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唐代释道宣撰。《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一书,道宣作于乾封二年(667)。总述祇树园中共有六十六院,大门之东,东门之西,自分七院。东门之东,自分九院。大门之西,分七院。西门之西,分六院。正中佛院之内,有十四所。绕佛院外为僧院,三方绕院。中院东门之左自分五院,开为七院。佛院之东自分六所。大院西巷门西,自分六院,寺大院四角内各一院。寺大院东,大路之左,为供僧院。通过此图经大体可了解古代印度一般
简称《秘密名义大教王经》、《秘密名义经》等。密教仪轨经典。宋施护译。二卷。属瑜伽密教仪轨,题称“此于瑜伽大部中略出”。主要解释瑜伽教法三十七尊及四种坛法的意义。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
简称《宝箧印陀罗尼经》、《宝箧印经》、《宝箧经》等。密教陀罗尼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宝箧印陀罗尼法。另有宋施护异译本,题《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一卷。藏译本由慧照(vidyakararabha)、天主护(deverdraraksita)译,题hhags-a de-bsh-gsegs-a thas-cadkhiby-gy-is- bs-kyisn-o gsan-bar-bsrel-g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佛在摩竭提国,应无垢光婆罗门请,中路见一旧塔,旋繞供养,悲泣雨泪,十方诸佛,亦皆雨泪。金刚手菩萨请问其故?佛乃说此心咒,劝人造塔供养。
简称《心经还源述》。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论释。本疏残存部分自《心经》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疏释至经末,释文较为详尽。卷末有题记谓:“此经元(原)于《大般若》中疏(流)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每受持而有灵验,是故别译以流通。若有人清心澡浴,着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
一卷。不著撰人。《金刚经》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以后出现多种译本,主要有唐玄奘、义净译本等。此经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有启请法,破地狱印咒各一,召饿鬼印咒各一,召罪印咒各一,摧罪印咒各一,净业印咒各一,忏悔印咒各一,甘露印咒各一,开咽睺印咒各一,七如来名号,归依三宝,发菩提心,印咒各一,受三昧耶戒印咒各一,施食印一,咒二,普供养印咒各一,奉送印咒各一,今时施食,决宜依此行持。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世亲著、玄奘译《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论释,主要论述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理论。先开五门予以总述:一明所因二显所缘三彰所宗四辨所归五解所立。后释论义,释义甚精。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存斯1313号,首尾齐全。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文是对昙旷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言的疏释。文中有“辛酉年十二月十二日了竟”题记一行,文末又有“十四日毕。十四日说竟。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了。从序内已至题目二□”等。研究者或谓辛酉年即建中二年(781)。证之北昆6号背书“大乘百法明门论随听手记”之题,则两号应为同一性质的笔记,且敦煌遗书之尚未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