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心地观经浅注》。佛典注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来舟浅注。十卷(或十一卷)。是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注释书。书首有和硕庄亲王序,及《悬示》、《科文》各一卷。《悬示》分十门释经义: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能诠教体、宗趣通别、品目次第、传译时年、总释名题、别解文义(后二门在卷一中记述)。在“藏教所摄”中,作者认为此经“若以教摄经,正属顿教,分属终
观楞伽经记,八卷,明德清笔记并序及后序,僧一跋,有略科。亦称《观楞伽宝经记》,简称《观楞伽记》或《楞伽笔记》。佛典注疏。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德清撰。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书前有作者排订的科文。作者在《阁笔记》中云:此经“名佛语心,非文字也,又岂可以文字而解之哉。故今不曰注疏,而曰观经记”。注释参考了宋僧正受的《集注》及《起信》、《唯识》二论,“提挈纲宗,务在融会三译(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