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大乘净土赞,一卷,佚名,编号二八二八。
诸经要抄,一卷,首尾缺,二八一九。佛教著述。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书罗列了善知识、恶知识、假佛、真佛、法身礼、假三宝、真三宝、假戒、真戒、不净说法、净说法、有诤法、有为法等类别,然后引证二十余种经文论述之。由于本书引用了译于唐开元年间(713—741)的《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而其文字又为《历代法宝记》所引用,故产生年代约为723—779年间。书内引用了《
菩萨藏修道众经抄,卷十二,首缺,编号二八二〇。
诸经要略文,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二一。
摄大乘论章,卷一,首尾缺,编号二八〇七。
摄大乘义章,卷四,佚名,编号二八〇九。
起信论注,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一五。
因缘心释论开决记,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一六。 佛典注疏。敦煌遗书藏本。是对龙树撰《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的注疏。先分四门总述,然后疏释正文。四门为:(1)“明造论之主”,即明龙树造论(2)“明造论之因”,谓龙树欲使五德弟子明真、俗二谛之理,故造此论(3)“明所述之论为正量不”,即论述本文所说全都符合佛法真理(4)“辩论所宗”,谓大乘分“胜义皆空”、“应理圆实”、“法性圆融”三宗,今此
摄大乘论疏,卷五、七,皆首缺,卷五尾题摄大乘疏,卷七尾题摄大乘论义记,编号二八〇五。
摄大乘论抄,一卷,首尾缺,编号二八〇六。
本业璎珞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九八。
十地论义疏,卷一、三,北周法上撰,卷一首尾缺,卷三首缺,北周智辩题记,佚名题记,编号二七九九。
梵网经述记,卷一,首缺,真如题记,编号二七九七。
四部律并论要用抄,一卷,首缺,明润题记,编号二七九五。
律抄第三卷手决,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六。
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
律抄,一卷,首缺,僧[王+延]题记,编号二七九四。
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
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释肇序,一卷,唐体请(着译目录作体清)记,首缺,编号二七七六。
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维摩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七〇。
挟注胜鬘经,一卷,首缺,昙受题记,编号二七六三。佛典章疏。作者不详。原注卷数不详,或为上,中,下三卷。首残尾全。尾题:“《胜鬘夫人经》,卷上。弟子昙受可敦所供养。”两号原属同卷,可以拼接。此经自《胜鬘经·摄受章第四》末尾之“[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况二乘],以广大故,是故……”抄至《一乘章第五》之“得少分涅磐者,名向涅磐界”。经文用大字抄写,经文下为双行小字挟注。注释大抵仅为疏通文义。这种挟
涅槃经疏,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六五。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疏卷数不详。首尾均残。原卷无题名,据内容拟题。此疏所疏释者为《北本涅槃经》,现存残卷系从卷三十八《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六的结尾部分起,至《桥陈如品》第十三之中部。因首残,故全疏的科分不清。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无量寿经义记,卷下,首缺,洪琇题记,编号二七五九。
无量寿观经义记,一卷,首缺,编号二七六〇。
法华经疏,三种,各一卷,首尾缺,编号二七四九,二七五〇,二七五一。原卷无题,现题据内容拟补。因卷首已佚,此疏科分不清。释文较精。从行文风格看,似为六朝时作品,待考。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