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北宋文化史述论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构成各个层面的交汇处得以体现。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学’为纲领,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同时代其他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

     陈植锷
    39万字4个月前
  • 山居存稿

    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是作者的文集,收入作者从事历史研究40余年来旧稿和新作29篇,近半数未曾正式发表。内容包括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政治制度、朝廷党争、饥民暴动、经济制度,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等方面的研究、考证。还包括作者早年研究辽、金、元史时的数篇论文。凡有所论,无不广泛搜集史料,辨真去伪,以求揭示历史真实面貌。本书是作者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反映了作者

     唐长孺
    38万字4个月前
  • 黄石公三略

    《三略》原称《》,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目前,该书已经成为到世界各国将领必读的书籍之一。

     兵书大全
    1万字4个月前
  • 隋书

     魏征
    87万字4个月前
  • 秋胡变文

    敦煌遗书中的变文作品。作者佚名,今存敦煌写本s133,原卷首尾俱残,尚存3000余字。《敦煌变文汇录》拟题为《秋胡变文》,或拟题为《秋胡小说》。全篇除1首五言6句诗外,别无唱词,全以讲说为主,故事叙述,人物对答,也留有说话的痕迹,故体近话本,或拟名为《秋胡》。秋胡的故事原出汉刘向《列女传》卷5《秋胡洁妇》(《艺文类聚》“人部”2,《太平御览》“人事部”82曾引及,但文字稍异),旧题刘歆《西京杂记

     佚名
    0万字4个月前
  • 疑雨集

    四卷。明王彦泓撰。彦泓,字次回,金坛(属江苏)人,明诗人。官华亭县训导。彦泓博学,好作艳体小诗,造语新柔,有唐李商隐遗风。明代黄虞梭《千顷堂书目》载该书为六卷,次于天启末年《明史·艺文志》未载孙星衍《祠堂书目》载该书四卷,与今传本同集,首有侯文灿作序。序中介绍:彦泓卒后,遗孤年幼,诗几乎散佚。友人弢仲欲整理校定,因故未成。后据严绳荪作序介绍:本集是由侯子蔚校定刊印的。由此可知,该集在明时本未刊行

     王彦泓
    6万字4个月前
  • 临春阁

    杂剧剧本。清吴伟业著。清杨恩寿《词余丛话》说:“《临春阁》杂剧,哀悱顽艳,不类《通天台》之悲惋。要其用意,有在于全篇结尾,从冯夫人口中特为点出,盖讽明末诸帅也。”清尤侗《西堂杂俎》说:“及所著《通天台》、《临春阁》、《秣陵春》诸曲,亦于兴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盖先生之遇为之也。”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吴梅村所作曲,如《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慷,令人不堪卒读。

     吴伟业
    1万字4个月前
  • 哀江南赋

    北朝庾信作。这是作者被迫留滞北朝后写的。他在序中说:“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作者在赋中追溯故国梁朝兴亡的经过和原由,深刻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沉痛感情。比如赋中描写西魏攻破江陵后的情景:“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于是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淹泣,向关山而长叹。”把江陵人民

     庾信
    4万字4个月前
  • 精忠旗

    明代传奇剧本。明李梅实作,冯梦龙改订。二卷三十七出。今存冯梦龙改本,后辑入《墨憨斋定本传奇》。叙岳飞精忠报国事。古典十大悲剧之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岳珂为岳飞之后,忠心爱国,并立志替先祖翻案雪耻,后取得证据可替岳飞翻案,但为顾全先皇颜面,终以鲜血毁证物。此举感动在任皇帝下旨恢复岳家名声,岳珂继祖志显孝,名留青史。

     冯梦龙
    7万字4个月前
  •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敦煌遗书。唐人白行简撰。唐人诗文集未载。敦煌遗书存2539残卷,首题“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白行简撰”,尾残。1914年,叶德辉刊刻于《双梅景闇丛书》,其跋语云:右赋“确是唐人文字,而原抄讹误甚多,无别本可以校改。又末一段文字亦未完,读之令人怏怏不乐也。”“唐宋时此等房中书流传士大夫之口之文,殊不足怪,使道学家见之,必以为诲淫之书,将拉杂烧之,惟恐其不绝于世矣,此类书终以古籍故,吾辈见之,即当为之

     白行简
    0万字4个月前
  •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医案,辑成于清道光元年(1821),三册。本书首册为《叶氏医案》,载录春温、夏暑、冬温、疟疾、痢疾、泄泻、痰饮、喘咳、肿胀、水气、黄疸、痘症、痈疡、痔漏等案,共计三百七十八则;次册为《曹氏医案》,载录曹仁伯胃脘痛、胁痛、久痢、噎膈、痿症、小肠气、乳痛及外感温邪、风湿等各类治案七十则;后册为《何氏医案》,载录何元长经治中风、肝风、呕吐、吐血、虚劳、胸痹、泻痢、便血、遗精、淋浊、肿胀、黄疸、哮喘、痹

     佚名
    8万字4个月前
  • 临证一得方

    外科类中医文献,清代朱费元编著。约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全书按部位分类,详述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卷一论述发于头面部的疾病;卷二论述发于咽喉颈项部疾病;卷三论述发于上下身及内痈病症;卷四论述发于手足、无定处的疾病。书末附《疡医探源论》、《读疡医探源记》、《论疔疮对口发背治法》及《外科应用经验要方》。《外科应用经验要方》载膏、散、丹、丸诸方三十四首。

     朱费元
    5万字4个月前
  • 陈莲舫医案

    清陈莲舫撰。3卷,成书于1914年。全书所收医案以内科外感、杂病为主,兼收外、妇科病证126种。上卷载中风、类中、肝风、历节风、春温、风痧、食复、霍乱、囊风、惊风、肺痈、哮喘、咳嗽、呕血、胸痹等42种病证。中卷列痢疾、肠风、泄泻、痰饮、脾胃、疟疾、脚气、臌胀、噎膈、淋浊、遗溺、癃闭、梅毒及耳、目、鼻、舌等病证44种。下卷为咽喉、失音、痫、痫厥、癫、头痛、河白、黄疸、汗、损病、疬、消渴、怔忡、鹅雪

     陈莲舫
    5万字4个月前
  • 医经读

    医经类著作。清沈又彭撰。四卷。又彭字尧封,嘉善 (今属浙江) 人。少习举子业,兼擅占星聚水之术,尤精于医。另撰有《伤寒读》 、《女科辑要》 、《评王孟英医案》。认为“《素问》、《灵枢》非出一手,真伪杂陈,指归非一”,遂以去伪存真、去非存是为宗旨,删其繁芜,撮其枢要,并将所选经文重新分类编撰,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分平、病、诊、治四集。平集取义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列有关常人生理经文

     沈又彭
    3万字4个月前
  • 刘涓子鬼遗方

    五卷,南北朝时期医家龚庆宣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该书序文称此书是南北朝时的刘涓子从神仙那里得来的,故题名为《刘涓子鬼遗方》,其实可能是由刘涓子收集草创,经龚庆宣整理成书。全书共五卷,扼要地总结了治疗金疮、痈疽、疮疖及其他皮肤病的经验。第一卷总论痈疽的鉴别,诊断。其他四卷则论述外伤、痈疽、疮疖、湿疹、疥癣等外科及皮肤病的病证及治疗,收录各种处方一百四十馀篇。在外伤治疗方面,着重运用止血、

     刘涓子
    2万字4个月前
  • 太清真人络命诀

    《太清真人络命诀》,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当出于六朝。南宋《秘目》着录作「《络命》一卷」。《宋史?艺文志》亦着录一卷。今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内言拘守魂魄身神之法。谓人之五脏四肢皆有神真,魂魄形体与天地日月相通。若能拘守魂魄使不离形体,存思五脏及身中诸神,可以除病成仙。

     佚名
    0万字4个月前
  • 陈氏幼科秘诀

    儿科著作。撰者、撰年不详。此书载述初生、沐浴、噤风、撮口、脐风、气闭等30余种幼科常见病证治。文字较简练,方药多为陈氏家传方,系陈氏治疗儿科疾病之经验总结。现有《三三医书》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佚名
    2万字4个月前
  •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

    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当为宋元道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内叙伏魔辟邪,修身治病诸道法。上卷言以神印、符箓咒诀伏魔之道。内载六种神印、十种符箓咒诀,并介绍其用法。卷中叙驱邪治病之术,有布气法、咒水法、取劳虫法、移肿毒、治瘟病法、治鬼邪法、治心邪血邪草灵丹方、治颠邪行持及断鬼神秘法、识鬼邪法。人斗存身行持秘法、斩鬼法、遥治颠邪心法。附有多种符箓咒诀。下卷叙以投状之

     佚名
    2万字4个月前
  •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

    无上三元镇宅灵箓。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假托玉皇降授金明七真。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神符类。吉冈义丰《三洞奉道科诫仪范の成立について》认为本箓出自梁孝元帝承圣元年(552年)。述以灵箓镇宅。

     佚名
    1万字4个月前
  • 萃善录

    《萃善录》,原不题撰人。书中提及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当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表奏类。此书辑录宋元明三朝天师道之青词数篇,系道士举行斋醮时上于皇天神祇之祝词。其中最晚者为〈张国祥荐父终七词〉,故此书疑即张国祥选编。

     佚名
    2万字4个月前
  • 推易始末

    四卷。清毛奇龄撰。奇龄既作《仲氏易》之后,又取汉、唐、宋代以来言《易》之涉及卦变者,另加综合核对,编成此书。取名为《推易》,大概本《系辞传》“刚柔相推”一语,依照《仲氏易》“移易”义而作。大旨说朱熹《本义》尽管在卷首载有卦变图,但只是孔子之易,未能著为文王、周公之易,因此上稽干宝、荀爽、虞翻各家,凡是有卦变卦综之说,与宋代以后相生、反对各图全列于卷内,而把推易折衷之图附在后面。朱熹说卦变是易中之

     毛奇龄
    2万字4个月前
  • 素问悬解

    医经著作。13卷。清黄元御(坤载)撰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作者认为“先圣传经本以起死,讵知下工学古反以伐生,良由文义玄深,加之编写凌乱”使然,故力纠错简。于是按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将《素问》的主要内容重新予以编次,在原文各段之后均有扼要注释。并将已佚的《刺法论》和《本病论》二篇补齐。书末附冯承熙《校余偶识》1卷。

     黄元御
    29万字4个月前
  • 梅花易数

    古代占卜法之一。其方法为任取一字,画数以八减之,余数得卦。再取一字,以六减之,余数得爻,依易理占断吉凶,相传为宋邵雍所作。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相传邵雍运用时每卦必中,屡试不爽。梅花易数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随时随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种多样。从《梅花易数》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来看,《梅花易数》亦有一整套独立、完

     邵雍
    5万字4个月前
  • 国故概论

    钱基博著,《国学必读》是钱基博1923年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时为普及国学常识而编选的一部教科书。本书是钱氏《国学必读》的下卷,辑录有关国学的论文三十七篇,以通论、经学、小学、史学、子学为序排列,反映了钱先生的特识和国学分类思想。本书所收文章,除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一篇外,均为清代及民国学人所作,而民国文章占了大部分,宗旨在于重学理之阐发,故略学史之完整。所选文章亦可以窥见民国时学术风气

     钱基博
    26万字4个月前
  • 马一浮先生语录类编

    这是一部谈话记录,由“六艺篇”“诗学篇”“文艺篇”及“教学篇”等构成,是马一浮称性而谈的作品,既具有一定的条理性、系统性,也非常适宜片段化地欣赏,是了解一代哲人非常好的渠道路径。

     马一浮
    10万字4个月前
  • 黄石公素书

    《》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兵书大全
    5万字4个月前
  • 金史

    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记载女真族所建金朝兴亡始末的一部史书。女真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滅辽,臣服了西夏,建立了与宋南北对峙的金朝。金以今天的北京为中心,在北方统治了近一百二十年,对我国的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早在元世祖中统二年(一二六一),本着「国亡史作」的惯例,便已开始议修辽、金二史。宋亡,又议修辽、金、宋三史。但由於当时以

     脱脱
    116万字4个月前
  • 王昭君变文

    又称《明妃传》。唐代变文。佚名撰。敦煌写本残二卷。原题残失,此题系今人启功整理校录,据故事内容拟补。上卷开头已缺,两卷共存六千余字。其昭君出塞事迹,至唐已逾八百多年,距史差异甚大,说法各异。是篇着力写昭君入胡,郁郁寡欢,塞外景色尤动怀乡悲怨之情,单于恩爱慰藉,无济于事,终于病倒,悄然而逝。汉哀帝遣使吊祭青冢,以祭文作结。卷中叙及“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断为唐人作品,约成书于代宗大历至宣宗大

     佚名
    0万字4个月前
  • 天父诗

    宣传太平天国道德的诗集。刊刻于1857年,共五百首,大部分为洪秀全所作,集中反映了洪秀全的伦理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部分内容:(一)以“正直善真”为根本原则,反对“邪曲恶假”,指出“人妖分别在邪正,邪些是妖正是人,邪些极贱正极贵,邪些该砍正该升。”(二)提出宫廷生活的道德规范,即炼正遵旨姊妹和睦虔诚欢喜炼好心肠炼好情面炼好声气不好眼毒爱人如己。(三)人的思想、行为与幸福、快乐之间关系是:思想、行

     洪秀全
    3万字4个月前
  • 孟东野诗集

    诗别集。十卷。唐孟郊撰。孟郊诗在晚唐已有结集,晚唐邵谒曾有《览孟东野集》一诗。据宋敏求记述,宋初孟集行世之本很多,但卷数不一,多寡各异。宋敏求把它统编成十四类,合成十卷,使孟集有一个较善之本,而以前的汴吴本、周安惠本、蜀之二卷本《咸池集》俱废。宋敏求本遂成为以后一切孟集的祖本。晁公武、陈振孙所著录的都是此宋编十卷本。黄丕烈曾得一北宋椠本,半页十一行,行十六字,后历经辗转,为李盛铎木樨轩所得(见《

     孟郊
    4万字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