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法华特论

    《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焉。原夫一乘大道,佛性为根,仅明妙体,可称入门;

     冯达庵
    10万字2个月前
  • 谛闲法师法语集

    集结了近代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讲经说法之精华。书中对佛法义理的阐释鞭辟入里。如在讲《法华经》时,以 “光照东方万八千,文殊弥勒空□唱。好似眉毛分两边”,生动呈现一光既放、十界全彰之景,引导信众悟明诸法实相,知晓自身本具佛性,得入佛之知见。在解析《弥陀疏钞》时,一句 “心即佛,佛即心,无星秤上两头平”,直截了当地点明心佛不二的要义。? 修行方法指导是该法语集的一大亮点。对于念佛法门,法师有细致入微的

     谛闲
    7万字2个月前
  • 唯识研究

    佛教的世界观总括在涅槃经诸行无常偈上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二句中,别处不过发挥这两句的意思。把这两句译成现在通行的文字;诸行便是一切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的总名,“常”便是永久不变。所以诸行无常这句便是说一切精神现象、自然现象都不是永久不变的;和上文所说辩证法的世界观一般。生灭是“生住异灭”四相的省文。生便是发生;住和异便是发展。住是互相适应的发展,异是互相矛盾的发展;灭便是消灭。

     周叔迦
    5万字2个月前
  • 八宗概要

    在叙述八宗大义之前,必须先明了佛教的根本目的,因为各宗的思想体系、修养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为达到共同的佛教根本目的的。佛教的教义不是承认人生的合理性,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进化,逐步改善;而是认为人生是不合理的,要求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彻底解决。佛教的教义也不承认人们已得的知识是正确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追求新知;而是认为人们所有的知识是错误的,要求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彻底纠正。

     周叔迦
    12万字2个月前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唐代于阗法师实叉难陀译。全经分为十三品,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时的状况。佛在经中通过赞叹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和介绍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事例,以及与菩萨、天王、鬼王的对话问答,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启发一切众生学习地藏菩萨,发愿精进,断尽罪业,修成

     吴立民
    11万字2个月前
  • 华严讲要

    不弄清华严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讲,所以我在讲密教之前还是要讲讲华严的道理。所谓教在华严,行在三密。实践啦,就是密教的实践啦,他的修行,行在三密;但是他的理论呢,教在华严。要懂得一些华严的一些道理,才有可能懂得密教。

     吴立民
    2万字2个月前
  •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周叔迦
    1万字2个月前
  • 佛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初译经题八大灵塔者,释迦如来应化之圣迹也。若能礼敬,能生福善。《苏悉地羯罗经》卷四中说:凡作悉地法不成者,当礼八圣迹。文云,犹不成者,当作此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发大恭敬,巡八圣迹,礼拜行道。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中,如来说经之先,于胸臆间及诸毛孔放大光明,光中影现种种瑞应,乃至影现如来不思议八大宝塔。

     周叔迦
    1万字2个月前
  • 中国佛教史

    这本简史想使人们能分清什么是思想问题,什么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也就是信仰问题,是在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得到保护的。政治问题,就是封建制度、封建意识的问题,就必须与之割断关系。因此也就有必要就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的史实中分清那是思想问题,那是政治问题。关于思想问题可以完全依据佛教各学派的创立、发展和消亡来叙述,关于政治问题必须说明封建统治者如何利用佛教和佛教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所起的不同影

     周叔迦
    12万字2个月前
  • 虚空打破明心地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祇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

     宣化上人
    3万字2个月前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

    七佛药师经释义,是对经文的注释、翻译。是作者吴立民先生(法名信如)于1992、1993年两次应净慧法师之邀,在柏林禅寺药师法会上讲药师经的记录。吴立民先生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详尽生动,由显而密地讲解了药师经法的微妙深义、法门的方便利益和修持方法,着重讲述了药师法关于饮食(色法)、呼吸(息法)、睡眠(心法)人生三大生活要素的基本认识和修法,并介绍了佛家的生死观。阐明了“药师经是药师法的说明,药师法

     吴立民
    0万字2个月前
  • 佛性论白话文

    《佛性论》四卷,原无作者,自《开元释教录》始题为世亲所造。为陈真谛三藏所译,无别译本。由於《佛性论》宗教在讲佛性实相,与法相唯识之义不甚相契,且译文有许多可疑之处,所以后来唯识学者并不太重视此论。在中土有关此论的注疏与阐释之作亦很少,遍查各藏,唯存贤洲所记〈佛性论节义〉一文。 《佛性论》破显两存,以破显正,既节节破斥外道,小乘及大乘空宗之执,又广摄法相唯识、般若空宗与如来藏之义,取精用宏地融铸佛

     世亲
    20万字2个月前
  • 药性赋浅释

    《药性赋浅释》是佛教高僧宣化上人于 1975 年在美国金山禅寺讲解《药性赋》的精华集结。他以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打破传统医学典籍的晦涩壁垒,让专业知识走入大众视野。?书中,宣化上人将《药性赋》中按寒、热、温、平分类的 248 种常用中药,结合生动故事、生活实例与自身经历进行讲解。如解读寒性药时,不仅阐释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的药理,还会融入佛法智慧,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健康与生命的关系

     宣化上人
    4万字2个月前
  • 禅宗宗派源流

    全书共分十四章,从禅宗之源、达摩到弘忍、曹溪一脉、南北分灯,到一花五叶、五家七宗(沩仰、临济、黄龙、杨歧、云门、法眼、曹洞)再到近现代传承,对中国禅宗的发展源流及其脉络作了系统的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逻辑。

     吴立民
    42万字2个月前
  • 是非要温柔

    人生中的课题,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对错分明的是非题。只要环境因缘一改变,相同的题目,可能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是与非没有绝对,但看是不是尽了全力,负起了责任;人与人之间不只是讲道理、论公平,但用包容的心接纳不同的意见。能用奉献的心,以及智慧和毅力为社会服务,才是真正的功成名就。圣严法师在本书中,对于人生课题中的领导统驭、知人交友、身心健康等各方面,提出理性与感性、贪婪与进取、希望与压力、积极与执着

     圣严
    4万字2个月前
  • 唯识指掌

    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方名为教;或是定有劝善惩恶的意义,方名为教。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都是有正理的、有轨则的,可许弟子论议的,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不仅是劝善惩恶的。诸圣弟子依此正理与轨则而修学者,都是有成就的。所以如来所说的一切音声叫作法教,

     韩清净
    2万字2个月前
  • 缘起赞五十八颂

    宗喀巴大师造, 具足无缘大悲至尊具德恩师功德名称亟难赞说昂旺朗吉堪布口授, 郭和卿译, 黄述笔记。师云:说法仪式有多种,兹引寂天半谒,「人身不离苦、如彼龙在海」。

     宗喀巴
    4万字2个月前
  • 真正的快乐

    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只有希望,没有失望?圣严法师纵观各种让人不快乐的原因:生老病苦、怨仇憎恶、患得患失、身心烦恼等,带领我们超越烦恼的层层迷惘,不但告诉我们什么是让人“受苦”的原因:更引领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有了圣严法师的开心妙语,快乐……将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绪反应,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智慧力和慈悲力,成为我们美好生活的态度!

     圣严
    6万字2个月前
  • 慈舟法师开示录

    慈舟法师讲述, 圆瑛老法师序, 体敬法师序。自古高僧,咸从脚踏实地来。惟实乃能虚,虚则无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则无所不妙。妙则语默动静,瞬目扬眉,头头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

     慈舟
    0万字2个月前
  • 法数钩玄

    马一浮早年广读佛经,几乎通读了 “三藏十二部”,还发起组织过 “般若会”,撰写了《般若会约》,《法数钩玄》正是其在佛学领域深入研究的结晶。 在这本书中,马一浮对佛家名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通释,全书次第分明,引经据典,释义精要。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众多佛家名相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佛教义理的解析清晰明了,不仅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佛学研究者,对于想要深

     马一浮
    2万字2个月前
  •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大乘止观法门》为慧思禅师晚奉集其毕生思想大成之作,指在籍由教义的疏导,进而进入教仪的实修。并在谆谆的善诱下,使一个凡人,深入法海,亲证法性。 圣严法师一向注重学行兼顾,悲智双运,以学术研究作为修行的依准,来实践佛陀的根本教义。本论著部在分析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和内容,制表考证,并深入探讨大乘止观的根本思想与特色。

     圣严
    1万字2个月前
  • 菩提法用

    德是要教养的,才是要磨练的,德是要气化的,才是要观摩的。先以养德作根基,不但成才,且可使之用才。否则徒为人用,人或因其不德,明知有才而不敢用,岂不可惜。才难之叹,遂自古已然,不知处处有才,苦于不懂得用法。所以不怕无才,只怕无用之人。遂有弃才之叹,弃不单是人弃,抑且自弃。人人应当自立,何可依赖。在社会上,固然要彼此互助,但是借用引荐,不是专门依靠。人既不用我于朝,我何不自用于野,各尽所长,各自努力

     王骧陆
    1万字2个月前
  • 护生痛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我们总该知道:生命是世间最贵重的东西,杀生是世间最悲惨的事情。我们读书,读到五刑之属三千,其罪至死而极,就知那些作奸犯科,罪恶滔天的绝顶恶人,一死也尽足以蔽辜,而无可复加的了。

     李圆净
    1万字2个月前
  • 三主要道论浅释

    《三主要道论》不长,只有十四颂,但归摄了显教整个菩提道的修行次第。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对菩提道次第全面、系统的阐述,《三主要道论》则是以窍诀的方式归纳了道次第的内容。说到这部论的传承,是上师如意宝晋美彭措在光明境界中亲自得到宗喀巴大师的传授后,再传授给我们。因此,传承非常清净,具有殊胜的加持。

     宗喀巴
    2万字2个月前
  • 涅槃思想研究

    本书作者张故教授曼涛博士,为我国唯一研究现代佛学理论之权威学者。毕生致力於佛教文化学术思想之搜研,夙以整理中国佛教文化之艰钜自任。於五年前独资创设本「大乘文化出版社」,专门出版纯学术性之现代佛学丛书,以广阅读。使凋敞长达百年之中国佛教文化,重现生机,其已编纂完成问世之百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巨构,不独对中国佛教文化学术思想,有启迪导引之功,且对复兴中华文化尤多贡,其功实不可没。

     张曼涛
    11万字2个月前
  • 中庸

    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教育学著作,《礼记》中的一篇。郑玄考证为孔丘之孙子思所作。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中庸”一般认为是折中、调和、平庸、保守的意思。共33章。系统地论述了学习过程。1把教、道、性联系在一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提出5步骤学习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3知行因人而异。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者有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者,分别代

     子思
    2万字2个月前
  • 大学

    儒家经典之一。约为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原为《礼记》中一篇,后司马光著《大学广义》,《大学》遂成单行本。至宋代朱熹始,不从旧学,而自成章句,并于淳熙年间,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撰《四书章句集注》,使《大学》成为《四书》之一。因《大学》为初学者入德之门,故列《四书》之首。它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宗旨和为学次序,即三纲领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即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

     曾子
    1万字2个月前
  • 诗经

    儒家经典之一。本称《诗》。编成于春秋时。共三百零五篇。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包括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多为民间诗歌 “雅”分“大雅”、“小雅”,一百零五篇,多为贵族所作宴欢、赞颂之诗及周代史诗等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主要是天子、诸侯的祭祀用诗及其他礼仪用诗。相传为周王室采编,经孔子删定而成。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

     佚名
    6万字2个月前
  • 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保存了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一些追述古史的著作。在汉代,最早有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流行,后有传为汉武帝时在孔子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及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行世。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几部

     佚名
    4万字2个月前
  •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孔子七十弟子后学所记,汉戴圣传述。晋朝陈邵的《周礼·论序》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大戴礼》的篇章多已佚失,流传下来的《礼记》是指《戴礼》,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其主要内容是,记载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对古代仪礼所作的理论说明。虽然有不少理想化的

     戴圣
    14万字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