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佛典注疏。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朱棣敕辑。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汇集历代注释《金刚经》五十三家之说,故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书首明成祖序云:“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书前有《金刚经道场前仪》及《金刚经五十三家注解姓号
一卷。全称《禅宗无门关》。宋代无门慧开撰,弥衍宗绍编。此书体例近似《碧岩录》,辑录古来著名公案48则,如“赵州狗子”、“百丈野狐”、“俱胝竖指”、“世尊拈花”等。每一则先举出“佛祖机缘”(即公案),然后在“无门曰”下用散文评说,最后是“颂曰”,用四句偈颂(四言、五言、六言或七言)作结。在第一则“赵州狗子”公案后,慧开曰:“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
佛教史志。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盛熙明撰。一卷。共分五部分:(1)自在功德品,引《观音三昧经》、《大悲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悲心总持经》等,论述观世音菩萨的功德(2)洞宇封城品,记述了普陀山的地理位置和名胜古迹(3)应感祥瑞品,叙述了普陀山之为观音菩萨道场的由来(4)兴建沿革品,记述普陀山历代寺院的情况(5)附录,记述武林(西湖)西山天竺寺和蓟州雾灵山观音菩萨像的灵异。后载唐人作
妙法莲华经(saddhara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是佛陀释迦
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又译《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印度数论派哲学经典。作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350年(2—5世纪各种推论均有)。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被保存在汉文佛典大藏经内。译者真谛(araartha 499—569),南朝梁、陈僧人,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金七十论》(suvar?a-satati-āstra)是印度古代哲学数论(音译“僧伽”或“僧法”)派的主要经典,
佛教杂著。宋惠洪著。二卷,后录一卷。采用笔记体裁,记叙名僧嘉言善行,僧家故事。通过发表议论,阐发禅理。文笔流畅、词藻华丽,工于润色,为佛教著作中少见。通行本为影印续藏经本。后录1卷,所载皆《石门文字禅》卷17至卷20之文,为后人附入。近人陈垣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评此书“《提要》谓其书多订赞宁《高僧传》诸书之伪是也。《林间录》一书所记皆高僧嘉言善行,然多订赞宁《宋高僧传》诸书之讹。又往往自立议
禅宗文集。宋惠洪撰。一卷。是惠洪所撰赞、铭、偈、诗的汇编。体裁及内容与《林间录》完全不同。共收惠洪作品三十二篇,多数载于惠洪所著《石门文字禅》卷一七至卷二○。此书作为《林间录》的附录载于《嘉兴藏·续藏》,日本《卐字续藏》单出。
宋代笔记。4卷。释晓莹著。此书卷首有绍兴二十五年(1155)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4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有关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亦甚多。集录丛林见闻、诸方尊宿提唱之语、友朋谈说议论之言,亦从残碑蠹简中摘录有关资料,汇编成书,约近百篇。详录当时禅门公案、机锋语句、缁徒故实,具有史料价值,被列为禅门七部书之一,厉鹗《宋诗纪事》多采此书。《四库全书总目》入释子类存目
佛教典籍注音释义书。为别于玄应《一切经音义》,故名。唐僧慧琳著,100卷。《宋高僧传》卷五《慧琳传》说:琳“尝引《字林》、《三仓》,诸经杂史,撰《大藏音义》(即本书)一百卷,起贞元四年(788),迄元和五载(810)绝笔。”另说书成于元和二年(807)。序称:注释佛经“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实际上为1225部,5314卷。是在前诸家字韵的基础上,对玄应、慧范、云公、窥基等所撰音义,加以删
佛教史志。北宋张商英撰。二卷。商英(1043—1121),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人。参与王安石变法,后与蔡京不合,被贬。大观四年(1110)为相,次年罢。商英广泛涉览儒、道、释之书。而最后归心于佛。元祐二年(1087)出任权发遣河东路提兵刑狱公事,游五台山金刚窟,次年遍游五台,观圆光圣灯,四年上山求雨,归作此传,以为所见皆文殊菩萨之化现。此与峨嵋宝光相似,可供科学家研究之用。五台山之灵异传
佛教经典 (以小大乘摄集而成)。相传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后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共译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一卷。 据《高僧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载,竺法兰、迦叶摩腾均为中印度人,永平十年应汉使邀请来到洛阳。竺法兰除译出本书外,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因全经共有四十二篇短小经文,故题名为《四十二章经》。
《地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简称《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佛教密宗经典,十卷。真实撰者不详。唐代般刺密帝译。译成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关于本书的译本,一向存有异议。一般认为本书是般刺密帝所译。般剌密帝,汉语意译名极量。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旨道场,705年从灌顶部诵出一品,即为本书。译经事毕,即泛海西归。属灌顶(秘密)部。称佛因阿难被
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或《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佛教经典。中译本,唐代佛陀多罗译,1卷。收入《大藏经》。成书年代及真实作者已无可考。佛陀善多于693年(唐长寿二年)在洛阳白马寺译出。近代以来,许多学者认为本书是中国僧人根据《大佛顶首楞严经》而作的伪经。本书译者佛陀善多,汉语意译名觉救。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人,唐武则天代时译出本书,其他事迹无从可考。“圆觉”,直译为圆满的灵觉,实为如来藏、真
佛教经典。北魏月婆首那译。四卷。述佛说僧伽吒法门,谓依此法门可除五无间罪,于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善法皆得成就,所得功德之聚如佛世尊。并述说闻法敬僧的功德和一切皆空、离苦得乐等思想。异译本有宋施护译《佛说大集会正法经》五卷。但施护译本有明显的密教化倾向,反映出该经后期的发展状态。两本均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
佛教经录。智升编纂。24卷。自宋以后,历代大藏经均收录。1949年前南京金陵刻经处有单行本刊行。智升,中国唐代高僧。博古达今,“义理悬通,二乘俱学,然于毗尼,尤善其宗”。因感前辈聂道真、道安、道宣等人所著目录多有乖舛,真伪相乱,多惑其文,于是在开元十八年(730)审定群经,考核人物生平,校核真伪,重修新录。除此录外,还对道宣《内典录》、靖迈《图纪》各续1卷。史称“经法之谱,无不出升之右矣”。本录
中国佛教禅宗史籍。南宋普济撰。二十卷。成书于宝祐元年(1253),清季有宝祐本的覆刻本和影印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亦有单刻本,并据以收入明《嘉兴藏》等若干版大藏经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苏渊雷新点校的《五灯会元》上下两册。本书是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间先后问世的5种“灯录体”禅宗史籍的汇编本。禅宗把以法传人喻为灯火相传,故谓其传法史为“传灯录”, 简称“灯录”。五
亦名《碧岩集》、《圆悟老人碧岩录》、《圆悟碧岩集》。禅宗临济宗偈颂、评唱资料汇编。十卷。宋克勤述,弟子普照等于宋建炎二年(1128年)春天编辑成书。克勤,俗姓骆,号佛果,赐名圆悟。生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卒于宋绍兴五年(1135年)。彭州人。宋代临济宗杨岐派禅师,嗣法于五祖法演禅师,长住成都昭觉寺。因克勤在夹山(湖南澧县东)灵泉院讲唱由门人记之而成,故以夹山别名“碧岩”名之。成书于宣和七年
唐道宣编。三十卷。明南北藏及清藏为四十卷。成书于麟德元年(644),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体例与《弘明集》略异,故不称“续”而称“广”。全书分十篇:一归正、二辨惑、三佛 德、四法义、五僧行、六慈济、七戒劝、八启福、九悔罪、 十统归。每篇前各有序。收录自南北朝至唐僧俗一百三十余人所作书文序疏、诗赋诏铭等。本书采摭浩博,内容广泛,是研究南北朝和隋唐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卷三 所保存阮孝绪七录序及
中国古代佛教论著文集。收入东汉末至南北朝萧梁时期中国人撰写的佛教论文以及相关文章。僧祐编集。僧祐《出三藏记集》所列《弘明集》目录为10卷,今本14卷。各种佛藏中都收有《弘明集》,另外有明万历汪道昆本,清光绪22年金陵刻经处本及《四部丛刊》本。选编了东汉以后至梁代的佛教各类文章183篇。书末有作者自撰《弘明论》,又称《弘明集后序》,将当时社会上怀疑、排斥佛教的议论,归纳为“六疑”,一一加以辩驳。这
中国佛教禅宗的著作。因记载的是禅宗著名大师的语录,故名。宋代颐藏主集。全书共四十八卷。汇集了禅宗南岳系怀让以下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四十余家唐宋禅师中所谓“古尊宿”的语录,多为 《景德传灯录》中所不载者。明万历年间重修《北藏》时收入《大藏经》。赜藏主原有《古尊宿语要》四卷,收集唐宋时期南泉普愿以下二十二家禅宗语录,刊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为四十八卷本《古尊宿语录》的基础。后人又逐渐将云门文偃、真净(宝
佛教史籍。简称《稽古略》。元觉岸著。四卷。编年体通史。成书于元至正初(1341)。初名《稽古手鉴》。采取史书编年体例,以历代佛统为纲,佛家世次行业为纬。从三皇起,到南宋止,对历代名僧及僧家通常掌故,略有搜采。取材冗杂不精。以年代为序,每年必录,年代之下分国,记述了自三皇五帝至南宋德祐二年(1276)间的佛教史迹。其中记有著名佛寺三百余所,僧人三百六十四人。不少资料当取自南宋咸淳年间(1265—1
简称《佛祖通载》。元临济宗沙门念常撰。原二十二卷,明北藏分作三十六卷,内容依旧,后多从之。是一部编年体佛教史书。清代《四库提要》有著录。明《北藏》、《嘉兴藏》、清 《龙藏》、《频伽藏》 及 《续藏》 皆收。《大正藏》将其收入第49卷。卷首附有至正元年(1341)虞集序和至正四年(1343)觉岸序两篇,以及凡例目录一篇。第1卷载佛教传说的过去七佛和八思巴 《彰所知论》器世界品等。从第2卷开始,以中
又名《法灭尽经》。印度佛教经典。失译人名,附宋录。一卷。首存尾残。经文叙述佛在拘夷那竭,将入涅槃,预言佛法灭尽时的情况。谓其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佛教。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淫佚浊乱,男女不分。真正勤修佛法者反遭诋毁。
佛说戒香经,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戒德香经》同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长阿含善生经之别译。
《贤愚经》,一名《贤愚因缘经》,是很特殊的一部佛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佛教故事集”,是叙述因缘故事的典籍。全书共分十三卷、六十九品(节),也就是说共讲了六十九个故事。实际上其包括的故事更多,因为往往一品中包含很多小故事。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慧觉(一作昙觉)等译。 译者慧觉、威德等八人,曾西行求经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寺,遇见当地五年一次举行的般遮于瑟会。
大乘佛教经典。全称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 《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佛教菩萨名,原是古印度毗耶离城的大乘居士,非常富有,精通佛法。据说,他有一天生病,释迦牟尼派弟子文殊师利前去问候,他便借此机会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义理精奥,妙语横生。
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大乘佛教戒律典籍。二卷。真实撰者不详。后秦鸠摩罗什译。关于本书的译者,一向存有疑问。据僧肇序说,此经原有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此为第十品。称释迦牟尼在摩醯首罗天宫说菩萨十重戒、四十八轻戒。为汉地菩萨戒主要宗依。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今存本书各本都署名鸠摩罗什译。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菩萨罗提本叉后记》中说罗什在姚秦译经时曾从《梵网经》中诵
《安乐集》是宣扬西方净土思想教义的佛教著作。初唐僧人释道绰作。二卷。分十二大门,广征博引诸经论,论述净土法门为易修易证、应时应机的唯一法门,劝人发愿求生西方,修念佛三昧。书首云:“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书中所引经论著作共五十六部,计经四十四部、律一部、论八部、释三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被收入历代佛教藏经中,近代南京金陵刻经处有单刻本。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