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辞赋名篇。东汉张衡作。《文选》见载。二京,指汉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后汉书·张衡传》云:“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仍成。”一说:“昔班固覩世祖迁都于洛邑,惧将必逾溢制度,不能遵先圣之正法也,故假西都宾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而为东都主人折衷以答之。张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艺文类聚》载《西京赋·序》)。上篇《西京赋》
又作《须贾谇范叔》,高文秀所作。4折,1楔子。末本,正末扮范睢。本事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剧写战国时魏丞相魏齐派须贾、范睢出使齐国,齐国设宴待之,但重范轻须,并让须贾回国后让位给范睢,须贾因而疑心范睢出卖了魏国的机密。回国后,魏齐听信了须贾的汇报,将范睢打死,扔在茅厕中。范睢死而复苏,在须贾院公的帮助下逃出魏国。后来,他到了秦国,改名张禄,做了丞相。时须贾也来到秦国,范睢装扮成穷人试探须贾
曲论。明吕天成撰。二卷。天成原名文,字勤之,号棘津,别号郁蓝生,浙江余姚人。万历诸生。工古文词,精音律。有剧作八种,均佚。此书约成于天启三、四年(1623—1624)间。载戏曲作家九十人,散曲作家二十五人,戏曲作品一百九十二种。上卷专评作家,下卷专评作品。不仅为评论明代戏曲之作,且为现存最早一部传奇作家传略和目录。由此可知诸多不见于他书记载之作家及诸多已佚作品之内容梗概。有清末民初暖红室刻本
一名《东莱诗话》、《东莱紫薇诗话》。宋吕本中著。一卷,八十九则。其论诗美学观点,基本倾向于江西诗派。主张学李商隐,强调学习前人诗,须独专执着于一人,熟读观摹,方能有异于众人。追求独立的审美风格,但又忽视对生活的体察。又推崇黄庭坚,认为在学其诗时,独专学杜甫,也表现其对美学风格多样化的提倡:“不主一家,也不主一格。”有《历代诗话》本。
清代医学家杨渊著,杨渊,字子安,又号寿山,江苏吴县人,生于1814年左右,卒于1890年左右,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吴中名医。据自序“光绪七年春三月下澣,杨渊子安识,时年六十九”可知,成书于公元1881年。该书体现了杨渊丰富的医学经验和见解,对一些病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有独到之处,具有较高的医学参考价值,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医学的发展状况和学术水平。
温病著作。《皇汉医学丛书》之一。2卷。日本源元凯著。作者曾推崇吴又可《温疫论》,然于临床中用吴氏法效验不著,后读《岭南卫生方》有所启悟,遣方中或用附子,往往奏起死回生之效,因将临证经验记录成书。编排形式仿《温疫论》,论治有独到之处。此书1936年发行,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火莲经(又名淮南王王行火莲经),一卷,汉 刘安 撰。见存《藏》外外丹书集成。
又名《勉学堂针灸集成》。针灸著作。清廖润鸿撰。四卷。润鸿字逵宾,渌江(今湖南澧陵)人。另有《考正周身穴法歌》已著录。擅长针灸,以自身经验并参阅诸多文献,于同治十三年(1874)编撰成书。此书广取各家之长,如张介宾之《类经图翼》,王惟一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书中诸多精到之见,均被采录。卷一概述针灸学的基本知识。有针法、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及十四经穴位置、针刺深度等内容。卷二论骨度法及
方书。佚名撰。不分卷。本书为柏鹤亭、张鹤举托诸仙名辑录。约成书于嘉庆二年(1799)。全书三万二千字左右。前有诸仙来历并附图,后为寿星论人子息、吕祖论治病方、兰大仙治喉方、董大仙治水痘等共四十四类。既论医理,也有治法及方剂。如“寿星论人子息”提出男子不生有六病,女子不生有十病,并述治法 “吕祖论治病法”论述平治法、奇治法、偶治法,有病、有法、有方。虽托名“神仙”,但医理论述详尽,方药简便实用。可
太平两同书,原不题撰人。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四之说,应为唐末学者罗隐所作。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另有宝颜堂秘笈本、四库全书本。书分十篇:〈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理乱〉、〈得失〉、〈真伪〉、〈同异〉、〈爱憎〉。宗老子、孔子之说,论述以上十对矛盾之相对统一关系,以明治国治身之道。认为贵贱、强弱等皆相反相成,可向对方转化。若能掌握其转化之机,用以立德养生,
金丹赋,原题「大道弟子马莅昭注」。此人似为唐末五代道教信徒。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马莅昭序文,自称偶遇《金丹赋》,不知谁所著,为之注解,而成此篇。按本篇所注《金丹赋》,内容与《陶真人内丹赋》大致相同,但文句较《内丹赋》多出近一倍,文字亦颇有出入,盖系同书之不同版本。马氏注解较为明白,主要引证《金碧经》、《参同契》、《太易志》,《日月混元经》等丹书,以外丹法解赋。其丹法以朱砂、
《伤寒论》注本。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钱潢(天来)撰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钱氏认为世传《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书中将仲景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作为“阴阳发病六经统论”(全书的第一条原文)列于六经病之前。其于六经病,则各列纲领,并将各篇原文详予注释。释文选取成无己以来历代注家之精微,而有
元李道纯注。劝人以照心灭妄心。
《青乌经》 风水奇书,主要讲风水堪舆寻龙之术,历史上影响巨大,以致“青乌术”也成了风水学的另一名称。 传说“青乌”原本是中古代堪舆家的名字,叫“青乌子”,商周时期人。《列仙全传》载:“有青乌公者,彭祖之弟子也。身受明师之教,精审仙妙之理,乃入华阴山中学道,积四百七十一岁,十二试之,有三不过。后服金液而升天。”青乌子后来创立了风水之术,认为祖先坟墓位置的选择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命运。因此,青乌子被认为
神后属子,其数九,味咸,女虚危三宿三位。 子加日上,乘天后,为小女。子加小吉,加土,为老妇。子乘六合,为匪类。 五子加日辰为公姑。子加酉为孀妇。子加辰作虎为军妇。子加卯作常为娼妓。 亥加子为孩童。子加亥作天空为幼女。加巳日上为嫁妇。子加辰女患,亦为水沉。
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箓,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戒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
清·静光禅师撰。8卷。该书与《女科旨要》、《女科秘旨》合刊为《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亦称《胎产新书》、《竹林寺女科全书》、《济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书》,为竹林寺女科著作文字最多者)。3书内容有所不同,可互为补充。
文论著作。近代刘师培著。原载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1905年2月23日至11月16日)《国粹学报》(上海)第1期至10期,正文前有作者《自序》。一卷。共二十四则。所论诗文上自先秦,下迄清末,涉及各种文体。其论力主“文笔说”,推崇骈文,与桐城派主张迥异。所论作家按《汉书·艺文志》所列先秦诸子的“九流十家”分类,如论魏晋南北朝诸家时即指曹植诗温柔敦厚近于儒家,陶渊明诗澹雅冲泊近于道家,
又名:广东公立官话讲习所讲义。清孔赞廷撰,孔赞廷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广东公立官话讲习所讲义》旨在通过有效方法,系统教习操粤语者学说官话,其中四章涉及粤语。“辨似法”列同音字词以正音;“杂话名称”以义分类,学日常语句;“杂化谈法”将词汇融入语境,促理解吸纳;“分类话头”设天文、地理等31类汇编字词。四章共同展示了粤音、粤词,其粤语、官话并举列示的方式,对解释方言词汇有直接帮助,且分类详密、
西汉琴学著作。扬雄撰。扬雄不仅是西汉末年名重一时的学者和文学家,而且对音乐也有造诣。他撰写的琴学著作《琴清英》今虽全书已佚,但我们仍可从清严可均辑录的佚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既有琴曲介绍、琴歌著录,又有琴界事迹的琴史性质的著作。西汉时期,琴学发展出现新的兴盛,名家间出,弹奏技艺更臻精绝,新的创作不断涌现,于是,总结性的琴学专著也相继问世,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西汉琴学专著如《雅琴赵氏》、《雅琴师
清沈德潜著。分上下两卷。“命曰‘晬语’,拟之试儿晬盘,遇物杂陈, 略无诠次也”(《自序》)。其诗论观点,是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教育”臣民,代表着诗歌领域里的复古倾向。书中论及诗体的继承演变,以及某种诗体创作的特点等等的条目颇多。如,“秦汉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 流衍靡曼”。如,“《康衢》、《击壤》, 肇开声诗。”如,“《离骚》者,《诗之苗裔也。第诗》分正变, 而《离骚》所际独变,
五幕剧。宋之的著。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6月初版。作品描写武则天由一个尼姑成为皇妃后,利用种种手段逐渐取得皇帝的信任,乘机专权。在充满矛盾斗争的朝廷内部,她凭借手腕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排斥异己,成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塑造了一个精明强干、果断而又狠毒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在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女性的反抗和挣扎,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了女性应该享有的做人的权利。
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旧题白居易著。一般认为是伪托的。书中讲诗“意”,有正统儒学文论的成份,但也从诗的结体、文藻、物象、用事等方面阐述了意的表现。如“依带境”,“抒析入境意”及“招二境意”都论及物色描写的“境”与意相合,由境见意“影带宗旨”中讲文藻与意的关系,也主张以意为主,然后饰以文彩,即可“悉皆流美”“雕藻文字”讲在“势”的基础上“精求”文字。“联环文藻”讲“隔句相解”,未免机械,但也强
清词别集。张惠言撰。1卷。收词46阕。张惠言反对当时统治词坛的浙江词派末流那种无病呻吟和单纯咏物之作,提出填词应该效法“诗之比兴”之义、“意内而言外”和“缘情造端”(《词选序》)的主张,强调词要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抒发真实感情。《茗柯词》多抒写江南乡思、别绪、恋情和咏吟景色,反映的生活面并不广,有的流于晦涩,这与他的词论并不相符。但善于选择适当的形式表现内容,创作态度严肃,格调高雅,具有较高的艺术
简名《渑池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剧写秦昭公欲夺赵国国宝和氏璧,许以十五城相交换。赵派蔺相如携璧使秦。相如至秦,知彼存诈而无诚意,遂乘深夜携璧返赵。赵成公以相如完璧归赵,升其为上大夫,廉颇妒而不平。秦又约成公在渑池相会,意在擒拿成公。成公命相如同往,廉留赵防秦来袭。渑池会上,相如以智勇使成公免受秦辱,又剑逼秦昭公护成公出关。成公因之封相如为上
陆锡熊诗集5首。
宋代司马光作。又名《司马温公诗话》、《司马光诗话》、《司马君实诗话》、《司马太师诗话》、《迂叟诗话》。1卷,共28则。光有《传家集》已著录。为续欧阳修《六一诗话》而作,亦偏于记事。所记诗人轶事,有价值珍贵者,所下断语,极见眼光不凡。据作者自称,欧阳修的“《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因此书为续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而作,故称《续诗话》,在内容上也明显的承续《六
明万历时期刊本,包括《黄庭内景经》二卷和《黄庭外景经》一卷。李一元注,谢迁之校,贾应壁订。《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约出于魏晋之际,分为《黄庭内景经》和《黄庭外景经》,大旨在于服气以养精神,主张固守精神,则身形可以长存。李一元的注释可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黄庭经》中关于道教存神养气的修持之术等内容。
医话。清王泰林(1798—1862)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本书为《王旭高医书六种》之一,成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原系手稿,大多已散佚。由周镇将少时所录王氏之论,整理刊行。现仅存“肝病证治”一篇。旭高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对肝病证治予以系统、全面的阐述。针对肝气,而有疏肝理
印光法师: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 ?太上感应篇直讲是印光大师在世时极力赞扬并广为流通之善书。印祖在提倡每日诵读《感应篇》、《阴骘文》等之同时,复倡通文义者,“以此教子孙,为入德之门。俾幼时即知为人之道,与因果之理。则后来决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 《太上感应篇》,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中国道教善书,托称太上老君所授,是流传最广的善书。融合了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