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肇论略注,六卷,明德清述,陈慧达原序节录,明慧浸跋。
肇论新疏游刃,三卷,宋文才述。
注肇论疏,六卷,宋遵式述并序。
肇论疏科,一卷,宋遵式排定,前有序科,晓月排定。
夹科肇论序注,一卷,宋晓月注。
三支比量义钞,一卷,唐玄奘立,宋延寿造,明明昱钞,相宗八要解第七。
真唯识量略解,一卷,明智旭略解,内题唐玄奘师真唯识量略解,相宗八要直解第六(目录失注)。
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一卷,明明昱疏,大善序,相宗八要解第六。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述,相宗八要直解第一。
判比量论,一卷,新罗元晓述,惟存跋文、题记。
因明入正理论解,一卷,明真界集解并跋,冯梦祯序,有科文
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明王肯堂集解并序。
遗教经论记,三卷,宋观复述并序及题记,善服后序,日本淨确题记。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唐文轨述,日本快道题记,缺卷中、下。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略记,一卷,唐智周撰,日本胤兼题记,又云因明论疏抄。
因明入正理论续疏下卷,唐慧沼述,日本藏俊题记,佚名题记,信宪题记。简称《续疏》。因明著作。分上、下卷。唐慧沼续。窥基《大疏》是未成之作,能立不成以下由慧沼补足。南京支那内学院版《续疏》的《校者附记》认为“沼续纂文,乃成足本。故其门人道邑、智周,皆遵以注记,不复区分。迨后另行略本,则从沼疏删订以成之也。”通过答问方式解答大量的问难与异见来疏解《入论》原文。与文轨《庄严疏》所同者有四,破轨疏者亦有四
遗教经论住法记,一卷,宋元照述并序,日本祖泰跋,有科文。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唐智周撰,日本贤敞与后记合序,又云因明论纪衡。简称《前记》。汉传因明著作。在日僧贤敞所作的序中,认为慧沼“虽撰述綦、断,究畅八门要旨”,但“未令于疏文分释,繇旃学者,虚功难以成业者乎,爰濮阳其门人也,覃思研精而考前哲,宗统噩而以彰灼,前后二记重披二因,玄猷妙晓,自他两益。”该著对《大疏》的诠解十分仔细,如对“五明”的提法、“从本为论”问题、八能立过失分类都有专述,特别对
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三卷,唐智周撰,下卷不全。简称《后记》。因明著作。是对《前记》的修改和增删。对基疏所解《入论》同喻体“因同品”三字连读一句作详细明白注释,并解释了窥基关于同喻体的问答与关于第二相的问答之区别,即同喻体与因第二相组成方式的差别。关于十四过类疏归属,《后记》中有“如轨法师疏,当广分别也”,它表明十四过类疏应为文轨所撰。
唐窥基著。一卷。对《异部宗轮论》的注释。在关于小乘二十部派历史和教义的释文中,引用不少资料,对研究部派佛教有重要价值。作者在序中说:“今我亲教三藏法师玄奘,以大唐龙朔二年七月十四日于玉华宫庆福殿重译斯本(指《异部宗轮论》)。基虚簉译僚,谬参资列,随翻受旨,编为《述记》。”可见其内容直接来自玄奘传授。
顺正理论述文记,卷九、十八,唐元瑜述,畧云正理文记,日本快道题记(卷九),苞跋。
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唐遁麟述,内题无论字。
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唐慧晖述,日本佚名题记,内题论下有释字
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唐法盈修,日本道空序并跋,内题无论字。
简称《法宗原》。佛教著述。唐普光撰。一卷。依《俱舍论》,为初学者略示一切有部之诸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所相应行法、无为法等其后略释诸法体相,并略以百门分别七十五法。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唐神泰述,日本藏印题记,具云阿毘达磨俱舍论疏。今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略称泰疏。原本已不存,而原本之卷数有三十卷之说,有二十卷之说,今仅残存七卷,即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十七等七卷。神泰之传记不明,仅知其为玄奘之高徒,普光之先辈。其文词舒述简洁,所说稳健,普光之俱舍论记(略称光记)承神泰之说颇多,如俱舍论一部大科完全继承神泰之说。世称神泰疏及光、宝(普光、法宝)二记为俱舍论三大注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五。
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附问答释疑,明明昱录记并序,王野序,有科文,相宗八要解第五。是古印度护法造、唐义净译《观所缘缘论释》的注释书。书前有王野的序和明昱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题词,以及本书的科文。内容有集论、论释及作者注解论释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三。
观所缘缘论会释,相宗八要解第三。佛典注疏。明明昱撰。一卷。是古印度陈那造、唐玄奘译《观所缘缘论》的注释书。书首初释论名,认为:“所缘缘者,惟一色等法,具足有境、引生二义。而馀乘别执极微者,纵许引生,缺有境义别执和合者,纵许有境,又无引生。故论主令彼观察二义斯备,方可立宗。”次释论文,在释文中时有征引护法造、唐义净译《观所缘缘论释》的有关解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