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

     都穆
    1万字2个月前
  • 裴子言医

    明代裴一中原著,清代杨素圃鉴定,王士雄评选。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前有顺治间赵善鸣序文本书首先论述行医原则、医德及医风,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医家不可缺一。其次,本书还就《内经》中的“治虚”与“补虚”之异作了阐述,颇为中肯。

     裴一中
    6万字2个月前
  • 六气感证要义

    温病类著作。清周岩撰。一卷。岩字伯度。另有 《本草思辨录》 已著录。是书撰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依次论述: 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周氏认为外感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故编撰于一帙。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诸说,广引 《伤寒论》及诸贤所论。次方解,参以个人心得阐明脉、因、证、治。纲目清楚,内容简约。于治疗四时外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光绪

     周岩
    4万字2个月前
  • 栖云笔记

    搜集刘一明在栖云山、兴隆山名胜古迹中所撰的大量碑刻文字、对联,为道教殿堂所作的募疏序、为时人及道教人物所作的传记,以及大量的诗词歌赞,对于研究刘一明的生平及其易学思想,研究甘肃省名胜古迹、历史,地理,人物,民俗都有着重要价值。

     刘一明
    13万字2个月前
  • 诊脉三十二辨

    诊法著作。清管玉衡撰。二卷。玉衡字侗人。为使脉理昭彰易学而著此书。刊刻于一九二三年。约万余字。分三十二个专题论辨脉理及诊脉之法。首辨诊脉大法,为脉法大略第二至七辨,宗滑伯仁之六脉而著其所统,共叙二十九脉,每脉各注其阴阳所属,肖其形象,对芤、动、牢、革等难明之脉则详加描述第八至十二辨,详叙十二经源流,不只述脉所流行之处与诊脉之法,如辨肺经条,不但论及肺之经脉走行与诊脉法,而且对肺之体用、主病、证候

     管玉衡
    2万字2个月前
  • 伤寒括要

    伤寒类著作。明李中梓撰。二卷(另有三卷,方二卷本)。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李氏曾撰有《伤寒授珠》十卷,毁于兵燹,后将其内容删繁去重,择其精萃,十存其二,而无遗漏,名曰“括要”,撰成于清顺治六年(1649)。首列总论,示人分六经、辨阴阳、审表里、察虚实辨治之要。继则以证为纲,分门别类,详析辨治之法。后则以方例证,简言临床应用之法,探究制方精义,末附杂方五十六首。阐发仲景奥旨,采诸家之长,条目清

     李中梓
    7万字2个月前
  • 爰清子至命篇

    爰清子至命篇,南宋道士王庆升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编首有淳祐己酉年(1249)作者自序,声称依至人所授金丹口诀,撰成此书。全书分为四篇:第一《至命篇》,引述张伯端《悟真篇》诗数首,解释内丹安炉立鼎、火候法度、野战守城、沐浴脱胎之节次。并附先后天四象图、安炉立鼎图、排符进火图、九转成功图等图像。 第二《入道诗》,为七绝诗十九首。咏叹「浮世功名水一沤,数来谁得百年留」,劝人寻求真道。并斥

     王庆升
    1万字2个月前
  • 玉箓资度解坛仪

    玉箓资度解坛仪,不署撰人。约成书于北宋末至明初。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解坛仪乃玉箓斋仪之一,用于斋事已毕,解散坛席之时。行此仪旨在上启三清、玉帝等一切神灵,告明奉旨修玉箓大斋事圆功备,应依格奏功迁赏之意。其行仪节次除常式外,主要有三启三礼、宣焚言功表、宣回将牒、遣官、纳官、宣三简、投简、发愿、下坛辞三宝等。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

    不题撰人。第8卷引唐梁丘子注《黄庭内景经》。吉冈义丰、石井昌子皆据此断定该书撰于中唐,盖不诬。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引六朝上清经50余种,汇集诸经中众神名讳,可供检阅。

     佚名
    3万字2个月前
  • 南华真经余事杂录

    宋陈景元撰。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本书也是《南华真经章句音义》的副产品。其上卷抄录《公孙龙子》中《白马论》、《指物论》二篇及谢希深注,下卷载唐杨嗣复《九证心戒》,是九种察言观色的方法。

     陈景元
    1万字2个月前
  • 胎息抱一歌

    气功胎息歌诀,作者及具体写作时代不详。《道藏提要》认为“序引烟萝子语,当出于五代北宋间”。全文包括 《序》一篇及七言四句诗二十首。《序》称人受生之本,莫非元气,诚能气结成胎,胎结成息,自会穷其微妙,超凡证圣。而胎息之要,在于抱一。《序》引圣人之言“抱一守中子自冲,守三归一神气精”,以为“斯言实露胎息之深旨”。故全篇二十首诗,总名 《胎息抱一歌》,径称 《抱一歌》,每首均以 “抱一”二字起首。关于

     佚名
    0万字2个月前
  • 兰室秘藏

    《兰室秘藏》,三卷,元·李杲撰,刊于公元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书名“兰室”,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全书分二十一门,包括内、外、妇、儿临床各科。卷上,共六门,首列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以突出其脾胃学说;卷中自头痛至妇人门,共六门;卷下自大便燥结门至小儿门,共九门。每门之下,先有总论,其内容是以症候为主,详论各症候的病源和治疗原则,

     李杲
    12万字2个月前
  • 无根树

    《无根树》是明代的张三丰先生在武当山天柱峰修道时留下的丹道名篇。顺为凡,逆修仙,《化书》 “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大抵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本见素抱朴以言俭化。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化中,《化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化”,“虚”才能“化”;凡自有而无,自无而有,即是“化”,虚”是道的本源。《锺吕传道集》论还丹第十三,有所谓「炼

     张三丰
    0万字2个月前
  • 儿科醒

    儿科著作。清芝屿樵客撰。撰年未详。共12论,前列总论及诊治法,后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次撰“辨惊风之误论”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10病。最后3论为小儿“不可饿论”、“治痘论”及“治疹论”,各证之下均列附方

     芝屿樵客
    4万字2个月前
  • 清末的教育改革

    《齐如山回忆录:清末的教育改革》中,齐先生从自己的家世说起,回忆了自己幼时的求学之路。作者从小受教育的过程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普遍经历。读者从本书中可以大致窥探到清朝末年教育制度发展变革的整体脉络。 故都旧事追怀故都往事,细述风物兴衰,从风俗人情、饮馔游艺,到典章制度,无不亲历周访,一一考证,文字鲜活,将我们带回充满情韵和淳风的老北京城,其中感慨物事变迁零落之情怀更令人可感。戏剧生涯倾大

     齐如山
    4万字2个月前
  • 山家清供译注

    饮食论著。南宋林洪撰。2卷。洪字龙发,号可山,泉州(今属福建)人,肄业杭州。是书记述各色粥、饭、酒、菜肴、点心等凡百余品,皆以山林野味、蔬果、中草药等制作。每品均介绍其原料和制作方法,并多引证前人有关诗词、故事,时寓讽谏之意。其中颇多药膳,如青精饭、百合面、黄精果、真君粥、萝菔面、麦门冬煎等,均涉及疗效。末又附《茶供》、《新丰酒法》2篇,论述茶叶的煎法、功用,及新丰酒的酿制技术。是书反映出宋代文

     林洪
    11万字2个月前
  • 来斋金石考

    三卷 清林侗撰。林侗,字同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喜好搜集金石,曾游长安,于淳化山中得汉甘泉宫瓦又携带拓工,在唐昭陵等陪葬地,拓得唐李靓等人的碑刻十六块。本书所著录,都系其所自见者,计夏商周六碑,秦汉十九碑,魏一,吴一,晋五,梁一,后魏三,北齐一,后周二,隋八,唐一百七十三碑。书中考证,大多取之于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并根据自考证所得的材料,加以论证。各碑后还载入后人赋咏诗篇,足见其搜罗之广。

     林侗
    6万字2个月前
  • 唐诗选

    唐诗选注本。今人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初版,后曾重印。茂元祖父为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有《韩昌黎文集校注》。茂元承家学,精熟唐诗文,曾有论文多篇,结为《晚照楼论文集》。此书虽为选本,实凝聚数十年读诗心得,贯穿以对唐诗史的系统认识,具有相当学术性。全书选唐诗人一百十五家,诗五百馀首,大抵承初盛中晚四唐说,推重盛唐诗,强调气格、音调、韵致、神采,但能兼顾初唐、元和、晚唐诸派乃至二三流作者

     马茂元
    56万字2个月前
  • 吊古战场文

    辞赋名篇。唐代李华作,《文苑英华》、《全唐文》、《唐文粹》见载。李华唐开元年间(713—741)为谴责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政策而写的一篇赋。作者由古战场的凄凉景象写到秦汉以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间充满着他对历代士兵悲惨遭遇的同情,抒发了厌恶战争、反对战争的思想感情。文章着重反对秦汉以来的开边战争。唐玄宗时,大举进行开边战争,人民深受其害。作者最后提出制止战争的办法是:施行仁政,安定四境。因此

     李华
    0万字2个月前
  • 潜山集

    宋诗别集。12卷。释文珦著。作者身入空门,其诗歌创作固然有一股禅气,如《真乐》:“人皆有所乐,此乐独吾真。一静灭万虑,空房无点尘。”但世俗情韵,亦甚强烈。既有如《采莲曲》中的思妇的哀伤:“荡桨入平湖,湖波渺无极。红白芙蓉花,何如妾颜色。采莲莫伤根,伤根不成藕。因思藕不成,悔作征人妇。”又有《母子吟》里骨肉分离的悲吟:“游子行远方,慈母在高堂。砌有忘忧草,对之还断肠。”更有如《世情》中旷达思想的表

     文珦
    6万字2个月前
  • 临潼斗宝

    花部戏。清佚名撰。四回,未分场。成书年代不详。 分“说计进宝”、 “晓谕各国”、“上山结拜”、“临潼斗宝”四回。演春秋战国时代伍员力举千斤鼎故事。秦穆公欲吞并列国,假传周天子诏,命各国王子携带宝物,赴临潼关献宝,以便一举擒拿。伍员智勇双全,力举铜鼎,争得十八国都名夫印,挫败秦王阴谋,保各王平安返国。剧本情节简单,词语通俗,艺术上比较粗陋,具有民间色彩。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楚曲剧本之一,对研究清代民间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简名《东墙记》。杂剧剧本。元白朴作。五折一楔子,生旦轮唱。写书生马文辅与董秀英相爱而私自结合,最终大团圆的故事。共五折一楔子。 剧情是:书生马文辅与董秀英由双方父亲自幼定亲,马文辅父母双亡之后家道中落,前往松江府问亲,投宿于董府隔壁一人家。秀英游园散闷,恰巧马文辅立于东墙赏花,二人一见钟情。秀英相思成病,又闻马文辅月夜琴声,由丫环从中传递书信,两人私下结合。此时董父已死,董老夫人知道此事后,坚持

     白朴
    1万字2个月前
  •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是南齐重要文学家王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用典遵循着严密的次序, 手法繁复而多变, 构筑起一种富于建筑美感的多层文学形态。

     王融
    0万字2个月前
  • 逸老堂诗话

    诗话。明人俞弁撰。二卷。弁字子客,余未详。此编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以室名名书。有明人写本, 未署撰人, 后经卢文弨、黄荛圃等人收藏、题跋,但知其姓,近人丁福保考明作者名字。内容杂记诗坛轶事,亦有考评诗句多条。“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斑驳可喜。”关于该书的写作情况,作者自序云:“性疏懒,平居自粝食粗衣外,无他嗜好,寓情图史,繙阅披校,竟日忘倦……扁一室曰‘逸老堂’,日居其中铅椠编帙,未尝

     俞弁
    2万字2个月前
  • 素轩医语

    医话著作。1卷。成书于1933年。近代邵餐芝编著,邵餐芝生平履历不详。本书系邵氏学习与研究中医名著心得之辑录。全书共载医论五十六篇,对《内经》、《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进行考究,辨别《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脉证、治法及禁忌,并试以西学解释中医理论。

     佚名
    3万字2个月前
  • 温热论笺正

    温病学著作。1卷。清·叶桂原著。陈光淞 (根儒)笺正。成书于1915年。陈氏推崇叶天士《温热论》,但认为前人的一些注释不够理想,遂逐条加以笺正。作者的宗旨为:“笺叶氏之正,正诸家之失”,全书分析比较精细,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观点。本书现存1916年扫叶山房石印本。1916年遗经堂石印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陈光淞
    2万字2个月前
  •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

    《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正统道藏》题作《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经二卷,上卷有敦煌抄本(s135l号);下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名误题作「本行宿缘经」。本书上卷乃太极左仙公(葛玄)向「高上老子无上法师」请问修行善功之事。经文下卷乃葛玄向「太极真人高上法师」请问人生宿缘之事。谓世人各有本行宿缘命根,随先世善恶之不同而受命有

     佚名
    1万字2个月前
  • 瘴疟指南

    温病类著作。明郑全望撰。二卷。郑氏因闽、粤等地瘴症流行,危害甚重,遂专心研究。后得北宋佚名辑《瘴症卫生方》,即以此书为基础,参阅诸书,附以己见,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 辑成是书。论述瘴症源流、病因、病理、用药、宜忌、预后等,并论及伤寒、内伤与诸证之鉴别。但对瘴症病因、病理等论述尚有不妥之处。收入 《珍本医书集成》 有清同治元年 (1862) 汲古轩刊本,一九三五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一九三六

     郑全望
    4万字2个月前
  • 伤寒兼证析义

    清·张倬撰。成书于1665年。全书3 3万字。 书凡1卷。该书不以六经分篇, 而专以伤寒兼杂病立论。其将伤寒常见兼证 如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素患咳嗽、宿病咽干 闭塞、头风、心腹诸痛、亡血家、多汗家、积聚动气、疝证、淋浊、泻利、 胎产等, 分作17大类, 以问答形式, 而发明之。尤对各兼证之病因、病理、 证候、治法、鉴别等作了详尽阐释。案《伤寒论》所谓合病并病, 止言六 经

     张倬
    7万字2个月前
  • 上清道类事相

    上清道类事相,道教书。唐王悬河编撰。四卷。为道教类书。辑录道典中有关道士、神仙所居宫观石室之文。分为六品,即仙观品,楼阁品,仙房品,宝台品,琼室品(即石室),宅宇灵庙品。书中征引道教典籍百数十种,可供考校唐以前道籍之用。收入《道藏》第765册。

     王悬河
    2万字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