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ugnovel.com
涅槃经会疏解,三十六卷,元师正分科,明圆澄会疏并序及后记,沉豫昌跋,叶明琪跋。以上二种大都同于重订交科本,仍省略之,单载序跋。(参见嘉灭至土、卍三二。)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宋智圆述并序,日本光谦序,缺卷十五,附涅槃经后分释。
涅槃经疏私记,九卷,唐道暹述,日本佚名题记。
《唯识论》是熊十力在北京大学讲授唯识论的第三种讲义印本,一九三〇年由公孚印刷所印制。基本思想仍沿一九二六年印本而来,对佛学的批评则更为尖锐。这是一九二六年印本与一九三二年《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之间的过渡环节。
涅槃经疏私记,十二卷,唐行满集,日本定深题记,止经卷三十。
涅槃经会疏,三十六卷,隋灌顶撰,唐湛然再治,日本本纯分会,公遵序,内题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
佛教经典。译名全称《妙法莲华经》。重点宣传大乘佛教“三乘归一”,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归同于佛乘的思想,调合大小乘的各种说法,主张一切众生都可成佛。是大乘佛教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经典之一。尼泊尔有“九宝”的说法,此即九宝之一。佛经固然富有禅意,可是佛经却并非人人都能读懂,除了少数学者外,即使是终日诵习的佛门弟子,也常常受到“文字障”的困扰,更不用说一般读者了。此为注解破译版。
涅槃经治定疏科,十卷,宋智圆撰。
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二卷,隋灌顶撰,唐道暹述,日本守笃分会,慈等序,尾题大涅槃玄义抄。
金刚三昧经注解,四卷,明圆澄注并序,明河跋。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十二卷,清寂震述并序跋,魏学渠序,附修习金刚三昧行法,震禅师所著书目。
普贤观经义疏,二卷,宋本如述,处咸续解并序,日本亮润分会,内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
观音经普门品肤说,一卷,清灵耀说并序,有科文。
高王观音经注释,一卷,清周上智注释,由所著西来妙谛录出并原跋,夏同玄西来妙谛序。(总目标智敬录)。是《佛说高王观世音经》(简称《高王观音经》)的注释书。此经为《法华经》“观音品”的单出,东魏天平年间(534—537)所传,后人疑为伪经,但在信徒中传播较广。书前有清光绪四年(戊寅岁,1878)同玄所撰序,智敬所撰跋,后附《高王经缘起》。疏文依经文顺序,逐句进行解释。光绪四年刊印于杭州昭庆慧空经房。
普贤观经义疏科,一卷,宋排。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四卷,隋智顗说,宋知礼述,明圣行分会并序,日本实乘重订,疏记合刻。
观音经普门品重颂,一卷,宋遵式述,经疏合刻。
观音经义疏记科,一卷,日本实乘抄。
观音经义疏记箇条,一卷,日本实乘撰,按箇条总目作条箇。
佛典注疏。唐佚名撰。一卷。是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的注释书。现仅存一部分,即“第二明经宗旨”至“第六释经本文”的解释。发现于敦煌遗书中,经日本学者校勘后收入日本《卐字续藏》。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科,一卷,日本实乘抄。
观音经玄义记会本箇条,一卷,日本实乘撰。按箇条正文作条箇。
法华经玄赞要集,三十五卷,唐栖复集,弘举题记,日本佚名题记,正应题记,隆国题记,隆觉题记,凝圆题记,永实题记,长盛题记,世称法华镜水抄。缺卷二十二、二十三、三十、三十二。
法华经玄赞摄释,四卷,唐智周撰。
法华经玄赞决择记,八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藏诸序,信遍题记,存卷一、二。
法华经为为章,一卷,唐窥基撰,内题妙法莲华经释为为二章,尾题无释字。
佛典注疏。清雍正三年至乾隆十一年(1725—1746)通理撰。七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注释书。疏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科文”,一卷,提示《法华》全经纲目。第二部分为“悬示”,一卷,以十门总述《法华》经义,即:一教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能被教义、四所披机宜、五体性浅深、六宗趣通别、七部类品会、八疏序通经、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第三部分为正文,七卷,正释《法华》经文。先释“名题”,包
法华经指掌疏事义,一卷,清通理述,宝德刊行回向。
法华经科拾,七卷,清普德立科,智一拾遗,了惠跋。
法华经指掌疏科文,一卷,清通理排并序。