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目连说离睡之法,即中阿含经之长老上尊睡眠经也。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增一阿含经八难品之别译。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阴之苦集及八正道。即中阿含之梵达经也。漏分布者,五阴之苦集,为有漏之分布也。
一卷,赵宋施护译。与中阿含经之七宝经同本。
一卷,后汉支曜译。经中说恶马有八态,以譬恶比丘也。
后汉西域沙门支曜译,说官马三善相
一卷,失译。尊者富楼那往化恶国,佛为说忍行。出于杂阿含十一卷。
全一卷。译者不详。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魔王波旬化作微小身,入尊者目犍连腹中,而目连入定加以看破,魔王遂从目连口出,立于其前。目连乃为之解说其与魔王过去世互为冤亲之本生故事,其后并以善恶果报之教法诫劝之。魔王闻言,忧戚恐怖,遁形而去。本经与弊魔试目连经(吴·支谦译)皆为中阿含降魔经之别译。又巴利文中部第五十经(aratajjaniya s)之内容亦相当于本经。[出三藏记集卷四、历代三宝纪卷四
一卷,西晋法炬译,佛为难提比丘解释五法六念。出杂阿念三十卷。
亦称《佛说尼拘陀梵志经》。佛教经典。宋施护等译。二卷。以佛为尼拘陀梵志开示,宣说苦行不可视为正解脱法。异译本有:《长阿含经》第八《散陀那经》、《中阿含经》第一百零四《优昙婆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说恶人堕泥犁之苦,亦说五天使者问辞,即中阿含痴慧地经。
梵名bibisa=ra -ratyudgaana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叙说频婆娑罗王闻佛声名,往诣佛所,见佛身旁有极受人崇敬之优楼频螺迦叶在座,遂疑二人何者为师?佛知王意,乃请迦叶说明归依佛之因缘,佛并为王说生灭无常法。本经即中阿含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之别译。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148~170)。又作避死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相当于增一阿含经第三十一品第四经。内容叙述四婆罗门仙人精进修得善法五通,常畏惧死亡,一入于空中,一入大海中,一入山腹中,一入地内,欲避死期,然皆于所入之处命终。并教示欲解脱生死,须思惟诸行无常、诸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又出三藏记集卷四、众经目录(法经)等亦载有此经,然译者不详。
全一卷。又作婆罗门子命终爱念经、爱念不离经。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第二一六品爱生经、巴利本中部第八十七经 iyajatika sutta、增一阿含第十三品第三经、生经第十五品子命过经等为同类本。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梵志因丧子而悲痛忆念不已,佛陀乃为之说若生爱念,则受忧悲苦恼不乐之苦。波斯匿王闻得此语即遣婆罗门那梨鸯伽前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与真谛译之广义法门经同经。与《佛说广义法门经》同,而文苦涩。
全一卷,或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乃集辑有关修道修观之小经。此经版本有二:(一)高丽本为一卷,共收三十部小经。(二)宋、元、明三本为二卷,共集四十七部小经。就后者而言,第一经(称为七处三观经)及第三经后半(无眼)说色谛、色习、色尽、色灭、色味、色出要、色苦之七处,及观色、观五阴、观六衰之三观,故经名七处三观。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作七智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一)a (anguttara-nikaya,增支部)vii64 dhaan~n~u、(二)中阿含七法品善法经(大正藏第一册)、(三)增一阿含经等法品第三十九(大正藏第二册)合为四异译本,其中以本经为最短,旨在叙述比丘若知七法(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可得证悟。
佛说求欲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中秽经之别译也。
全称《佛说瞿昙弥记果经》。佛教经典。南朝宋慧简译。一卷。“瞿昙弥”,佛之姨母大爱道的别名。经中谓大爱道应阿难之请而出家,佛为之授记,是为比丘尼之始。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亦称《佛说人本欲生经》。佛教经典。东汉安世高译(或作“似安世高译”)。一卷。内杂有晋道安释。其内容与《中阿含》卷二四《大因经》相同。谓“本者,痴也欲者,爱也生者,生死也”。中心内容是论说人的本原,为中国佛教“原人论”说最早的经典依据。其中以“十二因缘”中的“无明”、“爱”与“生”概括生死轮回的基础教理。异译本有宋咸平四年(1001)施护译《大生义经》。
现代净土宗师印光的佛学著述全集。1918年初编刊印于北京,翌年印行初编续集。1922年将初、续二编分类重校,勒成一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另排增订本,分为四册。1925年,中华书局据之另排出版,题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即今本之正编,1939年刊行今本之续编。1950年编成三编,至1990年,始由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今正、续两编通行本系苏州灵岩山寺1991年重刊本。三编总计一百四十余万
太虚著。六十四册,计七百余万字。1947年太虚逝世后,在浙江奉化雪窦寺成立“太虚大师全书编纂委员会”,由印顺法师负责,历时一年编纂完成。初以分编出版,1954年在香港完整出版。现行本为台湾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本。全书分四藏二十编。其中“法藏”七编: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制藏”三编:律释、制议、学行。“论藏”四编: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
一卷。又作《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证道歌》。唐代永嘉玄觉撰。全文247句,大多为七言,共1814字,为古体诗形式。或4句、或6句一解,共分51解。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如来藏佛性,如能识得,即得解脱,如歌词所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作者主旨在于宣扬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如:“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
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次报妻子奴婢僮使。此辈若听。次白国主。国主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輭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唯愿大德怜愍故听。
九卷。明成祖朱棣(1360—1424)编著。朱棣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1370)封为燕王。他“智勇善用兵”,在多次率军征讨蒙古的戎马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史载他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靖难之役 (1399—1402) 打败明惠帝朱允炆而蹬上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因其谋臣僧道衍(姚广孝)助他夺取皇位有功,故此极力美化佛僧之神奇,鼓吹“君权佛授”。不
中国佛教经录。四十四卷。明智旭著。智旭(1599—1655),俗姓锺,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习儒学,誓灭释老,曾撰《辟佛论》。后读莲池《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二十四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出家。此后遍学各宗教义,尤重天台宗。主张诸宗融合,佛、道、儒三教一致。曾住安徽九华山,晚年移住浙江孝丰(今浙江安吉)灵峰寺,弘扬台教,注释经论。与憨山、紫
地藏忏法著作。行者净身口意。至尊像前。应念我及众生。积迷造罪。无救无归。大士洪慈。为归为救。又念大士法身。及十方三宝。体常徧满。无所不在。与我现前心性。平等无二。起深信解。如奉慈颜。敷具拱立。唱云。
地藏忏法著作。夫诸佛菩萨愍念群迷。不啻如母忆子。故种种方便。教出苦轮。而众生不了业报因缘。罔知断恶修善。净信日微。五浊增盛。由此剧苦机感。倍关无缘慈应。爰有当机。名坚净信。咨请世尊。曲垂悲救。佛乃广叹地藏功德。令其建立方便。于是以三种轮相。示善恶差别。以二种观道。归一实境界。仍诫业重之人。不淂先修定慧。应依忏法得清净已。然后修习二观。尅获无难。此诚末世对症之神剂。而方便中之殊胜方便也。予悲障深。
夫三界惟心。心外无法。理具事造。实非两重。但迷之则三障宛然。悟之则三德法尔。迷悟无性。随俗假名。真实指归。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迷悟似分。迷既迷其所悟。悟卽悟其所迷。此占察善恶业报经。乃指迷归悟之要津也。占察者。能观之智。善恶业报者。所观之境。能观无非一心三智。所观无非一境三谛。消除疑障。坚固净信。开示进趣方便。安慰令离怯弱。所以释迦大圣。劝当机而专请。地藏慈尊。乘悲愿而演说。事理双明。浅深同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