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阿弥陀经摘注接蒙,菩萨戒优婆塞德明李炳南述,此编采弥陀疏钞撷补为蓝本。编排仍依其式。所以存其原型。于前人不掠其美。不乱其例也。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
《圣严说禅》没有教授禅修的方法,而是用一百则禅语的解说,让读者体验禅修者的心境,遇到困顿逆境时,可以当做精神食粮;遇到烦恼痛苦时,可以当做清凉散;遇到无奈时,可以当做避风港;遇到消沉落魄时,可以当做良师益友鼓励;遇到得恴忘形时,可以当做缓和冲撞的手刹车。
禅宗四祖道信(580~651)撰,原书已佚,仅由楞伽师资记道信条之记载,而知道信曾著有本书。又据同书道信条所用之资料,若推测其书曾大量摘录本书内容,则依其所述,道信于本书主张以坐禅观心为主之五种禅要,即:知心体、知心用、常觉不停、常观身空寂、守一不移等。
《杂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是“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近现代学者公认为佛灭后“五百集结”中,最早集成的一部经典。全经包括五十一相应,乃佛祖在世时对弟子所说的重要教理,以“五蕴”、“六入处”、“十八界”为禅观,对“缘起”、“四圣谛”的阐释,了知一切法是“无常”、“苦”、“空”、“无我”,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杂阿含经》是禅修的经典,文章精简杂录,超过一千三百多篇经文
《长阿含经》是佛陀在释翅提(释迦种族)国,迦维林中(迦毘罗城外之园林)时,十方诸神妙天,集到其处,礼敬三宝,称赞佛德。其间四净居天以偈赞叹佛陀。佛陀因欲降伏地神,乃至帝释等诸神,暨诸眷属神的幻伪虚妄之心,而结神咒(陀罗尼)。八万四千诸天,听佛所说后,即皈依佛法。
『阿含经」在佛教的藏经里,应该是一部最为有价值的经典。学佛的目的,在于学佛的为人,而『阿含经』即为和佛陀有着直接关系的典籍。佛陀降世,度化众生的一切事迹,均在『阿含经』里面,是一切经典的母胎、根干!
圣严法师将敞见于经律中所记载的圣徒事迹,汇集编写成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运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将二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在目。他们的度化故事,展现了佛法平等普化的智慧;他们的行谊,得以为后世学佛人的典范。期待读者亦能由其中获得启发,开启智慧解脱的大道。
佛教如今已是一个遍布全球五大洲的世界性宗教,然在其发源地──印度,如今却凋零不振。无论如何,在佛教史上,印度永远都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她是释迦牟尼佛的故乡,更重要的是今日世上各主要佛教宗派,如北传、南传及藏传佛教的思想教义,均在佛教行之于印度的一千七百多年间完其大备。 在此期间,印度更发展出丰盛的佛教艺术,不论是雕刻、建筑、绘画、文学都是今日世人的文化瑰宝。本书从不同层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佛
为什么一个人可能得到一切却仍旧不幸福?因为幸福其实是来自自我的“放下”、烦恼的“消融”,而不是任何东西的“获得”。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本书提供基本的佛教常识,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一窥佛教究竟。圣严法师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化解一般人对佛教名相典故的疑团。篇篇都是学佛者不可不知的常识,例如:原始佛教,怎样做一个居上?怎样修持解脱道?为什么要做佛事?等等,并为好奇的读者解惑:神通的境界与功用、神鬼的科类、佛陀的生灭年月、僧人的姓名源流、舍利考原等等。透过本书,可以以清楚原始佛教的成立过程与思想,具体掌握修持的要领,并且了解许多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
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阿弥陀佛,是因为他在修行菩萨道的阶段,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最后不但修行成佛,也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救济一切众生。而叙述阿弥陀佛成佛的因缘,以及发愿的愿文,就是《无量寿经》的主要内容。
圣严法师在纽约东初禅寺的六次演讲,《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简称《维摩诘经》或《维摩经》。梵文viakirti是净名及无垢称的意思,故在学者间,常称之为《净名经》。这六场演讲,是由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主办,每场的听众都有二千至三千人,现场有中华电视公司派了三架录影机及一台ob车,录制成为影视带于该公司的公益节目时段播出。另由苏丽美居士将录音带整理成电脑印稿,再经我在纽约,先后花了七十
此经记述佛陀及其弟子们的事迹;阐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对俗人修行的规定;论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义等。经中也多处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萨道思想,还记载了第一次佛经集结之菩萨藏集结(一般称大众部集结),阿难在窟内与诸大声闻完成四阿含的集结后,又发心会同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集集结大乘菩萨道经典,“世尊所说各各异,菩萨发意趣大乘”,赞叹“方等大乘意玄遂”、“难明难了不可观”。当然,作为小乘基本经典,此
在《吉祥荟萃:冈波巴大师全集》中,从浅到深、由显到密遍及噶举教法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冈波巴大师根据阿底峡尊者的噶当传承及那若巴尊者的噶举传承所著述的西藏最早的一部菩提道次第书——《解脱庄严论》;也有结合道次第而对广大弟子们所做的普遍的训道开示——《吉祥荟萃》、《倾城佳丽》、《功德荟萃》、《珍珠之鬘》和《法会大开示》。《吉祥荟萃》对于研习西藏教法的东土佛子来说,真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
禅宗虽称不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相反地,倒是善用文字来傅播佛法的一个宗派。“不立文字”的主张,出於菩提达摩的入道四行所称:“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过了二百多年,至圭峯宗密的《中华傅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始有“然达磨西来,唯傅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傅心,不立文字”之句。到了宋朝,杨仪序道原的《景德傅灯录》时,也说,“首从於达磨,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阶梯,经登佛地。”由於文字的教义,
佛系人生 : 本焕长老禅喜集。本焕长老是我国佛教界的领袖,也是德高望重的著名高僧。他一生忧国忧民,践履佛教界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时刻将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本书精选了作者一生所创作的精华文章数十篇,同时还附有语录、问答、大事记等内容。以全面的视角让大家了解一个百岁高僧的修行人生,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佛系智慧。
该书是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权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最佳参考书。
《学佛群疑》是《正信的佛教》的续篇,文字浅显流畅,解答精辟详细,是学佛入门的必读经典。佛教相信神通和异能吗?相信风水算命吗?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密宗是什么?念佛能消灾延寿吗?持咒有用吗?魔考是真的吗?如何修行?如何禅修?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佛教徒能赚钱吗?能有感情生活吗?佛教的生命观合乎科学吗?佛教的世界观合乎现代科学吗?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吗?
佛陀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从佛陀的言行中,可以知道佛教的道范。在中国,能够代表佛陀的圣格、深邃的思想智慧,和救人救世慈心悲愿的白话文佛陀传记不多,本书是其一。 星云大师以虔敬,庄严的心态,写佛陀的一生历劫成道的过程,撰写佛陀深厚的同情心、慈悲心、智慧心,引导读者深深思维佛陀的言教,迈向光明解脱的佛道!这部《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于1955年,以崭新的角度,客观认真地叙述佛陀的生平及教义,阐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两大思潮的激扬,而演成大乘性相的两大派系。传来中国,到了黄金时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帜,也已很鲜明地竖立起来。各宗派的创立者虽从修证佛法的境界各自发挥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可是回到修持上来,则不归于戒律,即归于禅观或净土;而修禅观或净土行者,仍不能离开戒律,以戒律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那么,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徒,对于戒律都是一样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
仰求佛菩萨为我们设想,为我们审察!假使我们所求的事情,于我们究竟有益无害的;就请佛菩萨允许我们,护持我们,使事情实现,满我们的愿望。倘使我们所求的事情,现在虽然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可是日后有不可设想的祸患预伏著,而我们凡夫所预料不到;这是要求佛菩萨慈悲保护,不必允许我们的请示,以免后来的祸患。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雏形,而社会乃是家庭的集合体。要使社会佛化,必须先从家庭佛化做起。人类整个的生活,不外乎精神的和物质的二方面。父母、夫妻、兄弟、姊妹间的感情,亲戚朋友间的酬应,和休闲时间的娱乐,都是属于精神的方面;而衣食住等则是属于物质的方面。 我们假使能够遵守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来感化家庭,那末家庭的精神生活,可以做到慈爱、忍耐、诚实;物质生活可以做到勤劳、节俭、知足。因为佛教是从慈悲喜舍做出
中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适中,故名。东晋僧伽提婆与僧伽罗叉译。60卷。据传昙摩难提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译出59卷,早佚。此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原本已不存,近代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零星梵文残片。历代单经零本翻译颇多,据《精刻大藏经目录》(支那内学院编)记载,现存73种。汉译《中阿含经》与南传“中部经典”大体相应,前者收经较多。一般认为,在《中阿含经》和
演培法师,佛历二五一七年夏历正月起讲于灵峰般若讲堂。伟大而崇高的人间佛陀,为人类,为众生带来了真理之光,开放了自由之花,引导人类向真理之官迈进,向自由之塔攀登,使得每个人们,实现真理的体悟,完成自由的获得,怎不合人向这位卓绝群伦的人间觉者,致最崇高的仰慕与敬意!因此,本人在般若讲堂每月夏历初一举行金刚法会时,对信众讲述佛陀一生的简史,特重人间佛陀方面的启示,以期信众亲切了解佛陀的人间真实性,所以
缘起,可说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不共其他思想的唯一特质!佛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但无一不是缘起的多方开展。后代的佛法弘扬者,不论是小乘中的许多派别,大乘中的若干宗派,他的思想之所以分化,诤论之所以发生,完全是由于对缘起的看法不同。所以,佛法的特色在缘起。
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依于天台学者的一向所说,三谛是根据龙树的中观论,他们认为最有力的明文,就是中论四谛品的“因缘所生法”一颂。三观是根据龙树的大智度论,他们常常引用智论“三智一心中得”的一句话,以证成他的所说有据。可是这两个教证,是非常薄弱的。
-供中国佛教会、广播组,各特约电台广播之用。-各位听众!今天的佛教之声,由南亭法师宣讲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文很短,可是内容却包含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也是学佛成佛的第一课。下面是南亭法师的话,由本台代为播送,欢迎各位收听! 各位听众!今天开始宣讲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文很短,只有二千三四百个字。他的内容,是说明十种善法的利益。这十种善法,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就是修行成佛,也要以他为最初步的准则。
禅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 《禅外说禅》,顾名思义,是“身立门外”,“体会到不懂禅的人是怎么不懂的”,目的是“要使不懂的人去懂”。作者是把禅当作文化史中的一个分支来讲述的,是置身史外来讲史,因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