晋跋等三篇。此书由河明弟子道开整理,毛晋佐助刊行。体例依《宋高僧传》,按僧人“德业”分为十科(其中“读诵”改为“赞诵”),即:(1)译经篇(卷一),正传十二人,附见三人(2)义解篇(卷二至卷五),正传一百零二人,附见十三人(3)习禅篇(卷六至卷一六),正传二百四十二人,附见二十七人(4)明律篇(卷一七),正传十人,附见二人(5)护法篇(
亦称《历朝华严经持验记》,简称《华严持验记》。佛教感应集。清周克复纂。一卷。收录自古印度龙树菩萨至明代谭贞默之母共四十九人传持《华严经》的神异事迹。大多数人物事迹后附有所引书名,多取材于唐慧英的《华严经感应传》和明袾宏的《华严经感应略记》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略记》。佛教感应集。明袾宏辑录。一卷。记述印度和汉地从晋至元有关传持《华严经》的灵验感应事迹。分为二十八段,每段四字为题,如“双童现瑞”、“天地呈祥”等。所述事件大多未标明出处。不少内容为周克复的《华严经持验记》所采用。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简称《六学僧传》。佛教史书。元至正九年至二十六年(1349—1366)昙噩撰。三十卷。书前有自序。此书以“六度”分科,每科又分为二,合计十二科。每科前有小序,阐明立科宗旨每科末有“赞”,作为一科的总结。全书共收录东汉至北宋初年一千六百七十三人的传记。资料主要采自梁、唐、宋三部《高僧传》和《五灯会元》等。
一卷。南宋元敬(生卒年不详)、元复(生卒年不详)撰。二僧学佛念祖,住寺杭州。因地兴佛,撰述一地高僧以垂后世。二僧根据传说:即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内奉杭州各寺居住的历代高僧30人之说,又依据梁、唐、宋《高僧传》、《五灯会元》以及《释门正统》和杭州碑志所载内容,加以择录,编辑成书。《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书,首开一地历代高僧编成一书的体例。对研究杭州一地自晋、南齐、隋
凡三卷。清代弘赞辑。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本书乃汇集有关弥勒信仰、兜率往生之见闻,及选自经论中相关之传记所成者。本书之编述,旨在收集有关弥勒兜率往生名贤之行谊德业,以作为后世学人之指南。卷上为应化垂迹,卷中记述上生内院之圣贤,卷下收集有关弥勒信仰之经咒愿文。
凡十六卷。明代僧岱宗心泰(1327~1415)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系编述自西周昭王至元顺帝约一七○○年间,与佛教有关之帝王、名家之传记及语要,凡三九八人,各传之终皆明载典据。心泰之时,佛教衰退,而儒道之排佛论盛行,故着此佛教外护者史传,欲促使排佛论者之反省,及佛教界之觉醒。洪武二十六年(1393),本书刊行时有十卷,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如惺重刊时为十六卷,时亦编入明续藏。
全一卷。又作《北磵和尚语录》、《北磵语录》。宋代僧北涧居简(1164~1246)撰,物初大观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编集台州般若院语录、湖州铁观音寺语录、安吉州圆觉寺语录、平江府慧日寺语录、小参、秉拂、告香普说、颂古、偈颂、小佛事等,并附有石溪心月等人之序。
全一卷。又作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黄龙庵主语录、晦堂和尚语录。宋代晦堂祖心(1025~1100)撰,子和录,仲介重编。神宗元丰元年(1078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黄龙四家录卷二。本书系辑录上堂语、室中垂问代答、室中举古、偈颂等。
全一卷。全称曹源和尚住饶州妙果禅寺语录。宋代僧曹源道生撰,法嗣痴绝道冲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辑录妙果寺上堂语、信州(江西上饶县西北)龟峰寺上堂语及小参、赞颂十首等。
凡二十卷。全称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又作楚石禅师语录、楚石录。元末僧梵琦(1296~1370)撰,祖光、昙绍、良彦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四册。编集福臻寺语录、天宁永祚寺语录、大报国寺语录、本觉寺语录、秉拂小参、颂古、法语、杂着,并附行状及宋濂所撰之序、塔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