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是明代学者俞琳编著的一部汉民族智谋典,书中选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和故事。《经世奇谋》与冯梦龙《智囊》齐名,因所搜集的故事皆为奇策异谋,因而被误解为旁门左道而久遭禁锢。其实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治世谋略,在借鉴古人防患未然、相机行事、随机应变、化险为夷、解除忧患等等的生命智慧中获得人生道理和处事经验,使世人变得智慧清醒,活得豁达明白。书中也选择了大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诗话,2卷。近代陈曾寿著。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
元诗别集。2卷。谢宗可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但《四库全书》所收《咏物诗》仅1卷,收入咏物诗106首。本集常见版本有署清乾隆五十六(1791)冰丝馆藏版的刊本。卷首有元至正十三年(1353)汪泽民序。卷上收入《睡燕》、《雁宾》等170首七言律诗,卷下收入《风筝》、《落花》等238首七言律诗。《四库全书总目》在论及谢宗可《咏物诗》时,曾对咏物诗的源流作了颇为精辟的论述,又对
十卷。宋邓忠臣等 (生卒年不详)撰。忠臣,字谨思,别号玉池先生。湖南长沙人。熙宁进士,官大理丞,迁考功郎。同文馆本以待朝鲜使人。时邓忠臣等同考校,即其他为试院,因录同舍唱和之作,汇为一编。按《宋史·艺文志》有苏易简《禁林宴会集》,欧阳修 《礼部唱和诗集》。此书独不著录。《宋志》最为舛漏,恐为偶遗之。其相与酬答者,邓忠臣而外,为张耒、晁补之、蔡肇、余干、耿南仲、商倚、曹辅、柳子文、李公麟、孔武仲等
本书是胡也频的诗歌集。他以真挚的歌喉作了他灵魂的吟唱,在诗篇里塑造了一个不流于俗世的孤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其爱情诗篇香艳而谦卑,别具一格。创作受象征派诗的影响,但却不是亦步变趋的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和发展。胡也频有好几首诗提到了友人的虚伪以及友谊在俗世里因异化而变质。
简名《东堂老》、《破家子弟》。杂剧剧本。元秦简夫作。四折一楔 子,末本。剧写东平人赵国器、李实同在扬州经 商。赵因儿子扬州奴不肖,预料他日必然败落, 便立下文书,托李代为经管钱财。扬州奴受人 引诱,每日花天酒地,最后出卖住房。李实屡教 之,不改,便暗中出面买下。扬州奴终于贫穷落 魄,居住破窑,向李实之妻借一贯钱,靠卖菜度 日。李实知其已经痛改前非,便出示赵国器托 孤遗嘱,将所托寄五百两银子买下的
词总集。 南宋周密(1232—1298)辑。七卷。密字公瑾,号草窗、萍州,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原籍济南(今属山东),后流寓吴兴(今属浙江)。宋末曾做小官,入元后隐居不仕。此集收录南宋词人作品,共一百三十二家,词近四百首。选词标准严格。南宋词集多有不传,作者姓名亦不尽见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书以存,故此书具有南宋词史之价值。唯周氏偏向形式美,诸多忠愤填膺之优秀爱国作品全被排斥不选, 实为词坛憾事
医案,本书前十卷为钱艺所著,后四卷则为钱艺后人续编。书中收录了钱氏及其后人自光绪元年(188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三十余年间记录的医案、医话共529则。全书不分门类,随诊随录,基本按年代时间排列。从书中收录的医案看,大多数医案属内科病案,其中又以时疫外感病为主,也有不少妇科、儿科、外科案例。许多医案记录十分详细,记叙了整个疾病的发病演变和治疗过程,并且对误治、变症都有所分析,这对指导后学
清代田绵淮撰,方书,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不分卷。分头、面、耳、目、口、齿、鼻、声音、周身、茶酒、杂方、足、救饥、诸伤、诸虫伤、辟虫、污衣十七部,汇收验方二百五十三首。选方偏重头面部疾患,多为简便验方。
清张志聪撰。六卷。志聪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已著录。此书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张氏注释本书,未成病逝,后由门人高世栻重予编撰补订成书。卷一至卷二为太阳病脉证篇。卷三为辨阳明、少阳病脉证篇。卷四为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篇。卷五为辨霍乱病脉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辨痉湿暍病脉证、辨可不可下、汗、吐病脉证。卷六为辨脉法、平脉法。撷取前贤注疏,结合心得,将《伤寒论》内容相似条文汇为一节,
内科著作。清蒋宝素撰。十三卷。宝素,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幼承家学,后拜王九峰为师,钻研《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学经典,著《医略》八十七卷。本书为其中“六淫门”,载文十三篇,故名。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每篇一卷,分别对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疟、痢、霍乱等病的辨证治疗作了简要论述,书末附有“人迎辨”、“关格考”两篇。每论一病先引其父《椿田医话》,次录其师《九峰医案》,并广引各家之
《侣山堂类辩 》是张志聪集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数十人, 在侣山堂讲学, 探讨医理, 讲论方药, 钻研中医学术之专题论文集。书中充分反映了张志聪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张志聪主张:先难后易,苦志力学,主张反循序渐进法,以苦志力学为前提,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辩异知同,举一反三,主张治学不为表面异同所迷感,要得其纲领,一以贯十,十以贯百,而后举一反三以引申之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十分重视发挥集体智慧,常集
上清十一大曜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祈福消灾。行道者依次于神座前点燃灯光,供奉上清十一曜,礼拜赞颂,祈求消灾赐福。所谓十一大曜,即日宫太阳帝君、月宫太阴帝君、东方木德岁星重华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执法星君、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北方水德辰星伺晨真君、中央土德地候镇星真君、交初建星罗睺隐曜星君、交终神尾坠星计都星君、天一紫炁道曜星君
二卷。宋吴彦夔(生卒年不详)撰。吴彦夔,字拙庵,南宋医家。此书旧本不著撰入姓氏,《宋书·艺文志》载此书亦不言作者,《四库全书》据陈振孙所言断为吴彦夔所撰,成于南宋淳熙庚子(1180)。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载治诸风、治感风中暑、治气疾及心痛、治脾胃、治瘴疟、治痰嗽、治吐逆、治泄泻下痢及补益、治眼目口鼻、治脚气等方药下卷载治痈疽疮疖,小肠气淋疾,痔漏便血秘涩等疾,治杂病,治妇人众疾,治小儿众疾,治
《命理约言》是清代的命理典籍。四卷,陈素庵著。陈之遴字彦升,号素庵。作者对命理学做出了全面清理和标准化创建,是一次规范性的小结,此书为命学精读本和教科书。书中第一卷为法,第二卷为赋,第三卷为论,第四卷为杂论。民国年间,全书经过当时命理学家浙江嘉兴人韦千里的校刊删注,名为《精选命理约言》,于是就渐渐通行开来了。
太清道德显化仪,撰人不详。内称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应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此书叙述醮祭太上老君,祈求老君显化施法之仪式,据称行此醮仪,可以忏断业缘,超出迷惘,咸归清静。全篇内容分三部分。首先为「上寿贡献」,有宣卫灵咒、请称箓职、请圣、降圣等仪节。其次为「显化礼文」,文中赞颂太上老君降世为帝王道人之师,显灵教化之故事,内容与谢守灏《混元圣纪》相似。最后为「显化设醮仪
宋·蒲虔贯撰。序谓“松有千岁之固,雪无一时之坚。若植松于腐壤,不期月而必蛀,藏雪于深山,虽累月而不消。违其性则坚者脆,顺其理则化者延。物性既尔,人岂殊然?”盖以“顺其自然”为全书主旨。书分养神气、调肢体、论衣服、论饮食、论居处、论药食等六门,大多辑录前人有关导引及果谷养生的论述,主要是饮食起居的日常摄养和调气养神、导引按摩的自我锻炼,以及药物使用的综合调理等,内容较为广泛。作者曾以本书进呈御览,
南宋吴仁傑撰。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解说《易》图,时出新意。《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宋史·艺文志》载仁傑《古周易》十二卷、《易图说》三卷、《集古易》一卷。今《古周易》世罕传本,仅《永乐大典》尚有全文。此书其《图说》也。仁杰以为《易》先于文字存在,其时伏羲画卦,有卦有象而无辞 后文王作彖,并著变爻覆卦之画,其时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辞周公于爻画覆卦之下系辞,始成《易经》。
22卷。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很少论及,故以 《内经》、《难经》为据,广涉阴阳五行制化之理,书中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领书》。据中国《后汉书·襄楷传》称: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神书即《太平经》,系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仅残存57卷,另有唐人闾丘方远节录的《太平经钞》10卷,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代,中国的现代学科都是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中国的传统学术也在这一阶段实现了现代化转型,或者在现代学科中得到延续。读中国书,不可不知中国特色的修辞。不明中国特色的修辞,易犯事不明、物不显、犯人忌等毛病。中国修辞与西方修辞相异之处甚多,然知之者实少。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实为中国特色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如列改易、增益、删削、颠倒、改窜、嫌疑、参互、存真、合叙、错综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
《》现存6篇,约5000字,大部分是关于治军、论战的记述,吴起的军事思想集中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观,是当时先进军事思想的代表。
《后汉书》是纪传体的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断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一般称为《续汉志》。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生于公元398年,即晋安帝隆安二年,做过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升任尚书吏部郎。432年,宋文帝即元嘉九年,由于触犯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从此受到压制,便开始著书,但
《三唐诗品》三卷,其体例摹仿钟嵘《诗品》,论唐代诸公诗,往往溯其渊源所自。如谓张九龄,“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王绩,“其源出于程晓、应璩”;卢照邻,“其源出于江记室”,等等。 凡初唐十五家,盛唐二十八家,附十三家,晚唐十二家。三品以时代相次,无高低升降之意;但每品之中,则以高下为先后,不以寸代为序,此又与钟嵘相异。 其诗学宗旨乃承王闾运《湘绮楼说诗》及《王志》诸篇而来,故论唐诗每探源于魏晋。
一卷。宋陶弼撰。陶弼字商翁,永州(今湖南零陵)人。庆历中,随杨畋讨湖南猺,因功授阳朔县主簿,历官知邕州。四迁为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陶弼善作诗墓志铭谓其:“聚晚学弟子讲授六经,平生不治细故,独以文章自喜,尤号为能诗。”《湖广通志》称:“弼诗尤善言风土,蜡茶诗至五十韵。”其著作有诗文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内有诗七十三首,都是陶弼在湖南时所作,故以邕州为其名。《邕州小集》一卷有《四库全
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蒧等增修。此集皆录唐以前作家题咏天台山的诗文,计赋三篇,诗二百首。成于宁宗嘉定元年 (1208)。前有郡守宣城李兼序。《前集别编》一卷,则师蒧子表民所辑补。又附拾遗诗十二首,有陈耆卿跋及表民自记,“题癸未小至”,乃嘉定十六年 (1223)。《续集》前二卷亦李庚原本,后一卷则师蒧、林登、李次谟等所汇录,皆宋初迄宣、政间人之诗,
三卷。明史谨撰。史谨,字公敏,一作公谨,自号吴门野樵,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史谨少从倪赞、高启游,善丹青、能诗文。洪武初以事谪居云南。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经王学士推荐为应天府 (今南京)推官,不久降补湖南湘阴县丞。寻罢归,侨居金陵 (今南京) 卖药自给,以诗画终其身,著有《独醉亭集》三卷。此集前有陈琏 《序》。据陈琏所序,此集为史谨自编。但以体分,不题卷数。自 《武当八景》以下九十三首,
元杂剧剧本。《宜秋山赵礼让肥》,亦名《义士死赵礼让肥》,简称《赵礼让肥》。《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本剧源于《後汉书:赵孝传》,情节略有不同。《後汉书:赵孝传》主要歌颂的是赵孝,而《赵礼让肥》歌颂了赵母、赵礼和赵孝,并以赵礼为主角。剧写赵礼到宜秋山中以打柴采药为生。一次被虎头寨寨主马武捉住,要杀他。赵礼哀求回家辞别老母和哥哥后再来就死,马应允。赵礼果然回来,赵母和赵孝亦随后赶来。三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