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书学论者。八卷。元盛熙明撰。揭傒斯序言其成书于至顺二年(1331年)。盛熙明,生卒无考。龟兹人,家移居豫章(今江西南昌)。清修谨饬,笃学多才,工于翰墨,通六国书。曾经游历四明(浙东),补《陀落迦山考》,有诗云“沦州到处即为家”。该书前有虞集、揭傒斯、欧阳玄序,后有朱彝尊跋。八卷皆有二、三子目。卷一“书谱”,中设“集评”、“辨古”二子目,“集评”辑前人评论唐以前书家二百四十六人“辨古”则摘录书评并
二卷。书论。清代万经撰。经(1659—1741年),字授一,别字九沙,浙江鄞县人,万斯大之子。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自幼濡染家学,博通经史,兼精金石学,工于汉隶,雄视江南。恐隶法失传,广采书法、金石著述及正史、文集、地志等不下百家,收录关于分隶的论述和自己的见解,于雍正九年(1731年)成书。前有陆耀、胡德琳、施养浩三序。上卷六篇,首作书法,次作分隶书法,次论分隶,次论隶、分、楷所由起,次论汉
宋代金石学著作,收录作者在铜器铭文和碑版铭刻上的题跋。董逌撰。传世以明毛晋校刊的汲古图本最为通行。董逌(生卒年不详),字彦远,宋东平人。在政和年间(1111—1118)官至徽猷阁待制,建炎(1127—1130)以后,曾附张邦昌为官。还撰有《广川画跋》6卷。本书10卷,书末附有铭刻摹拓及图象之类。全书金石并列,按时代编次。前4卷以殷周青铜器为主,其间或杂以石刻如石鼓文、诅楚文,等等,跋近60则。第
书学论著。二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明赵宦光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该书原为撰者《说文长笺》中的一种。《四库提要》以为《说文长笺》穿凿附会,而且引据疏舛,颇为小学家所讥,然而其中的篆文笔法则有其精湛之处,因而被析出并受到后人的重视。书首有撰者小引二则,其中谈到其书所由自出,云“古有以白垩帚作字,一时兴到,遂得佳书,及以善毫楮墨更作,翻去之远矣,故知兴到作书,乃述书第一义,能事不迫,与知者道,敝帚何
八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南朝至陈而终,文亦至陈而极敝。其时能自成家者,诗仅阴铿、张正见,文则徐陵、沈炯以外,唯江总所传稍多。此编兼其陈,隋诸作,割并于陈,以足卷帙,未免有违史家但梅鼎祚既取南北朝文通为编次,以成系列,倘缺其一代,则源流始末有所未详,是以不得已之变例。此书有《四库全书》本。
三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北齐著作,刑劭、魏收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帙而已。书中所采自正史以来,不过 《文苑英华》、《艺文类聚》诸书。缘在流传本少,搜集为难,非其网罗未备。其首列高欢、高澄,亦同《西晋文纪》而滥登三祖。他如侯景报高澄书,史明言王伟撰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撰天宝元年大赦诏,《艺文类聚》明言邢劭撰,而不归操笔之人,
等谨案墓铭举例四巻明王行撰行字止仲长洲人洪武初辟为本郡文学行以墓志铭书法有例其大要十有三事曰讳曰字曰姓氏曰乡邑曰族出曰行治曰履厯曰卒日曰夀年曰妻曰子曰葬日曰葬地序次或有先后不越此十余事耳取韩愈李翺栁宗元欧阳修尹洙曽巩王安石苏轼朱子陈师道黄庭坚陈瓘晁补之张耒吕祖谦一十五家之文所载碑志录其目而举其例以补元潘昻霄金石例之遗墓志之兴或云宋顔延之或云晋王戎或云魏缪袭或云汉杜子夏其源不可详考由齐梁以至隋唐诸
清·黄宗羲撰。一卷。宗羲 (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馀姚 (今属浙江)人。清兵南下,曾召募义兵进行抵抗,被明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不仕,讲学著书以终。此书为补潘昂霄《金石例》一书之缺失而作。谓潘书虽举例,却未著为例之义与坏义之始,又有不必例而例之等,故摘其要领,为之辨正。全书凡为例三十六则,后附《论文管见》九则。考据较潘书为细密。对于从写作角度来了解古代碑志铭文之体例,有所帮助。
元代文章理论著作。1卷。陈绎曾著。本书传本久佚,也未见著录。今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本书是为应付科举考试而撰写的时文程式。全书分列8条,论行文之法,即养气、抢题、明体、分间、立意、用事、造语、下字。陈绎曾强调炼意的重要性,认为要取反复思考得来的“精意”。他论用事,有正用、反用、借用、暗用、对用、扳用、比用、倒用、泛用等9法。论造语,分为正语、拗语、反语、累语、联
《文心雕龙义证(全3册)》编写的总原则是“无徵不信”。笔者希望能比较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心雕龙》原书的本来面目,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是古今中外很少触及的东西;例如刘勰的风格学,就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对于促进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克服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会起一定的作用。这样来研究《文心雕龙》,可以帮助建立民族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以指导今日的写作和文学创作,并作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借鉴。
梁刘彦和文心雕龙乙书,自隋书经籍志初见着录后,原本久佚,唐写本残,元至正本仅见于何焯□语、及孙贻让礼札移中所引黄丕烈校本。明以后,有弘治嘉靖万历诸刻,传本始盛于世。至于何义门所谓据宋本校勘者,乃误于明钱功甫之一言,未足信也。盖钱氏自称所得阮华山宋刊,实为晚出,有依讬之嫌,与所称隐秀篇四百字,同属可疑。纪文达叶郋园均有论正,若是今世传本,唐钞残缺,元镌罕见,当以明刻较全而差古矣。
《文心雕龙集校》是2015年3月梁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勰。本书主要内容为《文心雕龙》传世三大孤本唐敦煌写本残卷、宋刊《太平御览》征引文本、元至正刊本的原貌影印与集校,卷首著名“龙学”家王元化、王更生序和集校者总述三大孤本的前言。书末附录《异文对照表》、《研究论文选录》、《成教录》、《后记》。本书集校使用了诸多善本,汇聚了古今学者的主要校勘成果,其全面性受到王元化先生的高度称扬,具有很
《文心雕龙辑注》是清黄叔琳注的注释著作。十卷。全书分为四十九篇,加上《序志》一篇,为五十篇。每篇注释附于篇后,黄氏隐见附于书的上方,参考注之得失。黄氏辑注是书时,以元校三十四家本作参校,诸本字句互有异同,择其意之长者用之,仍在本句下注明一作某,或元作某,字从某改,戒元脱从某补。在文内重要处又分别不同内容用o,厶标出,供读者知其要。
百花历,也有称花月令,即将一年四季中,一些主要花卉的开花、生长状况,以诗歌或者经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利于花事农事。历史上的花月令,有几种,最早的始于夏代,但多数与今天已不甚合辙。
六卷、菊史补遗 一卷。宋史铸撰。史铸,字颜甫,号愚斋,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百菊集谱》于淳祐壬寅(1242)年间写成五卷,淳祐丙午(1246)年间,得赤城胡融《图形菊谱》二卷,续为第五卷,移原书第五卷为第六卷。是书前有序言一篇,主要叙述菊花为人所贵,名人佳士数家为之作谱,作者也爱菊成癖,广为搜集诸家之谱及自己所识,编成是书。首列诸菊品目一百三十一种,附注者三十二种。又有一
四卷。明薛凤翔撰。薛凤翔,字公仪,毫州 (今安徽亳县)人,生卒年不详。薛氏本为例贡出身,后官至鸿胪寺少卿。当时毫州牡丹最盛,薛氏家园中种植最多。薛氏就撰写了《牡丹史》这本书。是书在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内容。其体例效仿史书,分为纪、表、书、传、外传、别传、花考、神异、方术、艺文等目。记载花木,采用史书体例,是明代人喜欢粉饰的一种习气,不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简明、质朴而有体
我国现存最早的相马术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孙阳(伯乐)撰。成书于公元前168年以前。该书总结了以往及当时相马家的经验以及作者自己在相马实践中的体会。介绍了关于马的外形学的知识和理论,揭示马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马体内外联系,阐述如何根据外形识别牲畜的优劣和选留种畜,指出相马中的一些关键。该书对后世相马术和良马培育颇有影响,奠定了我国相畜学的基础。
中国明代朱载堉(1536~1611)著。此书是一部乐、舞、律、历的百科专著。它由《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律吕精义》、《操缦古乐谱》、《族宫合乐谱》、《乡饮诗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灵星小舞谱》、《圣寿万年历》、《万年历备考》、《律历融通》15种著作汇刊而成。始刻于1595年、印于1606年。朱载堉是明代乐律学家、算学家,青年时因
关于蟋蟀研究的专门著作。是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南宋贾似道作。贾氏《促织经》今已不传,现在见到的是明人周履靖的续增本。2卷。宋代养斗蟋蟀之风颇盛,贾氏为宋末权相,亦酷嗜此戏,史载其“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故集有关养斗蟋蟀之论撰为是编。全书共分7目。卷上为“论赋”,有促织论、蟋蟀论、捉促织法、收买秘诀、看法等15则“论形”,有观促织形像、论头、论脸、论顶、论翅、论腿、论肉、论蝴蜂形、论蜘蛛形等
六卷。元熊朋来(12546—1323)撰。朋来字与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是书大旨以为在礼堂之上侑歌,唯瑟而已,他弦莫侑。自瑟教废而歌诗者莫为之谱,故作《瑟赋》二篇发明其理。复援据古义,参以新意,定为一编。首为《瑟弦律图》,次为《旋宫六十调图》,次为《雅律通俗谱例》,次为《指法》,次为《诗旧谱》(即赵彦肃所传《开元十二诗谱》),次为《诗新谱》(凡十七篇,皆朋来所补),次为《乐章谱》(为学宫释奠
二卷。清毛奇龄(1623—1716)撰。奇龄字大可、西河、初晴,萧山(今属浙江)人。一生著书甚丰。是书成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其进书原疏称,合三书十三卷,首为《乐本解说》一卷,今此本乃分二卷,盖全书文义相属,本为一篇,刊版之时,乃以论径一围三者为前卷,论隔八相生者为后卷。是书有《四库全书》本、清浙江巡抚采进本、《西河合集》康熙本、乾隆修补本。
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永乐大典》所载篇帙犹完。首为《九德之歌音图》,次为《九德之歌义图》,次为《九磬之舞缀兆图》,次为《九磬之舞采章图》。其说与沈约、司马光、刘鉴诸家之说有异,但虽自出新意,亦不为无据。载所定舞图,皆据
六卷。明倪复(生卒年不详)撰。复字汝新,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是书凡二十七章,始于《黄钟本原》,终于《风雅十二诗图谱》。其中或标卷目,或不标卷目,疑传写者有所佚脱,非其旧书。卷首有嘉靖丙戌(1526)张邦奇序,谓其本之《仪礼》经传,参之蔡氏之说,历考古今制度,辨正百家之得失,以求合乎声气之元。今考是书,大端不失古法。书中颇有杜撰无稽之处,然其中亦不乏可采者。如《左传》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二卷。南宋魏了翁(1178—1237)撰。此书主要是杂录诸书,分条节录,而以自己的见解标于其下。书中多有不载诸书全文而节略“云云”之处,又有“如元子心规”之类,还有一条两卷重复相见者。当属随手记录,以备考证之文,最初并无意单独成书,后人得其稿本,传写成书。书中颇有冗琐之处,如摘抄古诗十九首及素问等条,并无多大意义龟字元绪、桑字子明之类,亦伤冗滥。但全书大体精核,如所录邹淮所记星象之数,杨鼎臣方圆
此书作者,已难得知。无论《明史·艺文志》 ,还是黄虞稷《千倾堂书目》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等目录学著作,皆未提及。而从该书的用典来看,皆取自于先秦至北宋典籍,南宋作家诗文皆未涉及,注中又有“宋朝太宗兴国中”“宋朝仁宗时”之语,可知作者应是元代人。《金璧故事》也属发蒙读物,是供幼童学习作诗和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之用。该书将前人故事或诗文佳句化为七言绝句,每两句为一联,互相对仗,又在其下注明该
十卷。南宋程大昌撰。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生平事迹详见《演繁录》。此编主要杂论经义异同及史传谬误,博洽详明,“实能正经解之乖违,订史传之阙误”(《考古编》 张海鹏后识),多有可取。如,以白居易 《乐府诗》正韦述所记《唐六典》不曾行用之误以在张掖者乃鲜水非令鲜水,驳章怀太子所注《后汉书·段颍传》之非 以《汉书》 比景县当从刘昫《旧唐书》作北景以荀子所称子弓即仲弓,非馯臂子弓以琅琊台
笔记,唐李涪撰。二卷。涪唐末人,字里不详,曾官国子祭酒、尚书郎。坐王行瑜叛乱,放死岭南。所撰该书两卷,凡四十九则,内容多以考典章制度为主,尤重于礼仪,诸如起居、佳礼、封爵、拜客、奉陵、客卿、参谋等,引旧制以证唐末之失,引古制以纠唐制之误,多可订正礼文。下卷兼及杂事,如辨陆法言《切韵》之误,校订《左传》:“缮完葺樯”之完为宇字,驳李商隐谓孔子师老聃、老聃师竺乾之妄,正贾耽七曜历之谬等多有见识,学问
今本6卷。叶大庆著。此书散佚已久,宋元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今本为《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凡6卷78条。内容涉及历朝史实、典章制度、文字训诂及诗词文章中典故的考释。属于学术笔记一类。宋叶大庆(生卒年不详)撰。叶大庆字荣甫,以词赋知名当世,曾官建州州学教授。籍贯及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摘取上自六经诸史、下至宋世名家著述等疑义,分别详加考证,阐述己见。全书考证详明,论述精辟,多有前人
中国古史考证辩伪著作。崔述撰。其门人陈履和曾刊刻崔述遗书19种,光绪5年(1789)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收《考信录》12种。顾颉刚搜罗整理、编成新的《崔东壁遗书》校点书于1936年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另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崔述,字武承,号东壁,清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清代开疑古风气之先的经史学家。一生著述凡34种,88卷。本书36卷,翼录1
原名《祖香小谱》。清代兰花专著。朱克柔撰,克柔,自署砚渔,江苏吴郡(今吴县)人,爱好艺兰,颇有心得,根据所见所闻而著本书。书成于1796年,共四卷,分花品、本性、外相、培养、防护、杂记、引证7篇,除择录前人文字外,多为本人经验体会。在花品、外相等篇中,对兰花花器的形态与开花生物学特性作了细致观察和描述,并创造大量词汇和专门术语,以后,这些词汇、术语日益增多并趋于完善,至今仍被花卉园艺界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