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综合性中医入门书。陈修园撰。先曾托名叶天士撰,于嘉庆九年(1804)改署本名。有清嘉庆刻本及多种清刻本、石印本、排印本、影印本。注释本有方药中编《医学三字经浅说》、北京中医学院编《医学三字经白话解》。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清代福建长乐(今长乐县)人。以医术闻名,著有《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时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中医普及性著作。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
六卷。明闵声辑刻。闵声字襄子,乌程 (今浙江湖州)人。闵氏所刻书甚为精美,世称“闵板”。据此书后闵映张 《跋》称其从父襄子自束发读书以来,即有经世济民之志,仰慕古之侠烈丈夫。后辽东事起,明军屡屡败北,羽书告急,襄子不胜愤慨。自恨一介书生不能持三尺剑上前线杀敌卫国,只好“悉探秘笈,不靳流传,以裨登坛请缨者考焉。”此 《跋》述辑刻此书缘起甚明,盖资 “登坛请缨者”参考备用。《四编》六卷子目如次:《阴
陈师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本书便是先生这一教育信念的结晶。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并精选中国绘画史上的百余幅代表画作,展现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南史起公元四二○年(宋武帝永初元年),终公元五八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记述南朝宋、南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共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北史起公元三八六年(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终公元六一八年(隋恭帝义宁二年),记述北朝魏、北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两书合称南北史。 李延寿,唐初相州人,官至符玺郎。在唐太宗时代,他曾先后参加
新诗集。穆旦著。本辑共收入作者创作于1934年至1976年间的诗作八十五首,其中若干组诗如《时感四首》、《诗四首》、《饥饿的中国》等,均以一首计。
宋诗别集。6卷。赵汝鐩著。赵汝鐩是江湖派诗人里才气豪放、风格多样的一位诗人。《四库全书总目》说:“江湖一派,门径如斯,不能兼责以他体,一花一石,时饶佳致,如汝鐩之流,固亦谈艺者所不废也。”诗稿中有仿晚唐现实主义诗歌的《陇首》:“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檐看引文。”在《翁媪叹》中胥吏欺压良民的一段描写,明
六卷。不著编者。此集共六卷。所录皆为唐僧人之诗。包括《灵澈诗》一卷、《灵一集》二卷、《清塞诗》二卷、《常达诗》九卷。据 《书录解题》载 《灵澈诗》、《灵一集》,皆一卷,而 《清塞诗》 与《常达诗》皆失载。《灵澈集》,《灵诗》,《常达诗》前均有宋僧赞宁奉敕所作本传,而《清塞诗》则无,盖宋时已遗其名。《灵澈诗》前还有刘禹锡序一篇,《文献通考》也引用。盖灵澈当时与僧皎然游,得见知于侍郎包佶、李纾,因而
诗别集。宋杨甲著。一卷。诗十八首。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又有清曹庭栋《宋百家诗存》本,诗亦十八首,但其中有一首与《两宋名贤小集》本异。又有民国李之鼎《宋人集》甲编本,内容、编次同于《两宋名贤小集》本另补辑诗二首,一得自《宋百家诗存》,一得自《宋诗纪事》。
明初杂剧剧本。简名《梧桐叶》。李唐宾撰。旦本。剧谓唐时蜀人任继图参赞哥舒翰军事。值“安史之乱”,妻子李云英被掳,转辗被尚书牛僧孺收为义女,与牛的女儿金哥姐妹相称。“安史之乱”平定后,任继图回京游览大慈寺,因思念妻子,题〔木兰花慢〕词一阕于壁,不留姓名而去。牛夫人携2女来此进香,云英见词颇类丈夫字迹,步韵和词于壁。秋日风起,梧桐叶落。云英拾叶一片题诗其上,复抛至空中。其叶竟由任继图捡起。朝廷开文武
词集。南宋史达祖撰。一卷。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中年时曾在扬州、荆江、汉水一带充幕僚。屡试不第,生活清贫。嘉泰间,入中书省为堂吏,力主抗金,深受韩侂胄赏识,收为亲信。韩被杀,达祖受黥刑,贬死贫困之中。此集收词一百十二首,前有宁宗嘉泰元年(1201)词人张镃(功甫)序。其词奇秀清逸。艺术上描写细腻,精雕细琢,分析入微。写景尤为细致逼真,于白石、梦富等词家中,亦有一种特殊风韵。有明
医案,清赵履鳌撰,《旌孝堂医案》记载医案近二百。常先论病机,次述脉证,立法处方有当。所载医案包含内、外、妇、伤、五官等多种疾病,从目录上看,涉及四十余种病证。反映出医家学识广博,勤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医疗经验。
这部《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是根据先生讲授伤寒杂病论的录音资料整理而成。胡老一生于生活淡泊名利,于学术精益求精,于患家尽心尽责,于弟子子女严格要求,其坚毅质朴于师长处每多闻及。今闻其声,亦想见其为人,如身临其境,亲奉先生之教,虽未若狂,实亦欣喜至极。 这些录音的内容是胡老生平最后一次系统讲解《伤寒杂病论》,此时胡老学术思想已处于成熟期,理论与临床造诣已臻化境,尤能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其真知灼见在讲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
诊法著作。明王绍隆撰,清潘楫辑注。二十一卷。绍隆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楫为隆之门人,以平日先生所教者辑录并注解之,后附以方药,意指挑其灯而续其焰,故名。初刊于顺治九年(1652)。首取崔嘉彦 《四言举要》 予以注释。后分论血脉隧道、法地合心、始生营卫、气动脉应、寸口大会、男女定位、七诊九候、四时胃气、平和迟数、内外诸因、各脉形象、各脉主病、脉病顺逆、外感内伤各脉证、奇经八脉、反关脉、真藏脉等,凡
二卷。明汪绮石 (生卒年不详)撰。汪绮石,事迹不详,据其门人为此书所作序言,当为明末人。此书上卷论虚劳诊断、病原、治证。下卷论虚劳之证病机、方药等。书中提出虚有三本,即肺、脾、肾。前人治虚,李东垣主张补脾,朱丹溪主张滋阴,而薛己则主张补火。三家各有所偏,此书参合折中而用。因前人于补脾补肾已多有论述,故此书独于清金保肺详加阐明。治虚之法,归于二统,即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认为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
九天三茅司命仙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末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三茅真君,归命朝礼,即可祈求消灾获福,保命长生。三茅真君即:东岳上卿司命太玄妙道冲虚圣佑真君(茅盈)、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神应真君(茅衷)。此为元仁宗延祐年间加封三茅真君尊号。
元始天尊劝人持诵真经,以求长生、福庆、度幽。
全称《高上月宫太阴元君孝道仙王灵宝净明黄素书》,简称《黄素书》。全书十卷。有元初净明派道士傅飞卿解。为净明道重要典籍。汇集净明道所传各种内炼丹法及符箓咒语,而其主旨则在劝人以忠孝廉慎为本,以调养心性, 修炼内丹为术, 则丹道可成。收入《道藏》314册。
玄天上帝启圣录,原不题撰人。从内容看,当系元代武当山道士所撰。八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书中第一卷记述玄帝(真武)降生及修道成真故事。谓玄帝乃先天始炁所化,黄帝时托生为净乐国大子,生而神明。后放弃王位,遇紫元君授以无极上道,至均州太和山(即武当山)修炼,功成飞升后,奉上帝之命降妖伏魔。第二至八卷主要记述宋代真武灵应故事,谓宋太祖于瀛州建北极七元四圣祠,真武感降,助宋朝统一天下;又称真武
经名: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众生说念诵十方天尊名号,除罪延生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不署撰者。太上老君劝人诵念十方救苦天尊名号。
清连斗山撰。四十卷。《四库全书》本。此书释《易》,专就卦画为之详辨,虽或不免附会之失,然亦颇有揭明精理之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大旨,谓一卦之义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即因刚柔之画而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故以为名。此书认为一卦之义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即因刚柔之画而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故以“辨画”为名。其末有辑图一卷,就朱熹旧图而略为损益之
道家内丹术著作。南宋·萧廷芝撰,五卷。卷一首为 《无极图说》,次为 《天心图》、《玄牝图》、《既济鼎图》、《河车图》、《周天火候图》、《泄天符火候图》、《六十卦火候图》、《大衍数图》、《金丹橐籥图》,又有《橐籥歌》、《金液还丹赋》、《金液还丹诗》、《金丹还丹论》,多侧重于内丹理论探讨。卷二为《金丹回答》,对内丹术中常用的九十三则名词术语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卷三为七言绝句八十一首,卷四为《乐道歌》
中国妇科类著作。共4卷。明末清初医家傅山(1607~1684)所撰。约成书于17世纪,1827年始有初刊本。傅山字青主,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山西阳曲人。明亡之后,奉母隐居。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通医学。医学上传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良方》、《女科全集》、《女科》、《傅氏女科》。本书上下两卷,末附
元代苏霖编撰。全书共四卷,其内容辑录历代名家书学论著,如:杨子云书论、卫夫人笔阵图、王右军论书、欧阳询书三十六法、孙过庭书谱、李阳冰论古篆、苏东坡书说、永字八法、刘须溪评书等等共六十五篇。此为明嘉靖三十六年严嵩序刊本。本书例仿《法书要录》《墨池编》《书苑菁华》等书,收录内容也大都在以上三部书之内,其中论著作者最早为汉代的杨雄,最晚为宋代刘辰翁,全书不按时代编次。
《康德的知识学》是齐良骥未完成的遗著,齐良骥是著名的伊曼努尔·康德研究专家,倾毕生精力研究康德思想。该书只完成了原先构想中完整著作的感性、知性两编,共7章23节,但仍可独立成书,是一部代表汉语学术界康德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 该书是几十年研究康德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无论分析与证明,批判与另立学说,都有令人信服的根据,同时不仅是对康德哲学思想的研究,而更以康德哲学为根据,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很有价值,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出版。今人陆侃如、高亨、黄孝纾选注。此书是供“一般的阅读”的普及选注本。全书“选了较早的《九歌》十一篇,屈原的《离骚》一篇,《九章》九篇与《天问》的一部分,宋玉的《九辩》的一部分及《招魂》的全篇”(《前言》)。入选诸篇皆有较为通俗细密的注释,或解字词,或释诗意,“尽量采用各家的长处。有些争论没有结论的,暂时不去作烦琐的考据。为了阅读的便利,注解前后不避重复”(《前言》)
三卷。明龚诩撰。龚诩,字大章,江苏昆山人。父龚察,洪武中官给事中,以言事遣戍五开卫,龚诩遂隶军籍。后调守金川门。成祖时,龚诩改变姓名遁归,卖药授徒以自给。正统四年(1439),巡抚周忱荐为松江学官,不就。又荐为太仓学官,亦不就。尝语都御史吴讷曰:诩仕无害于义,但恐负当日城门一恸耳。成化五年(1469)始卒,年八十八。《明史》附载牛景先传。是集乃崇祯八年(1635)其八世从孙挺所刻。据集前李继贞序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
元诗别集。6卷。虞集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元顺帝至正年间金伯祥原刊本传世。卷首有至正二十年(1360)黄溍序,至正十九年杨椿序,卷5之后有至正十四年虞集从孙虞堪跋(《四库全书》本把虞堪跋作为序,列于黄溍序之后)。据以上序跋,可知本集为虞堪所辑,目的是为补《道园学古录》、《翰林珠玉》之遗。共收入各体诗741首,并附收词1卷。卷1为操、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